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获奖感言:他们突破重重阻碍向我们走来,我也应不畏艰难地向他们走去

发布时间:2025-07-21 11:16:00

  我是“我最喜爱的一部红色文学经典”征文大赛三等奖《他们隶属于一个宏伟而广大的明天——读《红岩》有感》的作者以巳。这篇作文能够得到人境网和评委老师的认可,我既感荣幸,又觉得意外。这是因为选定了题目后,我原本按部就班地计划、构思,中规中矩地写了一篇参赛作文,但那时,我已把《红岩》又完整地读了三遍,零散地读了不计其数遍,无数的感受和想法占据了我的脑海和心灵,使我无法满足于一篇“参赛作文”。于是,我推倒重来,这一次任由思想感情汹涌奔腾,而我则忠于内心,一一记录——最终交上去的这一篇,是这样写出来的。因此,我只是希望它能在我个人的生命中划下一道足够深的“刻度”,却没有想过它能引起多少共鸣,虽然“嘤其鸣矣”,却没准备好“求其友声”,反而做足了心理准备,让我的“呐喊”成为消散在旷野里的一声寂寞的啼鸣。如今的结果,真是意外之喜。

  其实,不止写作方式,从报名征文大赛的那一刻起,一种莫名的力量就不断地冲击着我,使我不断地做出与我平时的习惯截然不同的选择。《红岩》!我能写这一本吗?按我平时做事的习惯是不能,因为这不是一个我把握得了的题目,离普通人的生活体验太远;这本书又太“火”,千千万万的读者会有千千万万种不同意见,随之而来的也许就是争议。

  是的,《红岩》很“火”,这是它不太寻常的地方。我初读《红岩》是在90年代,那时大部分红色文学经典都已经淡出了学生课外阅读和考试的范畴,只有少数几本还坚守在各种“必读书目”中,《红岩》就是其中之一。它的销售量也一直极为可观,这倒不是这本红色经典独有特殊待遇,如果细心地查一查,就会发现许多被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是“冷门的”“过时的”红色经典,每年的销售量都不低,只是媒体不太宣传。而《红岩》则是读者群体庞大,讨论度高,媒体又肯宣传,还曾是《2020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中的“畅销书销售总榜冠军”——不但不冷门,而且甚至是“畅销书”,这可能要颠覆很多人的认知。现在不是总说“流量为王”、不是常常以销售量衡量一切么?然而,那么多挖空心思博人眼球的书籍,被时间的浪花一淘就杳无声息了,而一部情节悲壮的作品,莫说视名利如粪土,砍头也只当风吹帽,却又反复因为“流量高”“销售量大”而被加以讨论,真是令人哭笑不得。这就是《红岩》,当年,那些革命烈士以鲜血和生命奋斗,迎来了新中国,而现在,又是他们直插进喧嚣浮躁的舆论的心脏,为我们捍卫起一片精神阵地。

  于是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多么没把握,无论我面对着浩荡的历史、伟岸的英雄灵魂时,我是多么渺小,写吧!你看,不是我们在努力地靠近他们啊,是他们跨越时空、突破重重阻碍,一次一次来到我们面前,60多年了,一直保护着我们的灵魂和精神。我也应该不畏艰难地向他们走去。于是,我试着迈出了第一步,就是写这篇参赛的作文。

  至此,我已如实交代了参赛与写作的全部心路历程。一般而言,写感言时还应该介绍和推广原著小说,可是《红岩》实在不需要我来介绍和推广,反而我可能是那个被“爱屋及乌”的——读者对我的作文的认可,也许其实是对原著的认可、对革命烈士的敬爱,而转赠给了我。这部小说的主题也很丰富,喜欢历史的读者看到了解放军南下之前的重庆,爱好“谍战”的看到了地下博弈,研究心理的看到了忠诚与背叛,注重史实的读起了“沈醉回忆录”“川东地下党”,有人看到了爱国主义情怀,有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高尚品格,有人看到了“人”的超越,上了年纪的人看到了他们在江姐的激励下奋斗的青春,年轻人读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牺牲、信仰、英雄情怀。《红岩》还引发了无数的二次创作,戏曲、歌剧、舞剧、电影,乃至当代的B站视频剪辑,从小说诞生之日起,自发的再创作便与之相伴至今。《红岩》的涵义早已不仅仅是一部小说了,它是一个含义极为丰富的精神体系,一种社会行为。“红岩”的本义是烈士的鲜血洒遍了山岗,60多年过去了,那段鲜红的历史向下渗透,进入了地层,化为了和鲜血一样炽热、一样奔腾的熔浆——它与地下奔突的火紧紧地融为了一体。

  这是我所理解的《红岩》的人民性。它既是“向上”的,又是“向下”的。“向上”来自于它所塑造的英雄人物,他们给我前所未有的“超人”的感觉,他们在最绝望的境地中,保持着最从容不迫的风度,坚守着最高尚的道德,毫不动摇地尽最大的努力,他们超越生死。“向下”则来自于这种“超越”与众不同,与“马斯洛需求理论”不同,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不同,不是在已经解决了温饱之后,进一步追求精神文明,追求名垂青史,或者渴望做神仙。那些对同志的无限信任、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信仰百折不挠的坚守、对胜利坚定的信念、面对敌人时的英雄气度……这些完完全全“圣人”“超人”才会有的行为和品格,在小说《红岩》中表现为绝境战斗中必备的、朴素的、极具实际意义的战斗素养,是身处理性几乎无法触及的绝境中战斗的战士必备的品格。要练就这种品格,不是靠“向上”,必须“向下”。所以,它必将走向人民,走向底层,走向受苦人。

  上述论点,完全没有比较孰优孰劣的意思,好比对照《诗经》读《楚辞》,并不是要在《诗经》和《楚辞》之间一分高下。只要是追求光明与进步,“向上”“向下”都很好,“能上能下”最好。

  既是“向上”的,又是“向下”的,这也是不仅《红岩》,许多红色文学经典英雄人物带给我的共同的感受。一方面不断地追求更加光明、更加纯粹、更加高尚,另一方面又主动地向着最黑暗的地方进发,谁最受苦,他们就解救谁。就像马克思在他还没有写出《共产党宣言》时就写下的“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也是我所理解的毛主席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这点精神”。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以上即是我的获奖感言。再次感谢人境网举办红色文学经典征文大赛,给我这样一个学习、思考、交流的机会!祝贺征文大赛圆满成功!祝愿人境网越办越好!

  2025年7月19日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