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看安化县烟溪镇双烟村的蝶变之路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杨军 通讯员 刘翼张 廖慧军
一个村,红军长征时播下革命种子,留下一段佳话;一个村,在抗日战争时建起一座兵工厂,改了村名;一个村,因传统民居保存完好,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个村,就是安化县烟溪镇双烟村。
双烟村地处雪峰山麓、柘溪库区腹地。该村山多地少,村民收入来源单一,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4500元,是省定贫困村。2023年,被安化县确定为“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示范村”。
双烟村为何能从一个贫困村蝶变为示范村?文化引领起到什么作用?近日,记者来到双烟村一探究竟。
一个有着许多历史故事的“宝藏山村”
走入双烟村,一棵千年银杏树下,一座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红二、红六军团的雕塑十分醒目。当年红军长征时路过村里,留下了一段佳话。
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战略转移时途经双烟村,为村民修好了一条路。村党支部书记尹志锋说:“眼前这27级台阶,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修建的。”以前这里是一条泥巴路,雨雪天老人小孩常有摔伤。红军来到村里,从山上爆破采石,肩挑手提铺就一条1公里多长的石板路。
红军召开屋场会,向老百姓宣讲北上抗日和打土豪分田地的道理。红军离开时,村里12名青年参加了红军。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巩县兵工厂与汉阳兵工厂子弹厂合并南迁,在双烟村(时称“小烟溪”)组编成抗战第十一兵工厂,为当时全国“四大兵工厂”之一。工厂生产的捷克式轻机枪、中正式步枪、巩式手榴弹被称为“抗战三宝”。湖南战区50多万军警抗战的武器弹药多来自该厂。
1944年,该村因兵工厂遗留下来的两根高大烟囱而改名为“双烟”,一直沿用至今。
行走双烟村,让人感觉时光流转、古韵悠长。双烟村现存传统建筑64栋,其中63处民居、1座祠堂。如今,抗战第十一兵工厂烟溪旧址陈列馆就设在祠堂里,是益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用好用活资源,村民吃上“旅游饭”
双烟村留有红军长征的红色印迹,有抗战第十一兵工厂的抗战文化遗存,除了古色古香的民居和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外,还有一棵千年银杏树的美丽传说……如何让这些丰富的文旅资源在脱贫致富中发挥作用?2017年,村“两委”干部带头发展乡村旅游,5个村干部投资5万元,办起村里第一家农家乐。
尝到甜头后,双烟村推出“红色之旅、生态之旅、乡村之旅”旅游线路,以“党支部 农家乐 农户”模式盘活农村旧瓦房、村集体闲置房等资产,优先选择有意愿、有经验的农户从事农家乐经营,按股份合作制形式分红。目前,全村开办了5家农家乐。
2024年5月底,双烟村成立湖南省双烟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截至今年6月,累计接待各类社会团体和游客1000多次,共3.5万人次。乡村游火起来了,老百姓的口袋慢慢鼓起来了,脱贫户尹石明在农家乐务工和村集体分红的收入每年五六万元。
省委宣传部(省文资委)驻安化县对口帮扶工作组组长、副县长禹丹介绍,安化县持续深化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文化的浸润和滋养让乡村有了持续发展的“根”和“魂”,找到发展的方向和动能。去年,双烟村人均收入1.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
发展特色产业,撑起乡村振兴一片天
“村里有黄精基地800亩,每年发放给村民种植、培管黄精的工资20万元左右。”尹志锋说。
2017年,村里成立安化县蒿子坪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种植黄精。脱贫户何健铭参与黄精种植,第一年便收入1.2万元,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熟练,收入逐年增加。目前全村参与种植的脱贫户有14户,人均年收入增长8000元。
山上黄精“林下生金”,山下柑橘“品改出新”。双烟村种植了大片柑橘,但品种退化,市场竞争力不足。“2022年起,村里进行柑橘品改,改种阳光一号桔柚。目前,村里500余亩柑橘有300亩是新品种。”尹志锋说,阳光一号桔柚10元一公斤,供不应求。
今年5月,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进驻双烟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黄立说,将加强史料挖掘,积极申报抗战第十一兵工厂烟溪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把双烟村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活教材”、文旅融合“新样本”、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点”。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