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反潮流精神」也许是整个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最容易令人疑惑的一点——到底反什么是反潮流精神,这句话所固有的自律性的导向到底应当体现在什么地方?如果革命群众在国内掀起马列毛主义潮流的话,我们当然不能端着个脸反对。而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反潮流精神」的表达就应让位于「支持马列毛主义的潮流,反对一时的反革命逆流」了。我在不少导读书上都看见这样简单的阐释,然而我们似乎应该更深入一点,阐释这句话为什么被表述成了这样而不是上文那样。
有些人可能认为潮流这个词现代汉语汉语史上存在意义变迁,就像奋斗在民国的含义是「斗争」而现在被当做「战斗性的抗争」一样,在六七十年代「潮流」可能代指的是短暂的负面风潮。然而不幸的是这个用语在百年之内恰恰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实际上早在晚清时期,这个词就被引为西方“trend”“current”的翻译,用于指代社会政治思想上的大趋势。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共产主义语义学的历史上,反潮流一开始被自动带入反革命潮流,被视作负面词语。只有在毛主席提出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原则之后,这个词才转正,成为革命精神的象征。综上所述,可见毛主席对反潮流的提法具有其独特意义。为了了解到这种意义,我们需要先返还到特定的文本语境中。
首先,以下是毛主席对反潮流的论述,可见「反潮流」集中在其思想高度成熟的后期并受到特别重视。
1959年4月5日中央会议讲话:「列宁提出反潮流,有许多时候是这样的,要反潮流……」
1960年9月会见澳共领导:「历史上的经验证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有必要反潮流。」
1970年10月庐山会议:「要敢于反潮流。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原则。在庐山,我的态度就是一次反潮流。」
1973年中共十大报告与党章:「要有敢于反潮流的革命精神。毛主席指出: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原则。」
在这些语料中,59年一段说明了反潮流的道统(事实上列宁并没有单独提出过这个概念,但他曾经编选过名为《反潮流》的文集,这部文集的主要内容是同机会主义的斗争檄文),联想到列宁曾经在党内决议中处于对各类修正主义调和主义的不利地位却最终证明了其正确性,值得注意。
60年一段主要分析了反潮流是和社会情势动态相关的,并且集中在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想必这是指动荡和冲突的时期,也即列宁口中一天顶二十年的时期。而不管是否可以采用这种解释,有一点是明确的:并非单纯在社会保守思潮占上风的时候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反潮流。
70年一段具有更加独特的意义,因为正在这次庐山会议上,对于是否设国家主席一事出现了转折,毛的个人意见退居下风,林以接班人的身份步步紧逼。此外,多人联合起来攻击革命进步集团——也即后世所称的四人杰,虽然把毛主席本人捧得很高,但实际矛头明白地对准李本人(例如:吴主张在宪法中要写上毛泽东思想是全国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在表达毛主席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前面要加上天才地、全面地、创造性地三个副词,而康、张则反对。以致吴在会上叫嚷:要防止有人利用毛主席的伟大谦虚,贬低毛泽东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毛把自己在庐山的意见定性为反潮流,是有强调政治斗争的意义之所在的。
73年一段,虽然不是毛主席本人写的,但在当时革命高潮的氛围下明白地传递了毛主席本人的精神。在这段语料中,反潮流被回溯性的推定为马列毛主义的原则之一,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生平片段中取任何一段他们偶然落入下风的时刻,并将他们这时候所表达的正确意见称之为「反潮流」。
我们接下来将从细微之处开始阐述这短短四句话中内涵的重要意义,但是首先,我们要为他设置一个对照物。那就是四人杰的理论和实践。
四人杰在对这个概念的阐述中仅使用「反回潮」而非反潮流,可见他们的解释仍在上文所述的教科书推定的范畴中。这造成了一些理论问题。「返回潮」是一种先验的表达,并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既然我在占上风的时候可以推定反对我的潮流为回潮,那么在他人占上风的时候自然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例如:1977年2月23日人民日报专栏:「四人杰」要调动的一切反革命因素: 「他们阉割「造反」和「反潮流」的阶级内容,搅乱阶级阵线……他们把……张铁生等「反潮流英雄」扶上政治舞台。」」
「反回潮」反应的多少是一种只因自己在政治正确的地位上占优,所以就不注意斗争方法的自满心理。充其量来说,这是在自己在位子还没坐稳的时候就进行政治镇压。然而暂时的有利地位就代表这种地位随时可能会被动摇,自己所依凭的政治正确条件也可能会丧失。所谓镇压,是只能在自己占绝对优势的时候,为了防止残余的反对分子聚合起来,形成势力的时候进行的一种活动。并非是在自己占有政治正确,但是实际底下暗流涌动的时候应该进行的活动。既然已经有成型的走资派就不应该怀着镇压,威逼的心,而是严肃的时刻警惕的斗争的心。部分人说时刻警惕的时候仅仅是依赖着自己的政治正确条件而进行的胡闹,自己对着无辜的同志大力揪批查,让人们不满,用这种不满和怠惰,反动派的复兴就有了机会。到时候他们只要出来说几句和善宽容的体面话,让人们歇一歇,造成的就比革命派一切所做的都立竿见影。
在一切还没有撕破脸的情况下,半隐半现的的政治斗争是最艰难的,批刘很容易,因为全面展开批刘的时候,他已经单方面失势,这样做不过是为了宣传和做态而已。然而刘的失势也是有一个先在的力量对峙阶段,那个时候刘被看做二把手。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留下刘没什么手段而登才是腹黑阴险狡诈的这种印象,不是因为它符合历史事实,而是因为在斗争刘的时候,革命派通过涵养内生力量,主动出击的方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使得刘的势力只需要被镇压而不需要被斗争。然而在两股力量相持不下的时候,潮流的强烈政治性和危险性不应该被忽视,这不是仅仅通过政治正确的地位就可以克服的。试问如果这股潮流最后把毛主席架空成了一个神像,而让军头势力上位的话,这算是什么呢?
