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作为商品交易的场所与供求关系的总和,其存在的根基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由价值规律主导调节商品生产的经济形态,因此,市场经济的性质取决于商品生产的性质。一个社会能否实现共同富裕,并非由是否实行市场经济决定,而是由商品生产的性质所主导。
现实中,市场经济可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
在私有制与按资分配为主体的产权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走向两极分化,这已被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历史实践所印证。资本生产方式(即剩余价值生产方式或产权私有制生产方式)以资产者(老板或股东)为主体,建立在产权制度之上,生产过程的核心是满足资产所有者的资本增殖需求。在这种模式中,盈利归老板或股东所有,员工工资则是入职前通过谈判预先确定的固定成本。由于企业以“盈利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为目标,而人工费用属于成本范畴,因此企业发展越好、盈利越高,员工工资占比往往越低。产权私有制企业中,员工收入与企业发展呈反比关系,这正是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
与之相对,在公有制与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劳权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指向共同富裕。工本生产方式(即消费价值生产方式或劳权公有制生产方式)以劳动者为主体(如周家庄模式、胖东来模式等),建立在劳权制度之上,生产过程旨在满足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化需求,即追求消费价值最大化。此类企业的成本主要是公有生产资料的价值消耗与管理费用,核心目标是通过劳动以最少的生产资料消耗创造最多的消费价值。企业中不存在独立的资产者,消费盈余由全体员工按劳动投入或贡献分配,员工收入与企业生产成果直接挂钩,呈正比例关系。这种全员参与分配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其运行结果必然是共同富裕,因此工本主导的市场经济能够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市场经济的最大受益者是芸芸众生》中提出:“市场经济最大的受益者是普通人。” 他以灯泡、电视、汽车等为例,说明新产品从奢侈品变为必需品的过程中,普通人获得的实际价值远超富人,从消费角度看市场经济缩小了人与人的差距。这一论述有其合理性,但忽略了关键前提:传统市场经济以资本经营为导向,而资本经营的本质是两极分化的生产方式,这是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也是其遭批判的核心。在资本主导的体系中,企业内部是成百上千人为少数老板或股东打工,企业之间是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打工,国际层面是本土企业为跨国资本打工,导致社会财富不断向少数人集中,多数人沦为无产阶级甚至负产阶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 在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中,绝大多数人只是资本家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工具,资产者与劳动者之间并无真正的平等。
人们常将市场经济与资本经济混为一谈,这是严重的误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劳动力商品化为前提,劳动力商品化剥夺了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使社会生产沦为剩余价值的掠夺过程,从而形成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国家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化,消除了资产者的主体地位,使社会生产成为劳动者利用公共生产资料满足自身消费需求的过程,进而形成工本主导的市场经济。
资本经济是以价值增殖为主导的商品经济,建立在劳动力商品化基础上,因此也称为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其生产主体是生产资料所有者(资产所有者或股东),通过预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成生产力,以“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和 “经济人”(亚当・斯密提出,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所有者)为特征,以产权主体为市场主体,在价值规律与按资分配的相互作用下运行。
工本经济是以消费价值形成为主导的商品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化基础上,因此也称为工本主导的市场经济。其生产主体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劳动所有者,劳动者虽为公共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但公有制消除了资产所有的差别,其利益诉求体现为劳动所有权。他们通过联合劳动,在不损害公有资产的前提下满足自身消费需求,以“看不见的手” 和 “劳动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隐含的概念,即追求消费价值最大化的劳动者)为特征,以劳权主体为市场主体,在价值规律与按劳分配的相互作用下发展。
综上,资本经营方式决定了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而工本经营方式决定了工本主导的市场经济必然走向共同富裕。结论是,只有建立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工本生产方式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