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国之大医董淑芬,用一生书写医者传奇

发布时间:2025-07-26 11:22:10

 

2025年6月8日,是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成立40周年的日子,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的医护人员、师生们特别怀念她——国之大医董淑芬,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奠基人,我国著名的颌面成形外科专家——董淑芬。

2025年8月6日,也将迎来董淑芬教授诞辰106周年。

从医报国:以生命赴使命,为医者立初心

1919年,董淑芬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的一个偏僻农村。身处动荡不安、苦难深重的环境,她从小就将一颗报国的信念埋藏在心底,并发现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为更多的劳苦大众服务。经过寒窗苦读,她考进了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口腔科医生,走上了学医为民的道路。

1950年,正当全国人民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新中国建设时,朝鲜战争爆发,我国面临严重安全威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1950年冬天的吉林通化境内,从朝鲜境内运回祖国的志愿军重伤员,正等待着医生的治疗。那时由天津来的医疗队里,只有两名女医生,其中一位就是董淑芬。在主动报名的时候她就知道,这是一次艰苦而危险的任务。出发前,她向党组织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说:“这次就是献出生命,我也会完成任务。”                       

 董淑芬(前排左2)与战友合影。

  ?

在野战医院,很多战士被汽油弹烧伤或炸掉耳朵、鼻子,伤员哪怕保住了性命,却难以走出毁容导致的精神创伤阴影。如何让病人在解除病痛之后恢复面型,有尊严地生活下去,董淑芬意识到我国当时的医学水平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为创建我国的颌面成形外科奋斗”成为她远大的目标。

1952年,董淑芬前往苏联莫斯科口腔医学院留学,师从世界著名外科专家叶夫多基莫夫教授,顽强地向着颌面成形外科的高峰不断攀登,刚开始只作为助手进入病房实践学习,因为技术精湛,后来亲自操刀给苏联的患者完成各类颌面成形外科手术,在这位中国女医生的刀下,患者有了鼻子、有了耳朵。短短两年,她做了200多例手术,苏联同行称赞她有一双“金手”。

敢为人先:扎根西北开先河,颌面外科铸传奇

学成归国后,董淑芬放弃北京优渥的资源和平台,来到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任副教授,在普通外科的病房里借到了三张病床,开始了工作,从此扎根西北。

董淑芬执着求索、不断创新,在颌面成形外科领域耕耘不辍。对于烧伤或外伤等植皮手术,一般采用中厚层小块皮肤拼起来的方法,成活后的皮肤容易干燥、弹性差、创面易生瘢痕,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董淑芬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创新手术方法,在治疗过程中不断探索,试用大面积(50平方厘米以上)全厚皮片移植整复面部烧伤或某些畸形缺损,保留了汗腺、皮脂腺,成活的皮肤柔软,色泽变化小,具有原来皮肤的功能,大获成功,后来开展大面积全厚皮片移植手术200余次,成活率达98.8%。

                                               董淑芬(左一)在手术中。

  ?

她建立了一套天花后遗症磨平术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的全鼻及耳、眼睑、面颊、手指的再造术,保存血管神经的下颌骨前突畸形矫正术、烧伤晚期畸形矫正术、下颌植骨等颌面成形外科技术,均为全国、西北地区首例,不但为西北地区口腔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她高超的医术也名扬全国,各地病人纷纷慕名而来,登门求医。

随着西安医学院口腔系和颌面成形外科研究室的建立,董淑芬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成功完成“上臂内侧皮管法再造外耳的研究”“大面积全厚皮片移植的临床应用”“异体及异种软骨(牛)移植的临床应用”“软骨移植颅外一次手术治疗面部脑及脑膜膨出的探讨”“带蒂肌肉瓣加软骨移植治疗面神经瘫痪”等项目,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卫生部科技大会奖、陕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出席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会、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群英会等,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拿着手术刀的董淑芬不知疲倦,带领团队成功地施行了8900多例颌面成形外科手术,形成了国内“北(北京)有宋儒耀,东(上海)是张涤生,西(西安)居董淑芬”的三驾马车引领颌面成形外科学科发展的局面。

视患如亲:严以治学守医德,仁心仁术暖人心

董淑芬是个严肃而内敛的人,工作中的她,心细如发,铁面无私,对下级、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她对别人严,对自己更严,高强度、长时间、连续多台手术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从来没有休过节假日的她,身上散发着一股浩然正气,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同事和学生向她学习。

 董淑芬(左一)查看患儿术后情况。

  ?

