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龙门石窟浅浮雕有望“数字永生”
本报讯(记者 肖遥 王雪娜)作为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现存大小编号窟龛2345个、各类造像近11万尊。而这其中,精美的浅浮雕造像与纹饰最具千古匠心,同时也是长期以来的保护与修复难题。千百年的风化侵蚀下,有些深度甚至小于0.1毫米的浅浮雕受损风险很大,甚至可能逐渐消失。
如今,对瑰宝的守护有了重大的突破性探索。7月17日下午,“探元计划2024”龙门石窟场景共创营开放日活动在洛阳龙门石窟举办,现场发布了聚焦龙门石窟浅浮雕高精度建模与数字化纹饰提取成果。
记者从会上获悉,“探元计划2024”由腾讯公司携手龙门石窟研究院、武汉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聚焦龙门石窟魏字洞、莲花洞、古阳洞等进行数字化高精度采集,创新提出“基于精细光度立体的浅浮雕高精度三维重建方法”,并辅以“拓扑感知的局部—整体融合建模”策略,突破性解决了浅浮雕的非接触建模难题,对龙门石窟浅浮雕纹饰图案数据库进行全自动的信息聚合,为纹饰建库、图谱构建、基于纹饰的二次创作与传播提供支撑路径。
“形象地说,之前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工作时,需在文物表面贴激光标志点,这可能导致文物受损,且效率低下。关节臂激光扫描仪工作范围有限,换站耗时且需确保设备固定。如今我们采用光度立体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无须接触文物,采集效率高且安全。”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首席架构师王朝阳现场分享了技术亮点。
据介绍,该实践场景的落地,不仅是浅浮雕三维建模技术的典型应用,也为石窟类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知识重建提供了创新范式。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杰表示:“数字化让文化遗产从‘不可移动’到‘数字可触’,从‘专家可解’到‘大众可感’。数字化不仅是文物保护的工具,更是文化再发现、价值再表达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通道。”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