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反世界体系(一):第一章(资本积累问题)

发布时间:2025-07-31 12:18:53

资本积累问题

其实关于当今比较流行的世界体系论,我们可以追溯到卢森堡的学说。关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沃勒斯坦提出“外围与中心说”,构建出中心一半边缘一边缘的结构模式。不过这里我们需要把注意力放在马列主义与小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关于资本积累问题的看法。因为这个是比较重要的,它关乎到帝国主义究竟是内生的,还是从外部来的。

从资本积累的理论方面,我们就可以追溯到第二国际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卢森堡在《资本积累论》中提出的“第三者理论”,其核心观点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不仅需要资本家和工人这两个阶级,还依赖于外部的“非资本主义环境”(如小农经济、手工业者、殖民地国家等)来吸收剩余价值,否则资本积累将无法持续。

而这一观点很快被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所吸收,形成所谓“外围与中心”的关系模式。然而,这与列宁主义背道而驰。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才是资本主义危机和变革的根源,而非像卢森堡和受其影响的沃勒斯坦那样将资本积累的困境归咎于外部的“非资本主义环境”。世界体系论在这种观点影响下,弱化了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本质,从而忽视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关键意义。这也是卢森堡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批判的重点,也是卢森堡犯了小资产阶级错误。

卢森堡是这样评价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马克思似乎一直是从一个错误的方向着手研究这个问题。盘问实现剩余价值所需货币的来源不能起任何有益的作用。问题毋宁是: 需求能从那里发生寻找剩余价值的有能力的需求。如果问题在开始时就这样提出来,那么,就没有必要走了这么多的曲折道路来证实它能不能解答出来。”(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第118页》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分析,以两大部类的社会总产品实现为核心,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内在逻辑。卢森堡在这里的评价是令人失望的,这位聪明的理论家没有看到,马克思从未否认货币流通的技术性问题,而是从社会再生产的物质内容出发,揭示了剩余价值实现与两大部类平衡的内在一致性。对于简单再生产(仅补偿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实现条件为:I(v m)=Ic。其中,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价值必须等于第二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而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价值必须等于第一部类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需求。

对于扩大再生产(需追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实现条件进一步扩展为:I(v △ v m/x ) =Ⅱl(c △ c)其中,△v为追加的可变资本(对应追加劳动力),△c为追加的不变资本(对应技术进步),m/x为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部分。马克思的理论表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完全依赖于两大部类的内部比例协调,而非外部“非资本主义环境”的吸收。剩余价值的实现(即转化为货币资本)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内部商品交换的结果一一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商品与第二部类的生活资料商品通过市场交换完成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这一过程无需外部非资本主义经济体的参与。她的理论前提便是虚构了“马克思忽视需求来源”的对立,但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恰恰以“需求本质是生产关系运动”为核心,从未脱离价值分配与再生产谈货币或需求。

也正是如此,卢森堡才要给出批评,她为此下了一个结论,“在简单再生产下,事情是较容易的:既然全部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所消费,资本家自己就是买主,因而提供了社会剩余价值的全部需求……”,“但在积累的条件下.…资本家自己,根据假设,不能购买全部剩余价值,他们不可能实现全部的剩余价值。”(同上书)卢森堡承认简单再生产中“全部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所消费”,但她进一步认为“资本家自己就是买主,因而提供了社会剩余价值的全部需求”。这一论断的问题在于,她将“资本家的个人消费行为”直接等同于“社会总需求的实现”,因此她说:“不错,如果资本化的剩余价值要得到实现的话,为了实现所需要的足够数量的货币必须供应无缺。但这笔货币如果是从资本家阶级的钱袋中出来,这是十分不可能的。 (同上书)这就更明显地暴露了这个问题,就是说,卢森堡将剩余价值的实现简化为消费需求的实现,从而忽视了生产资料生产的内部交换机制,导致对马克思再生产公式的误读。

因为,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积累部分)会转化为生产资料,这部分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交换完全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即第一部类生产的追加生产资料会被第二部类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第二部类支付的货币来自于其积累的剩余价值,这又通过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销售得到补偿。这样来看,两大部类的交换已经覆盖了所有产品的实现。

生产资料的生产本身也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其价值通过交换得到补偿,实物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得到替换。因此,生产资料生产的内部交换机制是剩余价值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我们就能成功的证明,剩余价值的实现并非仅依赖消费资料的最终需求,而是通过两大部类的内部交换与相互交换共同完成。这样我们就能够看到,在再生产公式中并没有所谓的“第三者”。

为什么是小资产阶级?

或许很多人会疑惑我对卢森堡再生产与资本积累问题的责难,怎么会把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说成是犯有小资产阶级错误呢?这并非扣帽,而是来源于事实上的判断,我们可以列出下列问题来说明:

1、卢森堡是怎样认识再生产的方式?

2、卢森堡的再生产理论对其资本积累理论的推导关系?

3、从其看到帝国主义经济根源究竟是什么样的?

