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连饭碗都要拍短视频、卖人设的时代里,宣传也早已变了味儿。从前是说真话,如今是编“感动”。从前是歌颂劳动者,如今是消费劳动感。你以为你在看新闻,其实你是在被操纵情绪;你以为你在被共情,其实你在被“收割”。
这几天,一条新闻硬生生地从网络底层挣扎着上了热搜。
四川遂宁的一位孙姓公职人员,下班后骑上电瓶车,穿上蓝色工服,接单、出发、送餐,挣上一百多元。媒体管这叫:快乐!
快乐还要加感叹号,怕你不感动,怕你不羡慕。
我本以为,这不过是某些自媒体找不到流量的挣扎罢了,谁料正经媒体竟也上了套,煞有介事地煽情起来。
“感觉像打游戏。”
“完成任务后有奖励。”
“特别有满足感。”
读到这里,我差点把茶杯摔了。
我没摔茶杯,是因为我怕把桌上的送餐单砸了。
这世界最悲哀的事之一,莫过于一个以谋生为苦的人,被包装成了“以苦为乐”的典范;而那些本该为他发声的人,却学会了给他配乐、剪辑、打光。
这位孙先生,说来也不陌生:消防员转业,体制内职员,下班后兼职送外卖,没有违规。纪委回应了,网民讨论了,规则厘清了,没错,合情合理。
可事情不在规则里,而在“人心”里。
你去问问真正靠送外卖糊口的人,他会怎么评价这场“宣传盛宴”?他会不会说一句:
你这不是添乱,你这是抢饭碗还要笑着被表扬。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那位开滴滴的副镇长。
彼时,满网一片叫好,称他“体恤民情”“生活所迫”“拒绝贪腐”,大家觉得:你看,他也不容易。
那时候的宣传,是人味儿,是苦中作乐;如今的宣传,是穷人吃窝头吃得香喷喷,还要被旁人点赞“你吃得真有仪式感!”
时代没变,变的是焦虑的深度,和人心的疲惫。
为什么大家突然不买账了?
因为,蛋糕变小了。
大家从“生活艰难”进入到“生活危险”的阶段,靠一份外卖养活一家人的人,不想被人拍着肩膀说:“嘿,你这游戏打得真不错。”
我们再换个角度看看。
一个公务员,工作八小时之后,还愿意顶着三伏酷暑、风吹日晒去送外卖,这是“快乐”?这是“体验生活”?不是,这是谋生,是补贴家用,是还房贷,是奶粉钱。
孙先生是转业军人,从火场救人到马路送餐,他不是体验民生,他就是民生本身。
有些人觉得,这不过是他“自愿选择”,那我问你:
一个工作体面、收入可观、休息充足的人,会主动选择风里来雨里去,被系统催单、被客户打分的生活吗?
不是他要这样,是时代把他逼成了这样。
这才是真问题:
为什么送外卖、跑滴滴这些零工,成了“体制内”和“体制外”共同的退路?
这不该是被歌颂的事,而该是被反思的事。
平台经济的兴起,外卖员一边扛着平台算法,一边扛着生活压力,已经够苦了。如今,连公职人员也纷纷入局,这不是“共情”,这是“共抢”。
那些靠外卖糊口的人,注定要面对更多的竞争、更小的蛋糕、更长的等待,而对面的对手,可能穿着制服、拿着双薪,还要笑着说:
“别生气啊,我们只是来体验生活的。”
这不是喜剧,这是讽刺。
而更让人难受的,是那张笑着的脸——媒体的脸。
它不是报道现实,而是制造幻想;它不是传递真情,而是输出格式化感动。
你说一个公务员下班送外卖“像打游戏”,这是不是在暗示别人——外卖员也没多辛苦嘛,他们其实都挺享受的。
你说他“很满足”,是不是在给那些满头大汗的劳动者戴上一顶光环——看,你们没白累,你们正在被羡慕!
这种宣传,不叫“弘扬”,叫“脱离人民”。
我知道有人要说:“你干嘛非得往坏处想?”
我想告诉你,这不是我往坏处想,而是他们从不往好处说。
你什么时候见过媒体写:基层公务员加班累成狗,低薪养不起娃,靠外卖撑生计?
没有。因为那样不够“感人”,不够“正能量”,不够拿来当话题吹一阵。
你什么时候见他们去问问真正的外卖员:你快不快乐?你愿不愿意有一份有社保的稳定工作?
没有。因为那样写出来,不上热搜,也不适合被转发到体制内学习群。
这才是真正的“杀人诛心”。
他们不打你,也不骂你,他们只是微笑着告诉你:
“你看,你苦得这么幸福,多好啊。”
这话一出口,外卖员不能抱怨了——你怎么不知足?公务员都羡慕你。
公务员也不能反驳了——你怎么还喊累?人家说你是榜样呢。
最后,所有人都闭嘴了。
宣传部得了稿子,媒体得了流量,市民得了个“精神按摩”,可唯独——没人得了真正的尊重。
我只想说一句:别再演了,咱学点做人吧。
你要真想写,就别写“快乐”,写“辛酸”;
你要真想拍,就别拍“打游戏”,拍“跑断腿”;
你要真想报道,就别做榜样,做回记者,把真话说出来,把实话传下去。
别让人民看完新闻,比看了喜剧还想哭。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