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者按:这是国防大学战役学教授马秀山同志的专著《西路丰碑》之节选,这位是真正科班儿出身且有带兵履历的专业学者。这个节选正好是笔者研究有所遗漏且未能展开陈述的地方,可以说,是狠狠填补了笔者同类专著的空白和缺陷。这部作品可能对有些喜欢生动情节和煽情表达的读者来说不是那么好读,但却全都是用真金白银的硬料搭建的宝库,经起任何盘诘和挑剔。
这次节录转载的内容,从作战理论和实践的专业角度,把西路军转战过程中的“弃凉西进”之来龙去脉和相关影响剖析得非常透彻和清晣,是有志于军事历史的读者不可不读的压秤之作。双爷特此推荐。
弃凉西进——《平大古凉战役计划》提出与放弃之谜(下)
(1936年11月2日~11月17日)
国防大学战役学教授马秀山
“平大古凉战役”这一段历史本身并不复杂,可现在被人为的搞复杂了。这段历史虽然与四方面军主力一条山作战、与河东红军寻机歼敌、与中央战略《新计划》的提出、与西路军的命名与组建交织在同一时间段里,头绪很多,但总体脉络是清晰的,即四方面军按张国焘的意图进行第一次西进实施的“平大古凉战役”。但徐向前回忆录中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也没有讲述为什么要放弃攻取凉州。
一个正在进行中的作战计划突然终止和放弃,往往是战场情况发生根本性变化后不得已的一种选择,如《海打战役计划》,而《平大古凉战役计划》的放弃并非如此。凉州是一座“空城”,攻取凉州有绝佳的战机,夺占凉州对全局意义重大。放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谁提出放弃《平大古凉战役计划》?《平大古凉战役计划》为什么会被放弃?什么原因、为什么要放弃攻占战役的核心目标“凉州”?凉州真的打不下来吗?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平大古凉战役计划》极其重要的关键性作战九军古浪作战失利,九军为什么会遭到重创?九军遭到重创后给西路军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等。
一、西路军放弃攻凉转为第二次西进的前因后果
凉州(今武威),五凉政权割据河西并建都威武而得名,河西重镇,扼河西走廊东部,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武威是西北“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战略要地,“其地接四郡境,控三边冲要”,西护走廊之要塞,东卫关内之屏障。笔者在凉州工作多年,且在凉州新城(即原马步青师部)内居住数年,对城内情况非常熟悉,对此地在河西地区的地位及价值的认识也略知一二。
《平大古凉战役计划》最为可取之处就是占领凉州。西路军有无可能占领凉州?根据刘呈德讲述的情况以及徐向前总指挥对凉州城情况的分析判断,确定无疑的是当时凉州是座“空城”。
11月9日,西路军按照《平大古凉战役计划》提前西进。11月11日,右路三十军进至大靖、土门一带,四方面军接中央军委征求东返与西进意见,同日命名为西路军。
11月12日,西路军根据张国焘”在凉州、民勤、永昌、古浪、大靖地区形成巩固的新局面”的意图,做出西进决定,即继续进行《平大古凉战役计划》。
11月13日,左路九军先头占领古浪,西路军报告“明晚袋城”。
11月14日,张国焘通报毛炳文部准备渡河,指示西路军“你们须独立完成打通远方任务”。
11月15日,军委批复西路军,“同意你们向凉州进”。
11月16日,九军古浪战斗打响。
11月17日,张国焘“万万火急“电,告之毛炳文部渡河,指示西路军”速打通远方为要着“,命其速向西行。西路军放弃攻凉绕城西进,提出“主力须速西进,迅取甘州”。即第二次西进计划。
11月18日,九军兵败古浪,三十军先头绕凉州西进攻占永昌。
“平大古凉战役”第一次西进即“小西进”计划弃凉而终,西路军迅即决定转为第二次西进,即弃凉州转向甘州前进。
按照《平大古凉作战计划》既定的作战部署,九军占据古浪,同时吸引敌人主力,三十军控大靖,即使不占领大靖或土门,控制住祁明山旅所部(当时由河防前线由我军放回后撤回大靖)不向凉州增援是可以做到的,以五军为主攻取凉州,从当时敌我情况和战场态势完全可以实现的,而且《平大古凉战役计划》的核心就是攻占凉州。
一是凉州城的确“空虚"。徐向前总指挥的分析判断是准确的,马步青的骑五师除炮兵团主力,几乎所有部队都调往河防前线。情急之下,马步芳急调驻肃州100师刘呈德团主力(两营)星夜驰援凉州,防守老城,马进昌团残部从河防前线撤回,马步青担心其进城生变,不让进城,让其在老城外协防,新城马步青师部只有炮兵团不足两营之兵。炮兵团三营共1650人,山炮六门,除去一个营又一个连,余约千人,独守新城。
二是战机对我有利。马元海(时任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骑兵第二旅旅长,马步芳任命的前敌总指挥)率青海援军和骑五师所属部队被九军吸引往古浪方向,而西路军三十军已进至大靖、土门附近,凉州近在咫尺。
三是我军占据一定的优势。“二马”的优势是骑兵,具有快速机动能力,而守城则丧失这种优势。守老城是新调来的部队,守新城则是炮兵部队,红军先头到达大靖时,刘呈德部刚刚进入老城,刘呈德到后,马步青从新城调炮兵一个连交其使用,我军虽没有重型攻击型武器,但敌军也无法发挥其优势,我军占有先机和主动攻击之利,且三十军约五倍于凉州守敌。
四是组织好攻城战法两城可得。攻凉州,可采取攻一城、控一城之法,只要得法两城均可得。两城相隔四五公里,老城大但遭大地震破坏残而破,部署有近三营(其中一个营是河防前线被我放回)之兵;新城坚固,但兵少城低且小。新城四四方方,只有一平方公里。攻下老城,新城势孤,必破;攻下新城,老城也守不住。刘呈德奉命守老城,兵少不够用,征调许多百姓协助守城,城南北各部署三个连,城东城西各部署一个连,城上更是难以相互支援。我军如采取集中力量攻其一点之法必能破城。
如果11月11日,西路军先头到达大靖后,不在此停留休整,迅速直插凉州,凉州老城唾手可得。刘呈德团进入凉州后,我军破城虽有一定的困难,但也不是没有能力攻克凉州。放弃攻城的原因究竟为何?
