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妇女能顶半边天”:毛泽东时代是如何消解“男女对立”的阶级根源的?

发布时间:2025-07-09 18:18:33

  在今天,一个令人困惑、也令人痛心的社会现象,正以一种愈演愈烈的态势,撕裂着我们的社会舆论场。那就是,所谓的“男女对立”。在网络空间,我们随处可见,男性与女性,围绕着彩礼、就业、家庭责任、乃至个人言行的细枝末节,进行着日益激烈、甚至恶毒的相互攻击。两性之间,似乎被一道无形的、但却越来越深的鸿沟所隔开,充满了不信任、怨恨与对立的情绪。

  这种景象,让我们这些经历过或了解过毛泽东时代的人,不禁产生一个深刻的疑问:为什么,在那个物质条件远比今天匮乏、社会变革远比今天剧烈的毛主席时代,我们却很少看到,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存在,今天这种普遍性的、公开化的“男女对立”现象?那个时代,难道真的是一个“男女平等”的人间天堂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绝不能陷入唯心主义的、浅薄的“道德分析”或“文化分析”之中。本文的核心论点是:毛泽东时代,之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消解“男女对立”,其根本原因,不在于那个时代的人们,道德水平就天然地比今天高尚;而在于,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以其对马克思主义最深刻的理解和最伟大的实践,领导了一场人类历史上,对“妇女受压迫”的“总病根”——即私有制及其派生的、以父权制为核心的剥削阶级上层建筑——所进行的最彻底、最猛烈的、釜底抽薪式的战争。它通过将“妇女解放”,作为“阶级解放”事业不可分割的核心组成部分,从而将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定义为“人民大众与剥削阶级的矛盾”,而不是“男性与女性的矛盾”。它将两性,从旧社会那种“占有与被占有”、“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重塑为在新社会中,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而并肩战斗的“同志”关系。

  一、妇女解放的“总病根”:是“男性的压迫”,还是“私有制的锁链”?

  要理解毛泽东時代的伟大实践,我们首先必须回到那个最根本的、也是区分了科学社会主义与资产阶级女权主义的“第一性”理论问题:妇女,为什么会受压迫?其最终的、历史的根源,究竟何在?

  1.1 恩格斯的伟大发现:妇女的被奴役,与私有制的诞生同步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伟大导师恩格斯,在其光辉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早已为我们提供了最科学、最彻底的答案。恩格斯通过对人类早期社会历史的考察,得出了一个划时代的结论:在人类社会的绝大部分史前时期,即原始共产主义的母系氏族社会,女性的地位,是受到高度尊敬的,两性之间,是相对平等的。而“妇女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恰恰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最终,“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诞生,同步发生的。

  其内在的逻辑是:当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使得财富(如牛羊、土地)可以被积累时,男性,由于其在主要生产部门的优势地位,逐渐掌握了这些财富。为了确保这些“私有财产”,能够由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子女来继承,男性,就必须建立起一种绝对可靠的、能够确保父系血缘传承的制度。于是,以“父权”为核心的、男性支配的、一夫一妻制(其目的仅在于约束妻子)的“个体家庭”,便应运而生。女性,从此,被剥夺了社会生产的权利,被禁锢在家庭劳动的狭小天地里,其地位,一落千丈,变成了丈夫的、可以被支配和占有的“私有财产”。

  1.2 父权制:作为私有制上层建筑的“忠实倒影”

  因此,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所谓的“父权制”,并非一种孤立的、源于男性天然“劣根性”的文化现象,而是作为“私有制”这一经济基础的、最忠实的、必不可少的“上层建筑”而存在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需要通过父权制的家庭,来继承他们的土地和资本;而整个剥削制度,则需要通过对妇女的压迫,来将一半的人口,变成没有报酬的、从事家务劳动的“家庭奴隶”,从而,为整个社会,提供最廉价的劳动力再生产。

  1.3 对资产阶级女权主义的批判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看清,当今西方流行的、许多所谓的“女权主义”流派,其根本的局限性与虚伪性。

  这些流派,往往将斗争的矛头,错误地,仅仅指向了“父权制”这种文化上的、或观念上的“上层建筑”,甚至,是直接指向了“全体男性”。他们脱离了对“私有制”这一经济基础的批判,而去空洞地、抽象地,谈论什么“性别压迫”。其结果,必然是舍本逐末、隔靴搔痒。他们所追求的,不过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总病根”的前提下,让少数精英女性,能够和男性一样,获得进入上层建筑、成为“女老板”、“女政客”,从而更“平等”地去剥削无产阶级的权利。而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的劳动妇女的命运,他们,既不关心,也无力改变。更有甚者,这种斗争方式,还极易将本应是“阶级内部矛盾”的性别问题,上升为“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主要矛盾,从而,客观上,分化和瓦解了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的、团结对外的战斗力。

