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孙怀仁:超越危机与对抗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优越性(1.3)

发布时间:2025-07-21 11:16:20

  社会主义再生产较之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具有原则性的根本差别,而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再生产是在无危机中,以不断扩大的规模来实现的。

  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中,生产资料属于全体劳动人民(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或以集体农庄和其他合作组织为代表),因此,劳动产品也属于全体劳动人民。这个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全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因此社会主义就摆脱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再生产之所以能在无危机中以不断扩大的规模来实现,其经济基础就在这里。

  谁都知道,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是社会性的生产,但是,用来进行社会性生产的生产资料,却为资本家阶级所私有,因为,千百万工人合力劳动创造出来的丰富产品,也就为资本家阶级所私有,这个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间的基本矛盾,一方面表现为单个企业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绝对不能有计划地发展,再生产的条件就经常遭到破坏,各部门间经常发生脱节现象。另一方面,基本矛盾又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和千百万劳动群众购买能力的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这就使得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成了不可避免的现象。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就是这样在无计划的盲目发展中,在周期性的危机中实现的。每次危机,只是通过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和浪费,暂时解决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矛盾。危机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不能消除产生危机的根源,只不过使劳动人民的贫困化更为加剧,并给下一次危机创造条件而已。在帝国主义时代,生产的社会化达到了更高的程度,而占有生产果实的人数却日益减少,这就使得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矛盾更加深刻和尖锐化,经济危机的间隔时间愈来愈短,危机的破坏性愈来愈大,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愈来愈深。特别是在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加没有能力来保证充分利用生产资料和有效运用全部劳动力了,企业经常开工不足,失业军大量存在,经济危机不断发生,所有这些都使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再生产完全不同,社会主义再生产是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经济规律的要求,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性质完全适合的基础上来进行的。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什么呢?因为:

  (1)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生产的发展不是服从于竞争和保证资本主义利润的原则,而是服从于计划指导和一贯提高劳动者物质和文化水平的原则”。社会需要的不断增长,要求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日益扩展和完善。

  (2)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合作与互助的关系。这种关系,明显地表现在社会主义竞赛上面。社会主义竞赛造成人们的劳动观点的根本转变,造成新的劳动态度,因而造成生产的高涨。

  (3)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产品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在这里,国民收入不是属于剥削阶级和他们的寄生虫,而是属于劳动者,并用于满足他们的社会与个人的需要,用于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生产。劳动者物质生活状况的不断改善及其需要(购买力)的不断提高,是不断扩大生产的源泉。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是与劳动者的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密切结合着的,它使劳动者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生产。

  由此可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反,它保证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是加速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因而,社会主义再生产,不是处于从高涨到危机以及从危机到高涨的间歇状态之中,而是处于不断增长之中。

  第二,社会主义再生产是有计划(按比例)地来实现的。

  前面已经讲过,按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目的是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但这个要求,并不是自流地、自发地实现的,而是通过国家计划化和以千百万劳动群众积极的实际活动为依据,对国民经济实行有计划的领导来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总的方向,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各个部门之间的比例,都是在国家自觉地利用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估计到客观的社会需要而规定的,这就保证了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来实现。

  有计划地实现扩大再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办不到的。在那里,生产资料是私有的,再生产的目的是保证资本家的利润。在那里,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起着作用,各个部门间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分配,以及各部门间的均衡和比例,是在竞争的基础上通过价值规律自发地建立起来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社会内,商品生产者和他们的生产资料,是如何在不同诸社会劳动部门之间分配,却是让偶然性,随意性,去发挥它们的杂乱的作用。”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的自发的姿态内,均衡自身不过是一种偶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这种同计划经济完全不兼容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其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斯大林什经对英国作家威尔斯指出:“计划经济是以加强其生产品为人民群众所特别需要的工业部门底生产为前提。可是您知道,在资本主义之下,生产底扩大是依据完全不同的动机来进行的,哪一个经济部门底利润率最大,资本就奔向哪一个经济部门,您决不能迫使资本家让自己遭受损失,同意较低的利润率,以便满足人民的需要。如果不从资本家下面解放出来,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末您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

  和资本主义相反,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发生作用的是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这一规律,排除了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并限制了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是一个客观规律,它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而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化,就是这个客观必然性的表现。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使社会主义社会有可能去正确地计划社会生产,在社会主义搞大再生产的过程中,依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建立各个部门间一定的比例关系,并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时照顾到这个比例关系,从而防止和避免国民经济中生产脱节的现象,保证社会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无危机地不断发展,来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第三,社会主义再生产是以高速度来实现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总产品的扩大再生产,是以史无前例的高速度来进行的。社会产品的高速度增长,不仅是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之一,而且也是它的优越性之一。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的分配,是根据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并在竞争的基础上自发地进行的,因此就产生了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非生产的浪费,以及不合理的运用。极度浪费劳动资源的现象,是资本主义的特征。在那里,除了不断增长的失业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劳动资源在资产阶级的广告、居间介绍及其他非生产的行业中,在军队、警察、宪兵及其他蹂躏和压迫人民群众的国家机构中被浪费着。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资本家的寄生性消费和非生产的开支,因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那部分国民收入愈来愈少。这一切,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发展速度,不能不是十分缓慢的。例如,从1929年到1955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只增长了93%,美国的工业产量也只增长了134%。