这样严厉的董淑芬,在病人眼中却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每一台手术之前,她都召开术前讨论会,保证各个环节和手术过程衔接顺利。自己做的手术,工作再忙,她都坚持亲自换药,更在生活上、身心上给予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她注重病人在治疗康复期间的心理护理,对经济困难的病人,为他们送衣、送物、捐钱,董淑芬把病人的需要摆在首位,把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奉献给病人。

“医德”二字,是衡量医务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一种职业操守,更是一种人格品质。“视患如亲”是高尚医德的集中体现,知易行难,而董淑芬却将这句话整整坚守了40余年。她一生没有自己的儿女,没有囿爱于小家之亲,而是以宽广的心胸,为无数患者播撒着辽远、深厚的人间大爱。

大医典范:抱病建院传薪火,至死不渝映初心

没有人知道,董淑芬是何时罹患了乳腺癌。1980年,董淑芬奔走呼吁多年的西安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的基建计划被国家卫生部批准通过,作为筹建口腔医院的带头人,为了不影响建设的顺利进行,她向所有人隐瞒了病情,自己给伤口换药,每天坚持做手术,带着后辈们科研攻关、会诊、学术交流,为口腔医院建院的事务往返各地频繁出差。百忙之余,她还参加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成形分册》、全国高等学校统编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一版)的编写工作,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每一个字、每一幅教学挂图都是她亲笔书写。她瘦弱的身体每天都在经受巨大的消耗,等身体虚弱到无法隐瞒的时候,癌细胞已发生远处转移,出现了多器官病变。

                                            

 董淑芬在做科研。

  ?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躺在病床上还在认真做手术笔记,想把自己一生的实践经验传递给后辈医生。弥留之际,她仍每天关注医院建设进度并立下遗言:捐出个人全部专业藏书,毕生的积蓄15000元作为口腔医院科研基金,骨灰撒在口腔医院里。

1982年10月17日,董淑芬教授逝世。同事和家人遵循她的遗言,将骨灰撒于建造中的医院大楼四层框架里,让她能够永远与自己热爱并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同在。1985年6月8日,西安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今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建成开诊。

在这片董淑芬为之奋斗一生的热土上,她的后来者们继承遗志,以“奉献”为使命,为西北地区广大患者提供了高水平的口腔医疗健康服务。

           

医院实施世界首例颅骨标记物引导机器人辅助移植腓骨重建颌骨种植术。                                                                   图片均由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提供

  ?

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持续推进国家口腔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施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 6”全覆盖计划,打破传统学科划分和专业设置壁垒,创新性形成“5 3”临床亚中心体系并实施落地,引领口腔医学发展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深化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开设六个分门诊部,首创“预检分诊”模式、“口腔健康护理师”理念,开展“口腔家医”服务,确定“精益口腔、科普配送”的健康科普教育体系和理念,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式护理服务,构建出具有西交口腔特色的口腔医疗服务模式,建设全国最大口腔科普基地,推动全年龄人群口腔健康素养的提升,使医院逐步成为医疗理念领先、数字技术覆盖、就医体验舒适、患者满意信赖的现代化口腔专科医院。

2025年8月6日,即将迎来董淑芬教授诞辰106周年,西交口腔人将继承和弘扬董淑芬教授“从医报国、敢为人先、视患如亲、大医典范”的精神,勇做“破局者”、勤做“实干家”、争做“传灯人”,坚持高质量发展道路,建设新概念口腔医院,为口腔医学事业、为人民健康福祉,续写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