  二、砸碎千年枷锁:从《婚姻法》到“劳动妇女”的制度性革命

  与资产阶级女权主义的“改良主义”路线完全不同,毛主席所领导的中国革命,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旨在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同时对“父权制”这个千年毒瘤,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最彻底的制度性革命。

  2.1 斩断上层建筑的锁链:1950年《婚姻法》的伟大革命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之际,由毛主席亲自主持制定的、第一部被颁布的重要法律,不是经济法,也不是行政法,而是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这部法律,在当时,其革命性、其颠覆性,不亚于一场“十二级的红色台风”。它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旗帜鲜明地、毫不妥协地,向着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吃人的封建婚姻制度,发起了总攻。它明确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它彻底地、在法律上,废除了买卖婚姻、包办婚姻、童养媳、纳妾等一切封建陋习,并第一次,赋予了中国妇女,可以主动提出的、真正的“离婚自由”。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人性解放”运动。它用无产阶级专政的铁拳,将千百万中国妇女,从封建家庭的、人身依附的枷锁中,解放了出来。

  2.2 铲除经济基础的土壤:“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伟大实践

  然而,毛主席深知,仅仅有法律上的解放,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能巩固的。妇女解放,最根本的,是要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于是,伴随着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也最彻底的“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的伟大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豪迈的口号,响彻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在城市,无数的家庭妇女,走出了狭小的厨房,走进了工厂,成为了光荣的、有工资收入的“女工”。在农村,伴随着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建立,妇女,也作为一支独立的、重要的劳动力量,全面地、大规模地,参与到集体生产之中。而“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更是以一种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被确立了下来。

  这种经济上的独立,是妇女获得真正解放的、最坚实、最可靠的物质基础。当一个妇女,她不再需要依附于她的父亲或丈夫来获得生存资料,当她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家庭和国家,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价值时,她在家庭中和社会上的地位,就必然会发生根本性的、质的飞跃。她,不再是一个被供养的、附属性的“家庭主妇”,而是一个与男性平等的、光荣的“劳动者”和“国家主人”。

  三、“同志”身份的塑造:在共同的阶级斗争中消解性别矛盾

  在进行了制度性的革命之后,毛泽东时代,更是通过强大的政治思想工作,在整个社会的精神和文化层面,对两性关系,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塑。其核心,就是用“同志”这一革命性的身份,去取代一切旧的、剥削阶级式的两性关系定位。

  3.1 以“阶级叙事”,取代“性别叙事”

  在毛泽东时代的话语体系中,社会的主要矛盾,永远被清晰地、毫不含糊地,定义为“阶级矛盾”。

  在土地革命中,斗争的对象,是地主阶级,而贫苦的男农民和女农民,则是站在同一战壕里的“阶级兄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战胜的,是“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和企图复辟的资产阶级,而男女工人,则是共同奋战在生产线上的“革命同志”。在抗美援朝中,保家卫国的,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其中,既有男英雄,也有女英雄。

  通过这种方式,整个社会,被一个更宏大的、更具动员力的、超越了性别的“阶级叙事”和“革命叙事”,所团结和整合了起来。当男性和女性,都拥有了一个共同的、需要去打倒的“阶级敌人”,拥有了一个共同的、需要去建设的“社会主义理想”时,他们之间的那些次要的、非对抗性的矛盾,就自然而然地,被消解和淡化了。

  3.2 “中性化”审美背后的深刻革命

  那个时代,在文艺作品和日常穿着上,所体现出的、一种普遍的“中性化”或“去性别化”的审美,也常常被今天的资产阶级批评家所诟病,他们称之为“对女性美的压抑”。

  这,是何其浅薄和反动的观点!他们完全不懂,这种“审美”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革命意义。它所要“去”的,恰恰是那种在剥削阶级社会中,将女性,视为一种可供观赏、可供把玩的、柔弱的、附属性的“第二性”的、病态的审美。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属于无产阶级的、健康的审美观。它所赞美的,不再是女性作为“性感尤物”的价值,而是女性作为“劳动者”和“革命者”的价值——是她们开拖拉机时的飒爽英姿,是她们在炼钢炉旁的坚毅脸庞,是她们作为赤脚医生、民兵队长时的果敢与担当。这,不是对女性的“抹杀”,恰恰相反,这是对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与男性并驾齐驱的“人”的、最高度的肯定与颂扬。

  四、“男女对立”的回归:市场经济与资产阶级女权主义的“合谋”

  那么,为何在今天,这种曾经被成功消解的“男女对立”,又重新以一种如此激烈的方式,浮现了出来呢?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个曾经被我们努力铲除的、能够滋生出这种对立的“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土壤,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部分地、以新的形式,重新出现了。

