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祁连山深处的“生命方舟”:野生动物救护站守护高原生灵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记者 包拓业 报道)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阿柔乡,海拔近3000米的祁连山国家公园内,有一座特殊的“生命驿站”——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站。作为我国唯一建在国家公园内的野生动物救护机构,这里自2020年8月初步建成、2022年7月正式运行以来,已成为青藏高原濒危野生动物的希望之地,见证了无数生命的重生与回归。
清晨,救护站的一天从奶瓶的温度开始。工作人员张玉珍熟练地加热牦牛奶,两只小岩羊立刻凑近奶嘴急切地吮吸。它们出生不久便与母亲失散,被牧民发现时已奄奄一息,如今在饲养员的照料下,它们如同回到母亲怀抱般安心。笼舍内,三只荒漠猫正撕扯着新鲜的鸡胸肉,野性十足;翅膀骨折的雕鸮需要每日喂食兔子,虚弱的秃鹫经过三个月调理已能振翅,而玻璃房内的黑颈鹤因永久性伤残将在此终老。
每一只来到救护站的动物,都会经历严格的体检、建档,并接受个性化的康复方案。2024年,一只腿部被铁丝网深缠的马鹿经过数小时手术成功解困,最终重返自然;2025年被救护的雪豹则拥有独立“套房”,避免与其他动物相互惊扰。然而,并非所有动物都能回归野外——4只自幼被救护的岩羊因过度依赖人类,失去了野外生存能力,如今只能在站内悠闲散步;而一只主动“敲门”觅食的猎隼,被工作人员刻意停止投喂以激发野性,五天后终于振翅高飞。
放归野生动物是一场精密协作。2023年9月,5只猛禽(2只大鵟、3只红隼)腾空而起,它们佩戴的卫星追踪器传回首批数据,填补了猛禽迁徙生态研究的空白。为提高放归成功率,救护站专门流转400亩高山草场作为野化训练基地,让动物们重新学习捕猎、避险等生存技能。工作人员通过隐蔽观察评估它们的适应力,确保它们真正具备回归自然的能力。“大自然才是它们的家。”站长马存新望着放飞的猛禽,眼中满是欣慰。
除了救助与放归,救护站还承担着科研与公众教育的重任。2024年,站内首次对猎隼进行野化训练并追踪其迁徙路径,为高原猛禽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同时,通过直播、自然课堂等活动,救护站向公众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吸引数千名游客参与“云认养”和科考实践,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
据统计,自2022年7月正式运行以来,这座“生命方舟”已累计救助收容野生动物36种211只,包括兽类81只、鸟类129只、两栖爬行类1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如荒漠猫、雪豹、黑颈鹤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种(如兔狲、岩羊、雕鸮等),成功放归17种43只,目前站内仍收容管理21种52只。
(包拓业)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