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是全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地带,作为全球三大生物多样性热点交汇区,承载着守护世界级物种基因库的重任,区域内保存着完整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分布着1059种特有野生动植物,2023年来相继发现国家一级保护物种高寒水韭和雪豹,具有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的展示价值。
2015年以来,云南省全力推进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创建设立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在这里,高山湖泊、雪山草甸、原始森林层层叠叠,藏族风情、佛教文化交融并存;在这里,森林、湖泊、沼泽、草甸、冰川雪山同框,呈现出无与伦比的世界级高原特色景观。在这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相得益彰。这就是世人向往的和谐、圣洁、美丽的“香格里拉”。
多措并举加强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成效明显
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对外宣传科相关负责人赵冬莲告诉记者,创建过程中,候选区坚持多举措加强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提高了智慧化监测与科学管理水平,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综合治理,成果显现。公园通过540红外相机,84个监控探头,9套环境综合监测系统密织“天空地一体化”守护网,实现对公园内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及林草防火的实时监控、科学分析和综合管理,不断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
据了解,公园有植物物种3389种,脊椎动物460种,其中珍稀濒危保护植物92种、珍稀濒危保护动物124种;分布着第四纪以来历次冰川活动的遗迹,完整保存着玉龙冰期、干海子冰期、丽江冰期和大理冰期等四次冰川活动的沉积记录和古冰川地貌遗迹;独特的“森林—湖泊—沼泽—草甸—冰川雪山”复合生态系统,为雪豹、云豹、马麝、林麝、穿山甲、黑颈鹤、西藏红豆杉等珍稀濒危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和原始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深度科研活动赋能生态保护。公园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建立的碧塔海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组织开展中甸叶须鱼生活环境及人工繁育试验、开展了绿绒蒿、中甸鹿药、寒温性针叶林生态系统综合监测研究等,实施20余项国家基金项目,出版9部专著、发表100余篇科研论文,智慧化监测和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2023年首次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高寒水韭,2024年首次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雪豹。
高寒水韭,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供图
雪豹(红外相机拍摄),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供图
推动绿色发展,在保护中改善民生
赵冬莲表示,创建过程中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公园利用候选区总面积的1.2%开展生态旅游和自然体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企业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同时通过集体经济确保村民的可持续发展。
景区对公园周边社区实施反哺政策及教育补贴,该政策惠及香格里拉市建塘镇、洛吉乡两个乡镇、三个村委会,共24个村民小组,930户3835人。同时,景区还优先为周边社区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就业岗位,2024年公司社区用工达92名,占总用工的26%。反哺社区就业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真正让老百姓深刻体会到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质内涵,“吃生态饭、赚环保钱”祖祖辈辈有了奔头。
吓浪村位于公园核心区旁的传统村落,享受着景区的反哺政策。村民此里卓玛是吓浪村的村民,也是一名景区解说员,她告诉记者:“自己就是教育补贴的受益者,毕业后在景区做解说员,父母则在公园干着保洁员、防火护林员。平时还可以照顾父母和小孩,同时兼顾工作与家庭,感觉非常幸福,所以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景区,只有景区好,生活才会好。”
当群众成为生态红利的共享者,绿水青山便有了最坚定的守护力量。李金(孙诺七林)普达措旅业分公司行政综合部副部长告诉记者,社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增强了自觉保护环境意识,自发制定了自建房不足三十年不得新建、不得乱砍滥伐、不得狩猎、不得捡拾童茸和开花松茸等“村规民约”。当他们思想意识有了质的变化,从被动参与到主动融入的转变,就奠定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实、广泛群众基础。
作为国家公园候选区,香格里拉正严格遵循《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要求,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智慧监测体系优化、社区共建机制完善等核心任务,全力冲刺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目标,让横断山脉腹地的生命共同体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云南网记者 贺静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