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教育、产业与劳动力

发布时间:2025-07-09 18:18:33

 

  培养这个词不仅可以用于动物,同样也可以用于人,对于动物而言,培养包括驯化、训练,使其适应人类需求,如驯兽师训练动物表演技能。在人的方面,培养就不是单纯的驯服了。

  人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存在,从而更好的改造自己。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或施加影响于客观世界的时候,是在自己作为主观方面的活动。总之,人们主观活动究竟是这样或者那样,都表现为改造世界、驾驭客观事物的客观化活动是合适还是不合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灵巧还是拙劣,是前进还是倒退,是革命的还是反动的。因此,对于人的培养并不在于将人当作动物或者自然物去教育,而是当作一个社会的人去教育。这也正是人类显得独特于动物的主观活动,即主观能动性。

  因此,教育是作为对人的社会方面的培养,它就具有阶级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推动的,上层建筑(如教育、文化)服务于经济基础,并促进社会整体的辩证发展。

  毛主席曾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一九五八年的一次讲话》)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上,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会有所不同。它反映并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因此教育是有政治方向的。

  很多人可能会感到不可思议,他们会认为教育有政治方向是不可能有的,对于他们来说,教育不就是刷题和死记硬背嘛,这和政治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很大,就是前面所讲,为什么会这样的教育内容、目的和方法呢?刷题和死记硬背这样的唯分数论就是一种政治思想,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作为平头老百姓的我们自然而然是接受他们的教育思想统治,在这样的思想掩盖下,使我们看不到唯分数论的资产阶级性质。

  标准化考试通过可量化的能力指标也就是分数,实现对劳动者的分层筛选,这是专门服务于资本对差异化劳动力的需求,也就是对劳动力分为不同等级,这也就出现了一种幻觉,好像文凭好,就能够找到好工作等等,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会这个问题放到关于产业问题再深刻讨论。总之,这种对未来的、预备的劳动力的统治不正是资产阶级的一种政治吗?它要服务于资本积累对劳动力的需要,也就是在私有制与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因此,我们不能用资产阶级宣传那些个话语来欺骗我们这些被统治阶级的人,因为这叫自欺欺人。

  从无产阶级的教育哲学来看,我们追求知识作为人类解放工具的公共属性,在劳动实践中达成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因此,我们的教育观念必然是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以及执行消除脑体差别的无产阶级政治任务。资产阶级法权是社会主义社会依然还保留的旧社会的产物,我们在短期上要限制它,从长远眼光看问题,是以消灭它为根本的目的。这正是我们无产阶级政治的任务,也是毛主席革命理论的关键点在教育领域的执行。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下教育则不同,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教育是服务于资产阶级统治来巩固剥削关系的工具。因此,它并不会解放人民,它不具有解放性,教育被资产阶级把持只能是保守的以及掩盖阶级目的的工具。甚至在我最新研究当中,我们更能直观地看到教育对金融垄断资本的服务程度(请参考我的“教育中的股东至上主义问题“)。资产阶级通过债务、投资、学费证券化构建食利链条,加剧阶级分化,这便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根本对立在社会基础上的反映,并直接在教育领域中反映出来。

  这也正是教育服务于经济基础在资产阶级社会的本质反映。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建设性功能集中体现在社会再生产上。

  一方面,通过提供物质养料,如技能培训、资源分配等,教育要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进而维护了生产力,而另一方面,借助精神养料,像道德、意识形态等的传播,因此,教育服务着生产关系。

  教育内容中的“精神养料”源于物质生产这一经济基础,并反作用于社会发展,这清晰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则,即教育并非抽象的道德培养,而是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服务。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教育行为最终服务于资本对劳动的剥削。

  在资本主义框架下,教育的本质功能被资本重塑,服务于产业积累对劳动力的特定需求,资本需要的是符合当时技术水平和社会分工要求的劳动力。教育系统承担了系统化地生产、训练和分配具备特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的任务。这也包括基本读写算等,适应特定产业部门、特定工序的要求。随着资本积累和技术的进步,产业要求劳动技能日益专门化、简单化,同时又要求一部分劳动力掌握更高级的技术知识以设计、维护、管理复杂机器体系。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据此分化发展。还有作为工人理解和执行管理指令、操作机器、适应工厂纪律的基础。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中,一切社会关系与实践最终都需服从于资本增殖的运动规律。产业作为物质生产领域的核心与教育作为劳动力再生产和社会知识传递的关键环节的关系,绝非一种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或“社会进步”的抽象和谐关系。相反,它在根本上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性所规定的,其本质是资本为了最大化剩余价值生产而对劳动力和知识进行塑形与控制过程。

