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号编者的话:文字出自:吴迪《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 下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6月,第349—354页。
注:本片导演是刘琼、沈耀庭。
《欢腾的小凉河》导演阐述
(1976年3月7日)
一、主题思想
影片通过两个生产队之间,围绕着要不要根治小凉河的斗争,将鲜明地告诉观众:“要把社会主义进行到底,必须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武装头脑。在与各种资本主义倾向作斗争中,特别要揭露与批判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敌人——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罪恶活动。”
二、矛盾冲突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整个历史阶段中的主要矛盾。它始终规定、影响、制约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周昌林自提出根治小凉河以后,碰到了受小生产思想严重影响的徐振才的多次反对,遇到了党内走资派、县革委会夏副主任的竭力阻挠;遭到新资产阶级分子白汉成的暗中破坏。他们之间的斗争,决不是两种方法之争,也不是“骄傲自满”与“大干快上”的差异。诚如影片两个不同的横匾所写的:一个要“继续革命”,一个要“富了又富”。还是农村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两条道路的尖锐斗争。
在这些矛盾中,重点是“走资派还在走”的社会现象,夏副主任出于修正主义路线的需要,竭力支持徐振才的发财计划,扶植起这个所谓“富了又富”的典型。这就使小凉河边的一场斗争,更具有十分深刻的政治背景和现实意义。周昌林也正是在对走资派夏副主任的敢于揭露和善于斗争中,显示出无产阶级革命派的英雄本色。
革命文艺,应该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是鲜明的党性所在。尽管全片周昌林与走资派的斗争,尚不是主线,但我们必须抓住这个重点,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这场斗争。我们不仅仅要告诉观众今天还有“走资派还在走”的严峻现实,更主要的是以我们的文艺武器来揭露和鞭挞党内走资派阴险、狠毒的嘴脸,使观众能憎恨这些危险的敌人。
我们注意到,剧本在表现矛盾斗争的手法上,有它的特点。如展开矛盾比较细腻、生动、充满生活气息,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色彩,而在描写尖锐斗争中又剑拔弩张、正气凛然。可不可以这样说:影片所揭示的主题是深刻的,展开的斗争是尖锐的,而它的叙事方法却又是比较活泼的,我们的责任就在于通过电影手法,掌握节奏,使他【它】们能和谐地统一起来。
三、周昌林
恩格斯说:“主要人物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
学习和运用革命样板戏的主要创作经验,塑造好本片第一号人物周昌林的英雄形象,是全组各个部门的根本任务。周昌林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担任生产队队长的普通农民,他对文化大革命的热爱和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是他鲜明的政治特色。
“火烧的”是他的性格特征。
“火烧的”决不是“急性子”,或“炮仗脾气”,这是他对革命事业爱之深,对阶级敌人恨之切的无产阶级感情的体现。
“火烧的”性格,是阶级压迫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旧社会他受过地主老财的压迫,解放后又受过修正主义路线的压迫,丰富的经历使他切身体会到:是社会主义的就要拼命干,是修正主义的就要拼命反。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使他变得目光远大,善于思索,具有反潮流的革命胆略。
他的形象给人印象是:朴实、干练、机敏、热情。
四、徐振才
“稳字上面唱喜歌”是他的表现形式,小生产的“一小二私”是他的思想实质。
他之所以接受“富了又富”的口号,是因为这个口号反映了小生产的政治愿望。尽管徐振才出身很苦,有朴实的阶级感情,但由于忽视世界观的改造,不注意学习。从对资本主义识不透,划不清,逐步处在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
他在政治上的盲目,必然带来许多合乎逻辑的喜剧动作。
他的形象给人印象是:一本正经,自得其乐。
五、张二全
别人叫他“小火烧的”,可见他那股子劲头与周昌林相似,他年轻,富有朝气,很爱开玩笑,整个基调正如剧本所说:“他们的眼睛里,揉不进一点的沙子,心里,容不得一点点资本主义脏东西,不管是哪个,错了,他们就造反,他们正是文化大革命中长成材的。”
六、余志芳
“小风车”性格,泼辣,撒得开,她喜欢周大叔“火烧的”,讨厌徐振才的盲目自满,对事、对人,爱憎分明,从不掩饰。
七、夏副主任
凶狠、阴险,对无产阶级革命派恨得要死,对文化大革命总想翻案,他梦寐以求要恢复刘少奇的一套路线,一有风声便迫不及待地跳将出来。
“心中有气,总要放屁”是他精神写照,时刻维护和扩大他那既得的资产阶级法权,是他走资派还在走的阶级根源。
