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苏联模式为什么是一种过渡经济模式?

发布时间:2025-07-25 20:17:55

  在探讨苏联模式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过渡经济模式的缘由时,我们有必要先明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核心要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社会由社会生产方式、政治体制与文化意识形态三部分构成。社会主义革命的本质在于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构建劳动者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以及体现劳动者利益诉求的文化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着本质区别。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即 “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占据主导并起决定性作用,生产劳动(“活的劳动”)沦为生产资料增殖的工具与手段,生产目的是满足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生产性质为剩余价值生产。而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劳动(工人)处于支配地位,生产资料成为提升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生产目的是满足生产劳动所有者的利益,生产性质转变为消费价值生产。基于此,社会主义革命需实现四大转变:

  一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根本转变,即从生产资料主导的生产力转变为生产劳动主导的生产力;

  二是促使社会生产主体从资产所有者转变为劳动所有者;

  三是实现从体现资产所有者权利的资产所有权制度,向体现劳动所有者利益的劳动所有权制度的转变;

  四是完成生产资料从资产阶级私有制向社会公共所有制的变革。

  这四个转变相互关联,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资产所有者消失,劳动者成为唯一生产主体,劳动所有权在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生产力得以形成,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也从产权制度过渡到劳权制度。若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述为 “生产资料私有制 产权制度”,那么社会主义则可简要概括为 “生产资料公有制 劳权制度”。社会主义革命就是用后者取代前者,并在此基础上规范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与文化意识形态。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性质具有独特性。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是先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替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从 “生产资料私有制 产权制度” 转变为 “生产资料公有制 劳权制度” 的劳权公有制模式。然而,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时面临困境,由于缺乏工业化基础,即便劳动阶级通过武装革命掌握政权,也无法直接构建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以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中国为例,在建立劳动阶级政治体制后,经济上只能先构建一种半资本主义半社会主义的过渡经济模式,以此快速积累资金、实现工业化,为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创造条件。因此,这些国家实际上进入了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苏联模式的经济制度呈现为 “生产资料公有制 产权制度”,这里的产权制度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比,苏联模式与之的共同点在于都存在产权制度,区别仅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基于此,可认为苏联模式具有半资本主义性质。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比,苏联模式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 —— 资产阶级,消除了产权存在的基础,进而铲除了剥削制度的根基,但因其尚未建立按劳分配、劳动者当家作主的经济制度,所以仅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由此可见,苏联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过渡经济阶段,其经济体制保留了产权制度,未能建立起体现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的经济制度,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诉求未得到充分体现,且由于未形成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也未能形成。

  从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进程来看,其仅完成了两步:

  一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

  二是建立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但在后续阶段,未能建立与公有制基础相适配的劳权经济体制,也未形成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契合的文化意识形态。所以,苏联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尚未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意识形态也未形成。

  总体而言,苏联开展的是社会主义革命,只是由于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在经济落后国家取得成功,使得实际革命进程多出一个积累资金、实现工业化、奠定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力基础的过渡阶段。苏联虽完成了过渡阶段的任务,却未能将社会主义革命推进至后续两个关键阶段: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意识形态。

  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在短时间内走向灭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从生产模式角度分析,根源在于苏联模式的误区。苏联模式本是社会主义国家从暴力革命胜利到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过渡阶段的经济模式,具有暂时性与特殊性。但苏联将其误当作社会主义生产模式本身,宣称已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这种认知误区致使社会主义国家革命进程在过渡阶段停滞不前,阻碍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使得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优势无法彰显,经济发展陷入停滞,这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走向衰败的普遍原因。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领导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不过本文暂不对此展开讨论。

  此外,实现工业化后,过渡经济模式长期未能转变为劳权公有制模式,且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方向出现偏差,这是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苏联模式作为过渡经济模式,在社会主义国家过渡时期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社会主义国家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具有一定的成功性。但这种模式仅适用于过渡时期,一旦社会主义国家完成工业化,就应通过改革将这种半资本主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过渡经济模式,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劳权公有制生产模式。然而,苏联未能突破苏联模式的认知局限,将其视为社会主义生产模式本身,错误地认为公有制经济缺乏动力和活力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问题,进而觉得社会主义制度不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活力。最终,他们没有推动劳权制度取代产权制度的转变,反而倒退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模式 —— 产权私有制模式,这成为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走向覆灭的根本原因。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