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的麻香、野生菌的浓烈、玫瑰酱的清甜……走进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扑面而来的不仅是诱人的食物香气,更是一个日均客流3到5万人次的商业奇迹。这座拥有28年历史的传统市场,如今已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网红”,成了不少外地游客在昆明必“打卡地”之一。
“菜市场”与“文旅地标”,两个看似关联不大的标签在此交汇,随即引发人们探讨:这个农贸市场如何完成从传统到文旅顶流的华丽转身?近日,参加2025“多彩中国云南行”应用新闻传播融媒体实训营的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学生,来到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实地探访,寻求背后的“爆红密码”。
城市记忆的“幸存者”:稀缺性赋予打卡价值
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坐落于五华区新闻路270号,市场紧邻大观河畔,周边商圈繁华,交通便利。从清晨到日暮,这里总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云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负责人杨明月说,篆新农贸市场是市区里能保留下来很少的几个大型农贸市场之一。城市化进程中,昆明许多传统菜市场逐渐消失,而篆新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主城区稀缺的市井地标。杨明月认为:“篆新农贸市场的区位优势,是它得以‘幸存’并最终爆火的基石。”
同样,云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杨春和也表示,稀缺性赋予了篆新独特的“打卡”价值。它是城市记忆的活体标本,是市民追寻“烟火气生活”的窗口。
“贵”得有底气:硬实力铸就品质高地
调研中,师生们注意到一个现象:篆新农贸市场除了规模大、品类齐全外,商品价格普遍高于昆明其他市场。这让大家不禁疑惑,为何还有那么多市民选择它呢?
对此,杨春和解释:“这里虽是全市价格最高的农贸市场,但品质也是最好的。”他说,市场通过明码标价、设置公秤等措施确保交易透明,同时以优质的卫生条件、服务水准和管理规范支撑其价格定位。这种“优质优价”的经营理念,恰恰满足了当下消费者对品质和体验的核心需求,成为吸引市民和游客的关键因素。
社交传播链:偶然走红背后的必然逻辑
篆新农贸市场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蕴含着必然的传播规律。杨明月分析指出,市场的爆红经历了典型的“三级跳”传播路径:最初由素人博主偶然分享引发“马太效应”,随后媒体追踪报道形成共振,明星或网红打卡引流,通过这一传播链最终精准击中文旅引爆点。
杨春和认为,篆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独特的商品供给:“这里汇聚了云南16个州市及国内多个省份的特色食材,品种丰富多样。”当美食博主发掘出“七彩饭团”“木姜子鸡脚”等地域稀缺性产品时,通过短视频传播后,裂变就此引爆。
“菜市场 ”进化论:传统空间的文旅新生
近年来,篆新农贸市场通过挖掘地域特色资源,成功转型为集美食体验、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复合型消费空间。
“这里不仅能满足市民日常采购需求,同时市场方还鼓励商户讲好云南故事,使市场成为展现云南风土人情的特色窗口。”杨春和说,在消费升级背景下,篆新农贸市场采用“菜市场 ”发展模式,实现了从传统交易市场向文旅融合空间的转型。
回到探寻“爆红密码”的主题上,答案已跃然纸上。从20多年前建成使用到如今,篆新农贸市场已从最初的基础民生设施,演变为展现云南市井文化与现代消费图景的鲜活样本。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正是它持续吸引力的核心所在。
【记者手记】
在流量经济时代,网红景点的生命周期往往短暂。与淄博烧烤、鹤岗房价等现象类似,篆新农贸市场在爆红后也面临价格争议等现实挑战。但其成功揭示了一个文旅发展的核心规律:真正的可持续吸引力来自稀缺性、高品质与强体验的有机统一。篆新通过“菜市场 ”模式,把云南的民族饮食文化与市井生活打包成可参与、可传播的沉浸式体验,这或许正是其突破网红生命周期、实现持续吸引的关键所在。
作者:深圳大学 胡晓莉
指导老师:彭华新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