  4.1 市场经济下的“女性再商品化”与“家庭再私化”

  在以资本和市场为主导的逻辑下,我们看到了两种危险的回归:

  第一,是女性的“再商品化”。资本,为了追逐利润,再一次地,将女性的身体、容貌、和性,变成了一种可以被估价、被消费、被贩卖的“商品”。广告、媒体、网络直播,无孔不入地,在制造和贩卖着一种“容貌焦虑”和“身材焦虑”,逼迫着女性,重新将自己,投入到一场以“吸引男性目光”为核心的、残酷的“内卷”之中。

  第二,是家庭的“再私化”。随着单位制和集体福利的解体,那些曾经被社会化了的家务劳动(如食堂、托儿所),其重担,又再一次地,不成比例地,压回到了个体家庭,特别是女性的身上。许多妇女,被迫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做出痛苦的选择,并再一次,陷入了对男性经济能力的依附之中。

  4.2 资产阶级女权主义的“火上浇油”

  正是在这样一种新的、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土壤之上,从西方“进口”而来的、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女权主义思潮,便找到了其生长的空间。

  这些思潮,如前文所述,它们不从阶级和所有制的根源上找问题,而是简单地,将一切问题,都归咎于“男性的原罪”或“有毒的男性气质”。它们不去引导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同样在经受着资本压迫的、普通的劳动男性和劳动女性,去团结起来,共同对抗那个造成了所有人困境的、真正的敌人——资本主义制度;反而,它们以一种“挑动群众斗群众”的方式,在无产阶级内部,煽动和激化性别对立,将本应是“阶级战友”的男女,变成了相互指责、相互仇视的“性别敌人”。这,客观上,起到了为资本主义制度“转移矛盾”、“分散火力”的、绝佳的维稳作用。

  五、历史的昭示:妇女的彻底解放,只能是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

  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列宁和一切伟大马克思主义者,所反复强调的那个根本原则:妇女问题,归根到底,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而妇女的彻底解放,也只能,作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一部分,才能最终实现。

  5.1 毛泽东时代,作为最伟大的“历史明证”

  毛泽东时代,尽管在物质上,还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在制度上,也存在着各种不完善,但它,却在“妇女解放”这个课题上,取得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在几百年里,都无法企及的、最辉煌、最巨大的成就。

  它以无可辩驳的实践,向我们证明了: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只要它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路线,将妇女解放,与土地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与整个阶级的解放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一个国家占人口一半的、被压迫最深的群体,变成一支能够“顶起半边天”的、最伟大的革命力量。

  5.2 未来的道路:在阶级斗争中,重建“同志”情谊

  因此,面对今天甚嚣尘上的“男女对立”问题,我们真正的出路,绝不是去陷入到那些由资产阶级女权主义所设定的、无休止的“性别战争”的泥潭之中。

  唯一的、正确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重新回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主义的立场上来。重新去教育和发动群众,让他们认识到,无论是今天感到就业压力巨大的普通男性,还是那些深陷于“容貌焦虑”和“家庭重负”的普通女性,他们,其实,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真正的敌人——那就是,那个将我们所有人都异化为“商品”、逼迫我们相互“内卷”的、万恶的资本主义逻辑和私有制残余。

  我们的任务,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去建立起一个属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的、战斗的“统一战线”,并在共同的反抗资本、反抗压迫的阶级斗争中,去重新缔造和修复那种平等的、健康的、相互尊重的、只可能存在于革命者之间的“同志”情谊。

  结论

  综上所述,毛泽东时代,之所以能够奇迹般地,消解当时社会上,可能存在的“男女对立”,其秘密,不在于任何虚幻的“道德说教”,而在于一场最彻底、最深刻的“唯物主义革命”。它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毁了私有制和父权制这两座压在妇女头上的千年大山,并通过将妇女解放,全面地、有机地,融入到伟大的阶级解放事业之中,从而,将两性关系,从“主奴”与“敌我”,提升到了“同志”的高度。

  而今天,“男女对立”的死灰复燃,则是社会阶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之后,一种必然的、在上层建筑领域的“症状”反映。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资本逻辑的冷酷、与资产阶级女权主义的虚伪。

  “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口号的真谛,绝不是让妇女去和男性,争夺那片由资本家所掌控的、狭小而又污浊的“天”;而是要让劳动妇女与劳动男性,作为平等的、亲密的革命同志,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去共同打碎那个旧的、吃人的“天”,并共同地、去顶起一个崭新的、光明的、真正属于全体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天”。

  这,才是解决一切“男女对立”问题的、唯一的、最终的答案。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