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翻译,从差异中找到沟通(书里书外)
从事翻译工作20年来,我对翻译的意义有了一点自己的理解。
翻译是合作的基础,因此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没有翻译,就没有思想的交流,没有贸易,没有外交,也没有世界文学。孔子、鲁迅、塞万提斯和洛尔迦也可能就无法超越他们所处的时空。没有翻译的话,只有精通英语的人,才有机会阅读《哈姆雷特》和《傲慢与偏见》。当然,这些如今被视为“全球性”的作品,如果没有早期翻译也可能不会诞生——假如没有对索福克勒斯的翻译,是否还能有莎士比亚?
翻译对许多体现人类本质的活动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它的重要性如此深远,以至于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翻译的世界。我们需要翻译,去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我们。翻译让我们能够讲述自己的故事和价值观,展现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共同的人性之外,不同文化和社会有着各自独特的叙事方式。这正是翻译最宝贵的启示之一:从差异中找到沟通。
翻译在各种文化和语言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为文化和语言本身,就是在不断地交流和吸收中逐渐成形的。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在中国历史的多个阶段,翻译都是一项重要工作,它深刻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交流与翻译史上最令人惊叹的史诗之一,是高僧玄奘于公元7世纪前往天竺。在那里,他学习梵文,并研究佛教经典多年,成为梵文文学的杰出译者,也是第一个将中国作品翻译成外文的中国译者。他带着数百部佛经返回长安,比巴格达的希腊—阿拉伯翻译运动早200年,在长安大慈恩寺创立了专门的翻译机构。这个机构翻译了超过1300卷佛经,对中国文化、社会,尤其是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和西班牙的最早交流也离不开翻译。明代,翻译与思想的联系更加紧密。第一批欧洲传教士踏上中国土地,其中一位是庞迪我,这位西班牙传教士曾与利玛窦一同来到南京。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推动了真正的理解与交流,带来了文化、艺术、科学和技术上的共同进步,其中翻译发挥了关键作用。谈及先驱者,我们不能不提另外一位西班牙人——高母羡,他将《明心宝鉴》译成西班牙语,这也是第一部被完整翻译成欧洲语言的中国典籍。
遗憾的是,从16世纪西班牙汉学起步到20世纪中叶,翻译成西班牙语的中文作品数量极少。翻译家兼作家黄玛赛是罕见的例外,她翻译唐代诗歌和故事,语言细腻、情感丰富,体现出她对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细微差别的敏锐把握。
如今,中西语言之间的沉默岁月已经过去。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在过去20年中,从中文原著翻译成西班牙语的文学作品数量显著增加。尽管中文作品在西班牙的出版市场中仍占较小份额,但中国文学的西语翻译前景乐观。作品数量持续增长,题材日趋多样,能够承担中西文化桥梁任务的翻译人才也越来越多。
如果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几千年的文化产出,以及在当今世界的经济与政治影响力,翻译的现状仍显不足。另一方面,西班牙语是全球6亿人口共用的语言,覆盖20多个国家。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两大文化彼此忽视了如此之久?显然,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的当下,唯有承认差异、加强沟通,才能找到通往未来的道路。而这种沟通与理解,正是翻译的核心所在。翻译意味着跨越语言、书写系统、文化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差异,去寻找共同点。翻译能够促进交流与发展,它值得更多的关注、推广与系统培训。更重要的是,翻译不仅是一项工作,它还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真正理解与对话的方式。
(作者为西班牙汉学家)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08日 20 版)
(责编:白宇、卫嘉)(白 兰)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