在体现中不要拿腔拿调形于色,要言谈举止露奸诈,注意深度,切忌脸谱。
八、白汉成
富裕中农出身,是个精明、有心计而又善于伪装的人,作为一个新资产阶级分子,他不是一下子就那么容易被识透,这种人是推行修正主义路线的基础,上面一有风,下面便有雨,和“走资派”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配合默契。
九、关于“钟”
钟在全片中有三处运用,是个很好的构思,我们要精心设计,精心拍摄。
第一次敲钟是在全剧的序幕中,这是象征着“召唤”。
周昌林当队长以后,怎样来改变二队的落后面貌?靠什么?突然,墙上毛主席号召的“农业学大寨”五个大字映入眼帘,他思绪翻腾,先有两个对跳渐近的镜头,接着出现铮铮作响的钎声。随着一组短促的镜头,声响越来越大,这声响终于变成使人振奋的钟声。这钟声是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召唤;这钟声是千百万贫下中农要革命,要改造山河的宏愿;这钟声是战斗的号角,越过小凉河在空间回荡……
第二次敲钟是在姚梦田被周昌林追回之后,这钟声是象征着“争夺”。
姚梦田与白汉成签订的“互助合同”,就是资本主义复辟的罪证。小凉河畔又一件触目惊心的事件发出了。钟声浩荡,人们从四面向村中心奔来。这钟声是贫下中农对资本主义的愤怒的心声;这钟声是周昌林在学大寨的征途中,从不放松抓阶级斗争的明证……
第三次敲钟是全剧的结尾。这是象征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警钟长鸣”。也是所有钟声听觉的一个“总结”。
周昌林几次紧握钟绳的动作,要给观众以鲜明的印象。
结尾,周昌林在谈了“走资派还在走,新的白汉成还会有”的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规律之后,洪亮钟声又在观众的耳边缭绕。随着充满画面的一鼎闪亮的钟,让观众怀着不能放松对走资派还在走的警惕,走出影院,走向四面八方……
各个部门对钟的造型、音响处理、拍摄角度都要作出详细设计,先进行若干试验,这是一个寓意深刻,贯串全剧的重要道具。
十、镜头
周昌林的镜头宜多用分切,多用接动作,多用摇跟,以造成明快、活泼、热烈的感觉,映衬他火烧的性格。
徐振才的镜头,不妨多用横移之类,尽量少动,以显他守旧、背时,跟不上的特点,并与周昌林的镜头有明显的区别。
英雄人物当然要多用仰角与近景,但切忌呆板,应在调度中造成动势,更显光彩。
宽银幕由于接近人们120度视角,对表现生活的真实感,带来更大的魅力,在外景拍摄中,尽量展现自然环境的壮美,以衬托英雄人物的崇高的精神世界。
长镜头在宽银幕中适当运用是可行的。但这决不是许多镜头的连续或合并,而是服务于主要人物的感情体现,有着合理的高度与节奏,我们设想在“周昌林怒斥走资派”、“回忆对比”及“白汉成煽动姚梦田”等场景中,运用长镜头。
拍好长镜头不在于长,而在于准,要求多个部门密切配合,创造条件,做好十分过细的准备工作。
十一、注意对比手法
两个队长对治河有两种不同的态度。
两个口号走着两条不同的路。
两副对联,反映着两个不同的世界观。
两份计划,进行着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
剧本所提供的这些生动的对比内容,要求我们在场景处理和镜头处理上突出对比的效果,如买不倒翁与买世界地图,贴横匾“全面发展”与“继续革命”等等,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而是为着揭示人物的世界观服务的,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揭示得越深刻,影片就越有教育意义,这,也是我们描写人们的重点。
十二、音乐与录音
我们不能忽视音乐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上的重要作用,这部影片的音乐,我们想能否突出民乐中某些乐器,做到个性鲜明,避免大呼隆与一般化。
录音要善于运用效果,增加生活的真实感,讲话要有远、近、内、外之分,不能“一切齐”。
十三、关于序幕
整个序幕有51个镜头,目的是为了交代周昌林的出场,一河二队的历史渊源……
序幕要洗练、精彩、有新意,在九队送出【公?】粮促二队的戏中注意掌握扬、沉、高三个层次。
扬:九队送出【公?】粮绕道二队促进,徐振才打着号子神采飞扬。这个扬并不是正气,而是昏昏乎,飘飘然,是走下坡路的表现,这个扬是为了周昌林敲钟的动作做铺垫。
沉:二队望着九队送粮队伍,心情沉闷,他们闭户关窗,憋了一股气,这股气是对白汉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愤恨,是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深沉感情。周昌林站在小凉河畔沉思,心里却像小凉河的波涛一样激越沸腾,这个沉也是为下面的敲钟动作做铺垫。
高:周昌林决心按毛主席指引的“农业学大寨”的道路前进,他击钟鸣号,树杆晃动,鸟群惊飞,这钟声压过九队号子声,他们停步凝望,不知所措,二队社员随着钟声夺门而出,向着初升的太阳奔去,形成序幕的高潮。
十四、结束语
以上这些想法,不尽成熟,但我们充分认识到,拍好《小凉河》以文艺为武器,及时参加当前这场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揭露党内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的修正主义路线是极其必要的,我们要以保卫无产阶级专政的战斗姿态,尽快地拍好《小凉河》,向反击战的前线送上“炮弹”!
(选自文化部存档资料)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