/ 新闻

乡村振兴 | 科技种粮谷满仓

发布时间:2025-08-08 08:07:53

  文山州:筑牢丰产“防护网”

   无人机进行田间作业。 通讯员 冯彭 摄

  夏秋之交,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田野上呈现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在广南县,30余名农技人员作为“田医生”,深入190个村(社区)的田间地头,对玉米粘虫、水稻稻飞虱等病虫害“把脉问诊”,用600余场次技术服务为粮食丰产筑牢“防护网”。

  “玉米植株高,得申请无人机打药才能全覆盖……”在董堡乡董仕基村委会猫鼻梁村的玉米基地,农技人员蹲在田埂上,拨开卷曲的叶片,向围拢的农户讲解粘虫防治要点。近期,这里玉米田出现粘虫病害,技术人员现场制定统防统治方案,从药剂配比到施药时间逐项指导。村民马开友安心地说:“多亏技术员及时来,不然今年可能颗粒无收。现在虫情控制住了,丰收有盼头!”

  董堡乡高级农艺师农桂何介绍,针对近期病虫害零星发生的情况,技术人员分片包村开展调查,通过现场指导、宣传防治,推动统防统治落地见效。从病虫害识别到器械操作,技术人员全程跟踪,确保农户听得懂、用得会,让“技术下田”贯穿粮食生产全过程。

  在西畴县,稻浪翻滚的田间传来阵阵旋翼声。兴街镇龙坪村的稻田上空,两架植保无人机正循着预设航线穿梭,将雾化水肥均匀洒向稻穗。

  “一架无人机一天能完成500亩施肥,抵得上70个人的工作量。”无人机飞手崔昆玉操控着设备,自豪地说。相较于传统人工施肥,无人机不受地形限制,搭载50公斤水肥即可起飞,通过精准设定参数,几十秒就能完成一亩地的作业,效率与均匀度大幅提升。

  眼下正值水稻田间管理关键期,西畴县借力科技推进夏管工作。县农科局联合州级部门实施化肥减量化“三新”技术集成示范项目,邀请专业团队对新马街乡、兴街镇等区域的3000余亩水稻开展无人机叶面肥喷施。文山星瀚商贸科技有限公司团队负责人王健宇介绍:“4天即可完成全部作业,为水稻增产筑牢基础。”当地还培训123名农户掌握科学施肥技术,通过“科技 农技”为6.8万亩水稻护航。

  云报全媒体记者 黄鹏 通讯员 胡俊 冯彭

  普洱市:良种良法促增收

景谷县永平镇崴里村稻田。 通讯员 邱海燕 摄

景谷县永平镇崴里村村民在打谷子。 通讯员 邱海燕 摄

  眼下,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稻田谷穗沉坠,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的玉米田果穗饱满,广袤的田野上涌动着丰收的热望。

  在镇沅县九甲镇,万亩玉米田郁郁葱葱,挺拔的秸秆托举着饱满的果穗。近年来,九甲镇将科技赋能、防灾减损、安全监管贯穿于玉米生产全过程,用实干担当守护“粮袋子”安全。

  针对0.3万余亩冬玉米和1.9万亩大春玉米,九甲镇精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粮经轮作等先进技术,通过良种筛选、农机适配、科学管理,让科技成为增产利器。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种植管护培训16期,900余名农户学到了玉米种植的实用技能;举办科学用药指导8期,356人掌握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从播种到灌浆,技术护航让玉米长势一年比一年好,单产稳步提升的背后,是“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

  此外,九甲镇建立健全灾害预警机制,今年累计推送气象信息和防灾减灾指南50余条,对风灾、霜冻等险情,提前预警、科学应对。在汛期,通过及时指导农户改种补种150余亩,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病虫害防治同样不含糊,针对草地贪夜蛾等,农技人员常态化开展大田普查监测,精准测报虫情动态,确定最佳防治时期,组织统防统治,将病虫害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春耕备耕等关键节点,九甲镇组织开展农资安全检查2次以上,覆盖全镇13家农资店,严查假冒伪劣种子、化肥、农药,守护农业生产“生命线”;开展农药安全使用宣传8次,发放手册普及科学知识400余份,让安全用药、规范存放成为农户共识。同时,持续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受污染耕地调查,通过轮作休耕、土壤培肥等措施,确保耕地肥力不下降。在九甲镇,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链条越扎越牢。