解答第一个问题,卢森堡将再生产的实现归因于“外部市场的存在”,实质上是将资本主义视为“依附于非资本主义环境的寄生性存在”。这样卢森堡就否定了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同样,在同时代的沙皇俄国中也存在着民粹派否定资本主义“破坏村社的进步性”的言论。而关于生产资料部分,在列宁曾这样精辟地表述道:“要生产就必须有生产资料,而生产资料构成社会生产的一个特殊部门,这个部门占有一定数量的工人,提供特殊的产品,这些产品一部分在本部门内部实现,……为了扩大再生产,必须首先生产生产资料,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扩大制造生产资料的社会生产部门,就必须把工人吸收到那一部门中去,这些工人也就对消费品提出需求。”(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列宁首先指出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的前提,并说明了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第一部类不仅要满足自身对生产资料的消耗,还需为第二部类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因此,第一部类的扩大是第二部类扩大的前提。若第二部类要扩大消费资料生产(需新增机器、布料等生产资料),必须首先由第一部类生产这些新增的生产资料;而第一部类生产新增生产资料的过程,本身需要投入更多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从而推动第一部类的自我扩张。

列宁进一步指出,第一部类的扩大,如新建工厂、增加机器设备需要,从而把工人吸收到那一部门中去,即新增工人的雇佣。这些工人的工资属于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在简单再生产中直接转化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ⅡI(v m),在扩大再生产中,工人除获得工资外,其创造的剩余价值部分用于资本家消费,进一步强化对消费资料的需求。这一过程形成了“生产资料生产扩大然后劳动力吸纳从而消费资料需求增长,最后就是第二部类扩大的正向循环。

在第一个问题解决后,我们就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卢森堡并没有找到生产过程的关键,甚至还自以为是地攻击马克思,她胡诌:“剩余价值要在社会上仅有的两阶级外实现,看起来是必不可少的,正如它看起来是不可能的一样的。资本积累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内。至少,资本论卷二没有指出一条出路。如果我们现在问: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什么对资本积累这个重要问题没有提供一个解答,我们必须首先记住这第二卷不是一个写好的全稿,而是一个半完成的稿子。”(卢森堡《国民经济学入门》第119页)

在这里我还是想要澄清一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构建的再生产模型是科学的抽象,旨在揭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内在结构性规律,而非断言“资本主义无需外部市场”。马克思明确指出,再生产模型的“实现条件”是“为实现而假设的条件”,即通过剥离非资本主义因素,聚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矛盾,也就是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矛盾。

卢森堡的错误在于将这一“抽象模型”等同于“现实”,认为马克思的公式“忽略了现实中的非资本主义环境”,从而将“外部市场”提升为“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事实上,马克思从未否认资本主义与外部市场的联系,但这里科学抽象就起到关键了,我们强调两大部类的平衡是再生产的必要前提,外部市场仅影响“实现的具体形式”,而非“能否实现”的根本条件。这也是卢森堡对再生产方式的认知即外部市场决定论,本质上与俄国小资产阶级民粹派的理论有着相同立场,因为二者均通过“外部化矛盾”否定资本主义的内在性。这样的攻击是恶毒的,至于所谓“半完成”的稿子作为理论也没有相关性,这个原因扯的过于荒诞。

第二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的延续,很显然,对扩大再生产部分的理解,就决定了我们对于资本积累的理解。在这一问题上,卢森堡进一步将“外部市场”提升为“资本积累的必要前提”。我们来回答,什么是外部市场?它当然不仅是一国之外的,根据卢森堡的说明,这个资本主义的外部市场也可以是一国国家内的,但是却是非资本主义因素。譬如小农经济或者俄国的村社,总之,这些便是外部市场。

但这显然出现了一个问题,按照卢森堡的意思,资本积累导致了独立的小生产者不断破产,从而使得外部市场不断被资本积累所占据,这样外部市场越小,资本主义对剩余价值的实现就会越来越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就会灭亡。

可为什么一定会灭亡?这便是外部作为决定因素,显然这一观点与19世纪俄国民粹派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如出一辙。民粹派就曾攻击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会“破坏村社”这一自然经济基础,因此无法真正立足,卢森堡则认为资本主义需要不断扩张至非资本主义领域才能维持积累。这促使了一个折衷主义的路线,就是说,小资产阶级要捍卫这种非资本主义因素不被资本主义消灭。这一点已经完全违背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原则了。她未能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内部的生产资料生产和交换在剩余价值实现中的重要性,从而得出资本积累上要依赖外部市场,反而使得小资产阶级破产也不是不破产也不是,并且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来看,它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怎么可能是依据小资产阶级来进行斗争的呢?

现在看到第三个问题,也就是关于帝国主义的经济根源,在卢森堡那边由于外部市场存在解释帝国主义对外掠夺的现象,她认为,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需要不断吸收“非资本主义阶层的消费者”(如农民、手工业者)以扩大消费资料市场,同时需要“非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生产者”(如小作坊主)以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些非资本主义领域被逐步消灭(如小农破产、手工业被机器大工业取代),外部市场日益枯竭,剩余价值的实现陷入“绝境”。此时,资本主义只能通过“暴力手段”重新划分已被部分侵占的非资本主义市场,以维持积累的继续。

这一逻辑的关键缺陷在于,卢森堡将“外部市场的存在”视为资本主义积累的必要条件,而非历史条件。她忽略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反复强调的核心观点,资本主义积累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其动力源于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和竞争压力,而非外部市场的“被动需求”。

卢森堡的理论在实践中也遭遇了严重挑战。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并未因“外部市场枯竭”而灭亡,反而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实现了更广泛的扩张。在二战后跨国公司的、国际金融资本的流动、新殖民主义的控制等,均表明资本主义积累已不再依赖传统的“非资本主义外部市场”,而是通过内部结构调整,比如金融化、服务经济化和剥削形式维持积累。这正是资本主义的矛盾是其自身生产方式的产物,而非外部市场的“有无”,外部市场的变化(如全球化)只是资本主义矛盾的表现形式,而非根本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修正主义热爱卢森堡的一点的,这个点就在于她所犯的理论错误,这个理论错误被小资产阶级所利用,甚至都不用曲解,可以给小资产阶级拿过来直接使用。这正是我要说的,小资产阶级或者小生产者总是在资本积累、积聚、集中中日益退出历史舞台,卢森堡理论对帝国主义的批判正是满足了这种小资产阶级需要,他们想要捍卫这种“非资本主义”因素,从而在经济理论上提出依赖论。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