这就联系到了毛主席另外一个反复提到的概念,即政治斗争的勇气。对于政治斗争的勇气,一些人实际上是丧失了的。并不是危言耸听,例如现在一些人以马列毛主义的革命意识形态与反动派作斗争的时候,常常援引前30年经济的发展作为论据。而这是建立在有一个政治正确的高位可以回归的情况下。在列宁反潮流的时候,并没有人可以告诉他这样做在后世可以形成一种标准和规范,事实上以现在的视角来看,列宁当时的很多做法都容易被人误会成民粹主义的残留,而新经济政策在教条主义者眼里不喾为投机。
这里,我们挖掘到了反潮流真正的精神,不是以冷眼面对各种被前定好的「堕落」。而是在明知道堕落与否一时不能被广泛地推定的情况下,仍然坚守自己内心认为的正统,并通过政治斗争实在化这种正统,从而使得之前的潮流可以被定性为回潮,在一个政治正确的语境中得到检验。换言之,列宁的反潮流是「列宁潮流」,反潮流中的「反」同时是一个动词和一个状词,反潮流和反回流,一字之差,带来的是内心根深蒂固的方法论的不同,最终决定了实践成果的差异。
我们不妨把话说的更明白些,秉持着「(内生性革命力量所进行的)政治斗争」和「政治镇压」是有区别的。那些靠着前辈们的政治正确被捧到高位,却不懂得自己创设和延续这种政治正确,只是一味得会乘着潮流进行政治镇压,终将会陷入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常识」根子的汪洋大海而覆灭。
这里我们惊讶的发现,尽管大半段文章都在谈论政治斗争的必要性,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原来对于反潮流的定性:一种存在于思想界,主要目的是煽动的风气风潮。事实上在这之中隐含的是一种辩证法,不去顺着自己暂时占据有利地位的潮流(政治正确的自上而下的俯视,环境带来的一时潮流),和通过反潮流的政治建构起自己政治正确的潮流(把自己降到和对手一个平面进行政治力量的内生性的秩序所制造的潮流)。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后者构建了自己内生性的一种泉源,为政治镇压提供了政治斗争力量的原点,衰落的革命思想可以在自身的潮流中得到激励和强化,即使在自己在镇压中心有不力,也可以返还到没有政治正确存在的斗争中并进行壮大。反潮流的真正目的是为政治镇压这颗树冠建构起一个根系,用这个运动的根系不断强化政治镇压的可能,不断地把对手逼入被政治镇压的生态位。而这个根系恰恰并不依附于一些固定不动的东西或者一些将死的封闭性的保护自己革命纯洁性的东西,比如已经确立的政权或者有崇高威望的党,或者受到普遍尊敬的领袖。恰恰相反,其作为反潮流本身就是主动出击,将自己的根系建立在变动不居的政治斗争复杂力量网中,并拔出对方的根系。尽管可能需要时刻转移阵地,但是革命力量始终都是在壮大,而不是在退缩。始终是在积蓄有生力量,而不是愈加浮于表面。始终是占据在主动先手地位,而不是被动防御地位。
最后,让我们回到毛主席,在他的实践中,他自始至终都处在一种政治正确的地位,可他几次三番的试图主动出击,主动发起二次革命,将继续革命而非继续镇压的理论确立下来。这一切恰恰意味着他的一种要求,为了反对反革命的潮流,把革命作为一种内生性的力量。不管自己占据到了怎样的地位,都不要懈怠,不要居高临下。我想这恰恰是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反对者就有一种内生性的统一性,那就是反革命需求,以群众中的落后性作为种子复活旧的生产关系的强大渴望,是一种很强的有机性和内生性,这种渴望使得所有反革命群体都始终保持着内在串联的活力。这对于学生群体中对各种不良风潮的斗争也具有意义:要对潮流进行相对应的政治斗争而非政治镇压。
姑且引述葛兰西的一段话结尾:
「显然,这一类群众创造,是不能仅仅因为它是在它自己狂热的哲学或宗教信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人或一个集团的正式的构成的意志,而围绕着任何意识形态“任意地”发生的。群众信奉或不信奉一种意识形态,是对思想方式的合理性和历史性的真正批判的检验。任何任意的构造都会被历史的竞争所很快地消灭,即使它们有时会通过一些直接地有利环境的结合,而享有一种流行性,而那些符合于历史的复杂的有机时期的要求的构造,则终是在最终得到流行的,即使它们可能要经过若干中间性阶段,在这些阶段内,它们只是在或多或少稀奇古怪的和异质的结合中得到确认。」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