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孔子像进校园,是一场静默的意识形态争夺战!从孔子像泛滥,看新时代教育阵地,如何筑牢下一代的思想防线!

发布时间:2025-07-17 19:17:50

  校园本应是青春与真理激荡的圣地,然而近年来,一尊尊形态各异的孔子石像、铜像,正悄然占据着越来越多中小学的显要位置。它们或矗立在校门之内,或安坐于教学楼前,面目肃然,仿佛穿越两千五百年时空,凝视着操场上奔跑的孩童,教室里朗朗读书的少年。这绝非孤立的文化装饰行为,其背后涌动的,是关乎下一代心灵塑造、关乎未来道路抉择的深刻较量。在阶级分野依然存在的时代洪流中,教育,这一塑造灵魂的熔炉,从来无法超然物外,它要么成为无产阶级锻造觉悟的场域,要么沦为资产阶级维护旧秩序的温床。

  一、复古表象下的文化布阵

  孔子像进入中小学校园,其势头之广、速度之快,绝非简单的文化怀旧或学术尊崇所能解释。它们往往伴随着“国学热”、“经典诵读”的浪潮,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情名义,被精心安置于下一代日常浸染的环境之中。仪式感被着重强调——开学“拜孔”、毕业“谢师”,身着仿古服饰的孩子们在塑像前鞠躬行礼,画面被精心记录、广泛传播,营造出一种向“万世师表”集体致敬的浓厚氛围。相关课程与活动亦步亦趋,“儒家经典”诵读班、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纷至沓来,一套看似“纯正”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正在校园内加速构建。

  这股“尊孔”之风,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契合了某种特定的社会思潮,一种试图在现代化快速推进、社会结构深刻调整的复杂现实中,寻求某种“稳定”思想锚点的渴望。然而,当这种思潮被特定力量引导、放大,并系统性地向最无防备能力的青少年群体渗透时,其目的就远非文化传承那么简单。圣像林立的校园,已然成为一场精心布局的文化布阵的前沿哨所。

  二、封建伦理的现代包装与渗透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于“礼”,而“礼”的精髓则凝结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森严的等级秩序之中。这套伦理规范,诞生于生产力低下的春秋末期,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贵族领主统治,确保尊卑贵贱不可逾越。它所强调的“服从”,是下对上的绝对顺从,是子对父、臣对君、卑对尊的单方面义务。在“仁爱”、“和谐”的温情面纱之下,掩盖的是阶级压迫与人身依附的冰冷现实。

  当校园里的孔子像被赋予“道德楷模”的光环,当《论语》章句被不加辨析地要求童声诵读,这套封建等级伦理的精髓便获得了现代包装,以“传统美德”、“行为规范”的崭新标签,悄然向青少年认知世界渗透。其潜在后果极其危险:它模糊了平等意识的根基。反复灌输的尊卑秩序,无形中消解着“人生而平等”的现代启蒙精神;它钝化了批判锋芒。对“权威”(无论是父权、师权还是某种被神圣化的传统)的绝对尊崇,抑制了独立思考与对不公进行质疑的勇气;最隐蔽也最致命的,是它可能扭曲青少年对“合理性”的认知。当等级压迫被包装成“天经地义”的“礼”,当剥削关系被描绘为“各安其分”的“和谐”,剥削制度本身便获得了某种文化心理层面的“合法性”认证,为未来接受现实中的不平等埋下认知伏笔。

  三、文化复古主义的历史虚无陷阱

  值得高度警惕的是,当前校园内外“尊孔读经”的喧嚣,常常伴随着对另一段历史的刻意沉默与轻描淡写,那便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反抗内外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史。某些势力在热切推动孔子像进校园、高呼“回归传统”的同时,对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事迹却语焉不详,对近代中国如何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历程刻意简化,对贯穿其中的、作为历史前进动力的阶级斗争更是讳莫如深,甚至将其污名化为“过去的错误”。

