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活力中国调研行】青海互助县:绣娘指尖谱写幸福“乐章”
张卓麻什姐(左一)和几名绣娘赶制盘绣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记者 孔令磊 报道)近年来,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以打造“土族盘绣”名片为引领,发挥土族盘绣在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推动土族盘绣产业发展。
7月22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团队走入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调研盘绣等产业的发展情况。
据介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在班彦村实现“保护传承 产业富民”双轮驱动。2018年5月,由互助县文体旅游局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300万元建成盘绣园,并成立了班彦土族盘绣产业协会,培训绣娘370余人次,采用“公司 基地 农户”模式,将各类绣品销往全国各地,目前已带动村里140多位绣娘实现增收致富。
自盘绣园建成以来,承接企业订单7.5万件,订单收入300万元。如今产品远销全国,成为土族文化“走出去”的靓丽名片,绣娘人均年增收7000元以上。2023年,盘绣园被授予“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
记者在盘绣园看到,58岁的班彦村村民张卓麻什姐吃过午饭后,正和几名绣娘赶制土族传统纹饰太阳花图案的盘绣绣片。这些绣品,能为她每月带来1000多元的收入。
“以前我们做这个盘绣是没有收入的,只是给自己做个服饰。”张卓麻什姐对记者说,“盘绣园建起来以后,我们这些绣娘每年有了1万多元的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了!”
搬到新村之前,张卓麻什姐居住在沙沟山上。那些年,她家靠种小麦、土豆等为生,外出行路难、生活吃水难……
2016年,张卓麻什姐家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一家搬进了80平方米的新居。从此,张卓麻什姐家的生活才算有了起色。“厨房有了天然气,家里用上了自来水,新房和城市里的楼房一个样。”前些年,随着旅游的迅速发展,张卓麻什姐将自家4间房改造成民宿接待游客,又有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村里建起盘绣园后,张卓麻什姐当上负责人,并在4年前成为省级非遗项目盘绣传承人。看到盘绣艺术带来的好处,张卓麻什姐的干劲越来越足,她每天早出晚归,带领着村里的绣娘们用针线串起新生活。
“我是非遗传承人,要想办法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带动身边更多的村民过上富足生活!”张卓麻什姐坚定地说。
目前,互助县有长期从事盘绣手工技艺的绣户3000多户,季节性绣娘5000余名。刺绣艺人手工制作的作品不仅美观实用,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展示互助县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孔令磊)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