  在景谷县永平镇崴里村,层层叠叠的梯田错落铺展,农户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开镰收割。“今年我种了5亩水稻,多亏农技员常来指导,田间管理跟上了,估摸着能收2.5吨。”永平镇崴里村水稻种植户刀光进边打稻谷边说道。

  丰收的信心,来自科学的支撑。“在全镇的水稻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并根据不同海拔、土壤特性等条件,精准推广最适宜的良种良法,确保每一块田都有好收成。”永平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陈云祥说。

  在稻田里,农技人员顶着烈日,一丝不苟地进行测产工作。“从目前多点测产数据看,崴里村今年整体长势均衡,穗大粒重。”永平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胡建指着记录本介绍,“今年崴里村的水稻预计平均亩产稳定在525.5公斤,部分精细管理的田块最高亩产可达900公斤以上,又是一个丰收年!”崴里村的丰收景象,正是永平镇水稻生产稳步推进的生动缩影。据了解,今年永平镇全镇水稻种植面积达14823.4亩,预计总产量7789.7吨,总产值可达2025.32万元,预计将在10月底全部收割完成。

  近年来,景谷县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技术指导服务、落实惠农政策等措施,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稳稳托起百姓的“米袋子”,谱写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云报全媒体通讯员 刘汝南 邱海艳 记者 高玥 胡梅君 沈浩

  双江县:粮田焕发新活力

双江欣欣忙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 记者 李春林 摄

  眼下,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坝区的水稻陆续进入收割期。在勐库镇忙那村双江欣欣忙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一台台收割机往来穿梭,金黄的稻穗瞬间脱粒成谷,田埂边很快堆起了一袋袋饱满的稻谷。合作社社员苏小东看着自家刚收完的3亩稻田,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现在我们加入合作社种谷子省心多了。种子由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也有统一指导,收谷子时还有统一派来的机器帮忙。这比以前自己种效率高多了,我家3亩田今天不到一个小时就收完了。今年种的是新品种‘泸优臻占’,这个品种长势良好、颗粒饱满,预计产量比去年高。”苏小东开心地说。

  苏小东感受到的省心,源于合作社的规范化运营和科技赋能。合作社负责人俸银明介绍,今年合作社种植的200多亩水稻,全部选用县里推广的“泸优臻占”“声农4号”“滇谷163”3个优良新品种,从育秧到防虫,全程有农技人员跟踪指导。

  “现在种田越来越智能化了,从插秧到收割,机械化覆盖率能达到80%以上。就拿收割机来说,一台一天能收30多亩,比以前人工收割效率提高了10%以上。而且县里给的农机补贴、种粮补贴都落到了实处。预计今年总产比去年增加10%,现在我们种粮不仅成本降了,效率也提高了。”俸银明说道。

  与此同时,沙河乡忙开村青海组的稻田里,趁着晴好天气,种植大户俸小岩邀约了10多位邻里乡亲,配合一台收割机分装稻谷。大家分工协作,或装袋、扎口,或扛着沉甸甸的粮袋快步往田边的农用车上送。机器的轰鸣声、农民的笑语声在田间回荡,充满丰收的热闹气息。

  俸小岩说:“今年开春时,市里的技术人员来给我们指导、培训水稻种植技术,还提供了部分农药化肥,以及防治各种病虫害的药,并指导我们该用什么药治什么病。我家种了11亩水稻,看着今年能比往年增产1000斤以上,这有技术员指导的功劳。”

  技术护航让丰收更有保障,政策托底则让农户种粮更有劲头。双江县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强化农机补贴、落实种粮补助、派遣农技人员全程指导等多重举措,为粮食增产筑牢了根基。

  “今年,双江县稻谷种植面积稳定在3.25万亩。通过推广‘声农4号’‘云粳37’等优良品种,实现了提质增效。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推进,机械化覆盖率达68%以上,各项种粮补贴50多万元已落实到位,预计总产量可达1.46万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翟美英介绍。

  双江县以“科技 政策”双轮驱动,让粮田焕发新活力。从优良品种推广到全程机械化作业,从农技人员精准指导到各类补贴精准落地,一系列举措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筑牢了根基。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春林 通讯员 张智新 苏晗