  这种并行不悖的现象,绝非偶然。它构成了文化复古主义硬币的两面:一面是抬升孔子及所代表的封建意识形态;另一面则是矮化、虚无化革命传统。其目的昭然若揭:通过切断历史记忆,特别是切断人民反抗压迫、争取解放的斗争记忆,抽空新一代理解社会矛盾、认识自身力量的源头活水。当革命历史被淡化,阶级压迫的血泪被“和谐”的宏大叙事所覆盖,“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便失去了历史的印证和现实的穿透力。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一种去斗争化、去革命化的历史观,将现存秩序(无论其内在矛盾如何)视为“自然而然”甚至“唯一合理”的状态。历史虚无主义,就这样成为文化复古主义捆绑销售的毒药。

  四、教育场域中的阶级意志角逐

  孔子像在校园的泛滥,绝非孤立的文化偏好问题,其背后是不同阶级意志在教育这个关键阵地上无声而激烈的角逐。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真空中的抽象存在。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机构及其所传授的知识、价值观,必然服务于特定阶级的利益和需要,是塑造符合该阶级要求的社会成员的关键机制。

  某些势力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将孔子像及其承载的整套伦理价值体系植入基础教育,其战略意图清晰可辨:争夺下一代的心灵归属。他们试图利用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通过文化符号的反复暗示和经典文本的持续浸润,将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等级观念、服从哲学、宿命论思想,潜移默化地植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其终极目标,在于塑造一种适应或默认现存(或他们理想中)阶级秩序的人格基础——安于位次、顺从权威、将社会不公视为“命运”而非可以改变的现实。这种塑造,是为可能的阶级结构再生产服务的。当青少年普遍接受了“尊卑有序”的“合理性”,剥削关系的现实基础便获得了文化心理层面的加固。教育,这个本应启迪心智、推动社会进步的利器,在特定阶级意志的操控下,存在被异化为阶级固化工具的危险。校园里的孔子像,正是这场隐蔽而深刻的意识形态争夺战的一个醒目坐标。

  五、无产阶级教育的鲜明立场与担当

  面对校园孔子像所表征的这场静默争夺,无产阶级教育必须擦亮眼睛,坚守阵地,勇于担当,旗帜鲜明地捍卫自身的阶级属性和历史使命。这要求我们:

  首先,必须毫不含糊地坚持教育的阶级性原则。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基,在于为最广大劳动人民服务,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培养接班人。要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特别是其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引导学生运用这一锐利武器洞察历史与现实,认清各种文化现象背后的利益本质。要大力弘扬革命传统,让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熔铸于党的奋斗历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青少年精神成长的钙质。要旗帜鲜明地批判“等级压迫观念”这一封建伦理的核心,揭露其维护旧秩序的本质,引导学生树立平等、民主、法治的现代公民意识。

  其次,必须掌握辩证扬弃的方法论武器。对于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传统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其历史价值和在特定层面可能蕴含的合理因素(如某些具体的道德修养方法),也绝不能无原则地顶礼膜拜、全盘接受。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中加以考察,剥离其封建性的等级压迫内核,批判其阻碍社会进步的保守方面。教育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鉴别,汲取其中可资借鉴的养分,同时坚决摒弃其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悖的糟粕,特别是其维护剥削压迫制度的思想内核。

  再次,必须将培养具有革命觉悟和斗争精神的时代新人作为根本目标。无产阶级教育的目的,绝非培养温顺的“臣民”或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要锻造一代代能够清醒认识自身历史地位、勇于承担改造世界责任的社会主义新人。要教育学生深刻理解“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真理,认识阶级斗争在推动历史进步中的客观作用,培养他们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品格。唯有如此,我们的下一代才能真正继承先辈遗志,筑牢思想防线,在复杂的社会思潮激荡中保持定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永不变色的可靠接班人。

  孔子像在校园中的静立,绝非一道单纯的风景。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思想、不同力量对未来主人的激烈争夺;它是一声警钟,提醒我们教育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及其他剥削阶级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的严酷现实;它更是一道考题,考验着我们能否在文化的表象下洞悉阶级的意志,能否在历史的回响中辨明前进的方向。守护校园的意识形态净土,就是守护国家的未来根基,就是守护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薪火相传的火种。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关乎根本的战争中,立场必须鲜明,阵地寸土不让。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