  前面我们说过,资产阶级的唯分数论并不是毫无现实需要的,而是资本积累需求的劳动力分化结构,资本主义产业体系依据剩余价值榨取的差异化要求,必然制造劳动力商品的等级结构,也就是高级劳动力承担复杂劳动,其高额工资反映的是再生产此类特殊劳动力所需的较高教育成本,但其创造的剩余价值量仍远高于其自身价值。低等级劳动力从事标准化、简单劳动,劳动力价值被压缩至最低限度,为资本提供最大化的绝对剩余价值,因而在这个基础上,考试与文凭都不过是维护这种劳动力之间差异,或者用我在市场分割的文章中所提出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所以,能力与工资挂钩的表象幻觉就出现了,不过马克思在《资本论》关于相对过剩人口一章就已经戳穿了这种资产阶级谎言。

  首先,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必然表现为技术进步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规律,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可变资本的比重相应下降,即资本有机构成持续提高。而这一规律直接导致等量资本所能吸纳的活劳动量减少,一部分在业工人被机器排挤,同时新增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速放缓,从而产生超越资本增殖需要的过剩劳动力。

  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支相对过剩人口就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存条件。

  其次,它作为压低工资的杠杆,迫使在业工人接受更低的工资和更长的工时。而它充当应对经济周期的蓄水池,在繁荣期迅速提供劳动力,在萧条期吸收失业冲击。

  最后,它强化劳动纪律的武器,通过失业恐惧消解工人的反抗意志。这种产业后备军机制从根本上决定了工资水平的波动规律,使工资不再反映个体劳动能力的价值,而是服从于资本积累周期对劳动力的相对需求。

  我们再进一步来了解劳动力价值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即维持劳动者生存繁衍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这一价值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绝非对个体能力贡献的回报。相对过剩人口规模直接调控工资水平,当产业后备军膨胀时,即使高能力工人如工程师的工资也会被压低至其劳动力价值以下;当劳动力暂时短缺时,即使低能力工人的工资也会暂时上升至其价值以上。这表明工资波动服从于资本积累周期对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个体能力不过是资本选择剥削对象时的次要参数。

  资产阶级经济学声称高能力等同于稀缺资源因而应获得高工资,但马克思揭示资本通过教育扩张人为制造大量拥有文凭的劳动力,稀释高能力标签的稀缺性,技术革命使技能加速过时,昨日的高技能被今日的软件取代,失业大军中最先被抛弃的往往是技术落伍者,其能力就被过剩机制清零。资本积累通过不断制造技能过时与劳动力过剩,所谓高能力换高工资仅是特定时空下的偶然现象。你看现在失业工程师开网约车、博士生送外卖,这不正是现实中相对过剩人口的铁证吗?而庸俗学者们却视而不见。

  最近,不少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后,还有一部分人拉不下脸,或者说,他们不愿意看到自己在学校的所有努力付出的代价,白白浪费,这样的心态使得他们对从事简单劳动是厌恶的。当然这还有资产阶级教育下建立的劳动力等级的思想导致的,不过,我认为这并不丢人,各位高学历的人才,这并不怪你们,你们应当认识到这是整个社会生产的根本问题。

  我们前面说过,为什么你们有能力却得不到高工资呢?这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表现为技术进步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规律,这正是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就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立。

  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中就曾指出:“列宁把帝国主义叫做'垂死的资本主义'。为什么呢?因为帝国主义使资本主义的矛盾达到极端,达到顶点,紧接着就是革命的开始。”主要矛盾表现为劳动同资本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各垄断资本集团之间和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三大矛盾是斯大林明确提出来的,而且正是在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指出的五个特征基础上提出来的。

  因此,在当前资本主义垂死性面前,我们应当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不应当颓废于此。面对就业困境,失业高知群体要放弃自我否定的消极心态,转而认识自身处境的阶级本质。而不应当拥抱非理性主义,应当认识到历史就是由我们这些奴隶创造的,剥削者是剽窃贼,他们剽窃了我们创造的财富。

  你们每一份被资本抛弃的学历证书,都是刺向帝国主义的投名状。高知群体应当从斯大林的警示中汲取力量,认识到自身处境的阶级本质,将个人困境转化为阶级斗争的动力,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实践中实现自身解放。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