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长安的荔枝》:大鹏想说的,不止打工人的心酸

发布时间:2025-07-31 15:18:12

看完电影版《长安的例子》,我想说,在思想层面,影版已经超越了原著。

李善德转运荔枝这一路上,荔枝园被砍得满目疮痍,8个驿站驿夫逃亡,周围村庄消失……劳民伤财,做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

也许是看到了这荒诞的本质,看到了权力对小人物的嘲讽,看到了体系的高墙要靠小人物的血肉筑成,最后,李善德在面对杨国忠“不劳一文”的谬论时,才从跪姿站起来,质问这个权力的代言人:

“将一瓮新鲜的荔枝送到长安,在岭南要毁多少棵树?还有多少骑手奔波涉险?多少牧监马匹横死?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又有多少人为之丧命?”

当然,在大人物那里,这些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不值一提。

杨国忠不准李善德再说下去,但原著里,作者用了一段很动情的话,表达了李善德的决心:

李善德弓着身子,压抑了二十多年的能量,从瘦弱的身躯里爆发出来,令得堂堂卫国公一时都不能动弹。

电影里完整保留了李善德的发问:

“天下粮钱皆有定数,不支于国库,不取于内帑,那么从何而来?”

李善德连问了三遍“从何而来”,那是他在路上看到逃荒和逃驿后忍不住的关怀,是肉食者不敢也不愿面对的真相:

“只能从黄草驿,从岭南荔枝园,从沿途附户身上榨取。取之于民,用之于上,又何谈不劳一文?”

即使被打得头破血流,李善德依然不避不让,怒目圆睁:

“为相者,该当协理阴阳,权衡万事。荔枝与国家,不知右相心中到底是如何权衡,圣人心中,又觉得孰轻孰重?”

这都是原著里有的对话,大鹏忠实地保留了下来,原著党狂喜。

但接下来,就是大鹏的发挥了。

当鱼朝恩到来,救了李善德一命后,跟杨国忠虚与委蛇地说“还需你我共筑这锦绣长安”,李善德眼含热泪,苦笑着问:

“锦绣长安?是谁的锦绣长安?”

听到这句台词,电影院里的我潸然泪下。

我没想到,大鹏会问出这么掷地有声又被人遗忘许久的问题。这句意料之外的台词,瞬间击中了我。

没有这句话,影版《长安的荔枝》,不过就是原著的翻版;

有了这句话,加上上文说的那个贵妃缩手的镜头,影版《长安的荔枝》,才成了大鹏的作品。

《年会不能停》里,大鹏还要“请董事长主持公道”;

可在《长安的荔枝》里,虽然“圣人”和“贵妃”并未露面,但有李善德的这句“是谁的锦绣江山”,大鹏对权力、对小人物命运、对系统性压迫的反思,就往前推进了一步。

之前电视剧版《长安的荔枝》热映时,很多作者津津乐道于杨国忠那句“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并由此开始教读者官场的三大智慧,人生的五个真相,这让人困惑。

马伯庸用一个小人物被荔枝压得白了头发的故事,绝不是要认可类似于“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这种狗屁官场官场智慧和强盗逻辑的,而是要质疑这种智慧和逻辑的合理性。

大鹏没有像这些人一样,为强者唱赞歌,他把悲悯给了那些升斗小民。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在李善德第一次去岭南时,镜头对准了一队逃荒的灾民。

这让我想起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这首诗不熟悉是吧?但诗中的名句,你肯定耳熟能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的这首诗,写于天宝十四载。

而天宝十四载,就是《长安的荔枝》故事发生的那一年。

原著里,杜甫和韩洄同时出现,帮助了困境中的李善德。大鹏把韩洄这个人物去掉了,但却保留了杜甫,也许就是在提醒人们,李善德遇见的灾民,和杜甫遇到的,没什么两样。

从《保你平安》到《年会不能停》,大鹏一直都是一个对小人物充满了悲悯的导演,这次的这个镜头,让我在大鹏身上看到了杜甫的影子。

这是大鹏的慈悲,也是大鹏的野心。

这个镜头虽然短暂,但却在主人公的故事之外,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山雨欲来风满楼”般地提前预告了安史之乱的到来。

有了这个不经意的镜头,这部电影就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盛世的寓言性。

不把人当人,压榨人,剥削人,取之如锱铢,弃之如泥沙,能人得不到重用,体系丧失纠错能力,那么安史之乱的祸患就早已埋伏在路边,璀璨的盛世轰然倒塌也早就显现了征兆。

最后,当战火蔓延在长安城中,远在岭南的白发李善德痛哭流涕,那一刻,我觉得《长安的荔枝》要说的,已经不只是马伯庸的那个牛马打工人要完成不可能任务的故事了,而达到了寓言的高度。

影版《长安的荔枝》,是一首挽歌,也是一个警世恒言。

说实话,在就图一乐的喜剧片里要表达这么严肃的话题,是吃力不讨好,还需要一定的勇气。

向大鹏致敬!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