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丰源村的校园里童声琅琅。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的11名青年志愿者组成的“萤火守护计划”支教团,以“红色铸魂、暖心护苗、文化传承”为主线,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乡村儿童送去知识与温暖,用青春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学子们的责任担当。
在施晃纪念馆,支教团通过观看革命纪录片、瞻仰历史文物、重温入团誓词,深刻感悟红色精神。“先辈们用生命换来今天的幸福,我们要用行动守护孩子们的成长!”队长李影兮道出团队心声。支教期间,志愿者将红色教育融入课程,通过讲述英雄故事、共唱爱国歌曲,让红色基因在童心中生根发芽。
立足儿童需求,支教团队设计“五育融合”特色课程体系,“心向暖阳”心理健康课 通过制作“阳光心愿卡”,引导孩子学会情绪管理;“语润星光”普通话课堂 以绕口令、诗词朗诵为载体,帮助孩子们夯实语言基础;“艺动流光”美育课程组织合唱《再唱山歌给党听》、编创童趣舞蹈,激发艺术潜能;“行循明光”安全教育通过情景模拟、动画演示,强化防溺水和交通安全意识;“巧染霞光”活动,带领孩子们体验扎染技艺,见证白布蜕变为艺术品的奇妙过程。
课余时间,支教团队走进12户留守儿童和困难学生家中,与家长促膝长谈,了解孩子们的生活状况和学习需求。在家访中,志愿者发现三年级学生小杨(化名)因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性格内向自卑。团队立即制定“阳光伙伴”帮扶计划,通过每日课后辅导、书信交流等方式帮助他重建自信。一周后,小杨在课堂上主动举手朗读课文。
“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更懂了支教的意义!”团队抖音账号“@萤火微光”上,20余条支教纪实视频,引发网友广泛共鸣。
在成果汇报会上,孩子们用稚嫩的歌声和舞蹈展示学习成果。志愿者代表动情表示:“萤火虽微,聚之成炬;青春守护,点亮未来!离别不是终点,我们会持续关注孩子们成长。”据悉,团队已与当地建立长期帮扶机制,未来将通过线上辅导、物资捐赠等方式延续关爱。
此次支教活动是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深化实践育人的生动缩影。青年志愿者以专业所长服务乡村振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共青团员的责任与担当。
云南网通讯员 李影兮 胡鹏敏 范立豪 王正明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