  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情形恰恰相反。在那里,从剥削中解放出来的人民的劳动,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和社会产品高速度增长的源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仅没有失业,而且用于物质生产的劳动量不断地增加,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一年多于一年地到创造社会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中去工作。物质生产部门中有劳动能力的人愈来愈多,社会劳动力得到有计划的合理的利用,社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这些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产品高速度增长的主要因素。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完全有可能用以下各种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不断改善生产,扩大机械化、自动化和电气化的装备,不断提高劳动人民物质福利与文化技术水平,广泛地展开社会主义竞赛。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效地利用生产资料(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缩减原材料、燃料和电力的消耗等),加强经济核算,不断地降低产品成本,对于社会产品的高速度增长,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不仅如此,社会主义经济之有计划的、无危机的性质,也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合理地、有计划地运用社会的一切物质资源和劳动资源,做到在各经济部门间最正确地把这些资源加以分配。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没有寄生性的消费及与此相联系的财富浪费,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使用,只是为了人民消费和扩大城乡社会主义生产。随着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城乡社会主义生产也就不断地增长,从而创造了社会产品高速度增长的物质条件,并为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打下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优越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再生产高速度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苏联经济发展的历史,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从1929年到1955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增长了1949%。这样的速度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高速度扩大再生产,不仅是社会主义工业的特征,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农业的特征。社会主义农业建立在强大的工业技术基础上,较之个体的农业生产和资本主义的农业生产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例如,在1933—1940年期间,苏联农业的产量增长了77%,而美国农业的产量只增长了7%,在战后时期,美国农业更加衰落,1947—1950年,美国的小麦产量下降了26%。又如,苏联的粮食年产量在沙皇时代最多只有40—50亿普特,到1952年时已增加到80亿普特了。再如,国家收购的棉花、糖萝葡、畜产品等在生产的增长和商品率的提高方面的速度也是很快的,1952年的收购量与1940年的收购量相比的增加额,原棉为1.7倍,糖萝葡约30%,肉类1.5倍,牛乳约1.6倍,羊毛1.5倍。

  第四,社会主义再生产没有生产、积累和消费间的对抗性矛盾。

  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所以,在社会主义再生产的过程中,没有也不可能有生产、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对抗性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的目的不是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只是使资本家发财致富。资本家为榨取利润而生产,为多榨取利润而积累,至于消费,只有在保证资本家取得利润的条件下,才是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少数剥削者拥有的财富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广大劳动者的贫困化日益加深;社会生产力在增长,而人民的消费能力并没有相应地增长,这就形成生产和消费间的深刻的对抗性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资本积累过程的进展,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国民收入,愈来愈多地为剥削阶级所掠夺,财富愈益集中于少数剥削者,而大多数劳动者的破产和贫困化愈来愈甚,他们的购买力愈益下降,这就使得生产和消费的对抗性矛盾愈益尖锐化,并且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特别是在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军事化,引起了税收的增加,日用品价格的高涨和通货的膨胀,大大地降低了群众的购买力,加深了劳动群众的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社会的需要更加脱节,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危机更加严重,更加频繁。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就完全不同了。社会主义生产的不断发展,正是劳动大众消费水平一贯高涨的根据,同时,劳动人民消费量的提高,也刺激了社会主义生产,促使它进一步向前发展。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的发展和消费的增长是并肩前进的。在个人消费领域中,商品的销售不会遭遇困难,不会产生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脱节的现象,不会有生产过剩的危机。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造成的不断增加的国民收入,全部属于劳动人民自己所有,而且绝大部分被用来满足劳动人民个人的物质与文化的需要,譬如,在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加了68%,而苏联人民每年大约可以得到全部国民收入的3/4,用来满足个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积累总额的增加,全体劳动人民的收入也一直增加,群众的购买力不断提高;这一方面表现为商品的流转额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民的消费力与时俱增,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越来越获得充分的满足。因而,在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不存在生产、积累和消费的对抗性矛盾。

  *          *          *          *

  综合以上各节所讲的内容,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归纳为:

  社会主义再生产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为目的;这种再生产在无危机中发展,将以资本主义所不能达到的高速度,有计划地不断扩大;这种再生产意味着生产力不断增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日益巩固与发展;这种再生产保证社会主义国民财富迅速地增长,保证人民群众的物质福利日益提高;这种再生产为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打下物质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