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彭学明文学创作分享会在昆明市省政协委员活动中心举行。分享会由云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主办,二十余位云南本土作家参加了此次活动,以文学之名,相聚春城。
分享会过程中,彭学明用生动、朴实、风趣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和文学的往事,并以《爹》《娘》两部作品的创作为例,向前来参加分享会的听众们分享了两部作品的创作历程和心境变迁。
长篇小说《爹》以寻找素未谋面的爹为主线,在怨恨爹、了解爹、认识爹、寻找爹的过程中,将爹和湘西父辈放在嘉善阻击战、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中,虚实相间地记述了他们的家国情、英雄气、民族义,一部湘西的劳动史、抗战史、剿匪史、建设史也徐徐展开。彭学明坦言,“我写《爹》的时候,就想不能写我一个人的爹,要从‘爹’的角度,在历史风云中演绎湘西父辈的英雄群像,勾勒湘西的时移世变。每一个人物背后都是一段历史。”《爹》2023年12月出版发行后,入选中宣部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荣获中宣部2023年“中国好书”、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纪实散文《娘》是一部回忆母亲的散文作品,自2011年出版发行以来,被誉为当代散文高峰的现象级作品,先后被译成英、俄、法、日、阿拉伯等十多种语言。《娘》以儿子的视角,深情记录了一位湘西大山深处的母亲如何以血泪和生命养育儿女,支持高考落榜三次的儿子走出大山。这是彭学明献给天下母亲的赞美诗,也是启迪天下儿女的孝悌经,曾被中宣部和央视制作的党的十八大献礼片《为时代放歌》重点推介,被新华社连续七次推荐,累计销量超过200万册,引发无数读者共鸣。
活动最后,彭学明分享他对纪实散文和小说两种不同文体创作异同的理解,还寄语到场作家及文学爱好者,要时刻保持谦虚、善良的态度,同时要耐得住寂寞、心无杂念搞创作,要对笔下的人物寄托真情,才能创作出记得住、留得下、传得远的经典文学作品。
人物链接:
彭学明,中国作家协会原创联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第九届人大代表、全国第十届人大代表。主要代表作有《娘》《爹》《我的湘西》等,先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政府出版奖、中国年度好书奖、中国图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全国广播电视星光奖、《人民文学》奖、郭沫若文学艺术奖等国家大奖。
云南网记者 黄立康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