  江川区:稻藕鱼一田多收

江川县投放大头鲤鱼苗。 通讯员 李丹 摄

  星云湖畔生机蓬勃。玉溪市江川区将6万多尾规格为每尾30克至100克的大头鲤鱼苗,有序投放到沿湖1005亩稻田和藕田里。江川区推广“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发展”的稻(藕)鱼综合种养模式,又有了新进展。

  一大早,在海浒108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点,海浒社区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鱼苗放进稻田和藕田间。“这几年借着丰收节的东风,我们推出的田间摸稻花鱼和垂钓等游玩活动,很受游客和市民欢迎。”海浒社区党总支委员李源介绍,往年长街宴上,稻花鱼作为一道菜品,用当地秘制的酱料烹制,鱼肉鲜嫩紧实,还带着淡淡的稻花香,常常一上桌就被抢空,不少游客专门为这道菜而来。

  大头鲤作为星云湖特有的土著鱼种,独特的生态习性和较高的生态价值使其成为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理想选择。在稻田、藕田生态系统中,大头鲤以水中的浮游生物、有机碎屑等为食,既能有效控制水体中藻类等浮游生物的过度繁殖,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又能通过其游动和觅食行为,促进稻田、藕田水体的循环与物质交换,为水稻和莲藕生长营造更优质的水环境,实现“以鱼养荷、以荷养鱼,以鱼肥稻、以稻护鱼”的生态共生智慧。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藕田里投放大头鲤鱼苗,也是我们探索‘荷藕种植 水产养殖’立体化农业模式的关键一步。”云南晨程生态农业荷藕种植基地负责人李忠升介绍,此次鱼苗投放量经过科学测算,严格匹配藕田生态承载能力。

  为了全力推广稻(藕)鱼综合种养模式,多年来,江川区持续通过科学实施田间工程,完善田埂加固、鱼沟鱼凼开挖等基础设施,为鱼类生长和农作物种植搭建起和谐共生的环境框架。同时强化全流程管理,从鱼苗筛选环节的严格把关、投放过程的精准把控,到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逐步探索出一套成熟的精细化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了沿湖稻谷、荷藕及稻花鱼的产量与品质,实现“连片种养、一田双收”。

  江川区还加大对珍稀土著鱼种大头鲤的培育、推广及保护力度,通过积极开展大头鲤与稻(藕)田生态系统的适配性试验,免费对田间养殖大头鲤的养殖户提供鱼苗,给予专业技术指导,促进大头鲤种群的恢复与壮大。此外,江川区还注重大头鲤的品牌打造,通过地理标志认证等方式,不断提升大头鲤的市场知名度与美誉度。如今,大头鲤不仅成为江川区稻(藕)鱼综合种养模式中的特色品种,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更成为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亮眼名片,为珍稀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杨茜 通讯员 李丹

  永平县:稻鱼共生效益丰

龙门乡村民投放稻花鱼苗。 通讯员 方丽娟 摄

  在永平县龙门乡,满载稻花鱼苗的货车缓缓驶入田埂,在乡农技人员指导下,村民们卷起裤腿,将一尾尾活蹦乱跳的鱼苗放入稻田中。

  有村民在现场给大家算起了生态账:“今年共投放鱼苗1000多公斤,10月稻花鱼肥时,一亩田能收稻谷275公斤、鲜鱼50多公斤,亩产值可达7000多元,这些年发展稻田养鱼,化肥不用了,农药也不打了,效益还比以前更好了。”村民们谈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鸣,构成一幅生动的乡村夏夜图景。

  近年来,龙门乡抢抓现代农业发展机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利用独特的气候、土壤、水质等优势,以好田出好米,以好水养好鱼,积极探索“稻鱼共生”模式,将稻花鱼养殖与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龙门乡乡长介绍:“龙门乡持续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打造‘稻 鱼 稻田景观’的现代体验农业模式,采用山泉水灌溉,标准化稻田养殖,专业技术人员日常管护,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接下来,将在10月丰收季逐步开展捉鱼体验、户外烧烤、亲子体验、农家乐等多种配套活动。”

  以特色种植养殖为突破口,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休闲体验农业转型升级,正成为龙门乡发展的新动力。

  云报全媒体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方丽娟 马小院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