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寻韵田园 共赏民乐|科技赋能 全链跃升 民乐中药材铺就富民路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刘姗 宋芳科
盛夏时节的祁连山雪线之上,一株株黄芪正拔节生长。
在民乐县,20万亩中药材铺展成绿色海洋,板蓝根的紫花、当归的伞形花序与雪线同框,这里,每一株药材都是“金种子”。
15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里,黄芪、当归等道地药材长势喜人;现代化加工车间内,智能生产线正将根茎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生态药浴园中,游客沉浸式体验着千年药膳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座曾以传统农耕为主的西部小城,正通过中药材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近日,由民乐县委、县政府主办,民乐县委宣传部、中国甘肃网、民乐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民乐县融媒体中心承办的“寻韵田园 共赏民乐”2025“百家媒体看民乐”主题采访活动将目光聚焦于民乐县蓬勃发展的中药材产业。来自央媒、省媒的记者和网络名人循着药香走进这片祁连山下的“百草园”,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一株小草如何撬动县域经济、铺就共富之路。
标准引领:打造全国道地药材标杆产区
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气候冷凉,病虫害少,加之祁连山冰雪融水浇灌,是黄芪、板蓝根、当归等中药材的理想种植地。近年来,民乐县将中药材产业列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首位工程”,构建起“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现代化运营体系。
通过制定20余项栽培技术规程,全域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建成15万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和2.4万亩GAP药源基地,实现亩均产量超陇西、岷县等传统产区30%,机械化率突破90%。所产板蓝根、黄芪、当归主要药用成份均高出药典标准,获评“中国板蓝根之乡”“全省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等称号,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在品牌建设方面,民乐县大力实施品牌提升行动,创建中药材“甘味”企业品牌2个,“陇瑞源”“祁麓本草”等精品礼盒畅销全国,中药材年产值达10亿元。通过在陇西、亳州等药材集散地设立13个直销窗口,民乐药材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持续提升,部分中药材出口韩、日等国。
全链升级:构建千亿产业集群新生态
沿着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民乐县布局建设中药材产业园区,培育诚泰药业、本草源等6家中药材加工企业,配套12户初加工作坊,形成年6万吨的加工能力。
从趁鲜切制到药食同源产品开发,从中药饮片到保健茶剂,产业链附加值实现几何级增长。营销体系方面,400多个专业合作社织就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旅游、文化及养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在三产融合领域,民乐县创新打造“中医药 ”新业态。依托城北民俗村等景区,推出药膳美食、茶疗体验、中医康养等特色产品,形成“观药景、品药膳、沐药浴”的大健康旅游线路。
与此同时,民乐县积极推行“企业 基地 合作社 农户”产业联动、“订单式”生产等经营模式,培育中药材示范性专业合作社72个、种植大户162户,吸纳周边群众从事清洗、拣选、晾晒、捆扎和切片等工作。
数据显示,目前中药材产业已带动1000余名群众在产业链上稳定就业,实现268户生态地灾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促进搬迁群众人均增收1.5万元。这些群众无需外出奔波,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获得稳定的收入,生活幸福感显著提升。
科技赋能:激活产业创新发展动能
为攻克核心技术,创新政学企研合作机制,联合省药投、省市农科院等建立国家中药材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民乐分站。聚焦优质种源培育等关键领域联合攻关,成果丰硕:引进黄芪、党参、当归、大黄、独活等新品种,种植品种由2002年的12种发展到现在的28种,示范推广17项新技术新成果,全产业链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
在人才培育方面,该县构建“三位一体”服务体系:依托县级中医药医疗机构、“西部药都”、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中医药人才孵化基地,深入推进校企联训、以工代训等专技人才培训模式,培养中药材技术能手200余名,获评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实用人才占比达70%以上。
组织县内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和外聘专家“三支”专业队伍,派驻相关企业、示范基地、经济实体等地常态化开展科技服务,加速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同时,挖掘中药材多元价值,加快科技创新转化,依托县中医院医养服务,联合4家药企开发6种药膳产品,推广9种特色诊疗,服务群众4万余人次。
暮色中的祁连山,雪线泛起金光。从单一种植到全链发展,从传统农业到现代产业,民乐县的实践印证了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唯有以工业化思维改造传统产业,用科技创新重塑比较优势,方能让道地药材真正成为致富“金钥匙”。
如今,这片祁连山下的药田,正孕育着更多关于绿色发展的想象空间。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