徐向前总指挥在回忆录讲到这一过程。“我在发言中,列举了西进新疆的好处:⑴解决了西路军的战略靠背问题;⑵能拿到苏联援助的武器;⑶回过头来再打马家军,易如反掌;⑷对河东红军和友军,能起到有力的鼓舞作用和策应作用;……我列举了五六条理由,说明西进的必要性。大家赞成我的意见,一致认为,黄河东岸已被敌封锁,东返与西进比较,困难更大。于是下决心西进,向中央表了态。我们计划第一步进占凉州、永昌,略作休整补充。第二步进占甘州、肃州,争取年前接通新疆。中央复示:同意向凉州前进,新疆接济正准备中。中央书记处十三日亦致电共产国际:已令西路军依照国际新的指示向接近新疆之方向前进,首先占领凉州地区,然后向肃州前进,并望国际准备接济物资。”[1]
徐总指挥在回忆录中讲到西进的必要性和若干条好处,徐总指挥此时并没有放弃攻凉的想法,只是论述“东返与西进比较",向西的好处,
“第一步进占凉州、永昌”,此时的西进并没有脱离《平大古凉战役计划》,只不过变成一个更大的计划,原来确定的《平大古凉战役计划》,只是这个大计划的第一步。西路军向军委报告:“现决在甘、凉、肃、永、民创立根据地,不在万不得已时不放弃凉州。”
徐总指挥提出的若干条好处,如果按原计划攻占凉州,好处更多;
攻占凉州与直接向西接通新疆相比,更为有利。
其一,靠背问题。靠河东红军可靠,还是靠新疆盛世才可靠?
其二,武器装备。拿苏联未知援助的武器可靠,还是“拿“近在咫尺马步青的武器可靠?
其三,打马家军。现在乘故不备、后方空虚、兵力分散打敌有利,还是西进取了装备,故已集结有备再打有利?
其四,配合河东。占凉州配合河东红军有利,还是向西到甘、肃两州配合河东红军有利?其五,攻占凉州,以马步青为人质办外交有利,还是弃凉不攻有利?
其六,攻占凉州,利用城池与优势的骑兵作战有利,还是与马家军的骑兵野战有利?
其七,攻占凉州,利用凉州丰富的物资保障作战有利,还是继续西进到甚荒凉地区有利?
其八,攻占凉州,向东向西机动灵活有利,还是一昧向西甚至直到新疆有利?
其九,攻占凉州,对“二马“威慑更大,对战局发展更为有利,还是弃凉不打,使其从容集中有利?
其十,攻占凉州,对九军古浪作战支援配合有利,还是主力西进九军古浪势孤有利?
显然攻占凉州再谋向西发展更为有利,不是徐总指挥看不到,放弃攻凉另有原因。
11月13日,徐向前总指挥指挥部队开始行动。徐向前总指挥在回忆中记述:“明确了西路军的主要任务是打通新疆,我们便及时调整了部署,令部队迅速西插。十三日,九军以一个团袋占古浪,守敌逃窜,主力进至城内,吸引了马家军向古浪地区集中。三十军乘虚向西疾进,先围凉州,进占城西四十里铺。并致书被困凉州的马步青,告诉他红军只是路过这里,并无攻取凉州之意,切勿派兵拦堵云云。马步青还算听话,持静观态度。三十军继以一部西进,十八日克永昌,二十一日克山丹。随后,我们令五军跟进,去山丹接替三十军防务。三十军集中在永昌至凉州西北四十里铺一线,休整待命。”[2]
徐向前总指挥这段话的意思很清楚:我军无意取凉州。可真实的情况并不是如其所说。而且“主要任务是打通新疆”与事实有矛盾。如果”主要任务是打通新疆”。”命令部队迅速西插”,九军还有必要坚守古浪吗?”不在万不得已时不放弃凉州”又从何说起?
徐向前总指挥这段表述,一是回避了得知毛炳文部渡河西路军意在避战的行动意图;二是回避了弃凉西进即第二次西进执行张国焘命令之举;三是回避了弃凉西进是放弃既定的作战目标即报告军委第一步的作战计划的事实。
11月13日,西路军徐、陈向红军总部朱、张,军委毛、周,三十一军军长和四军军长发电,告之当前部队情况,明确提出“明晚袭城”。[电1]
朱、张、毛、周、萧、周:
甲、世才带八十九师今夜向凉州进,明晚袭城。九军主力已集红凉山,准备击松山、干柴洼来敌,海松带八十一团今夜袭古浪。八十八师主力位土门,二六三团今夜向古浪,配合海松动作。五军仍位大靖。
乙、土门马步青工兵一营枪二百八十支、三百五十人,经八十九师宣传,今午投诚,因此土门到凉州更便,地区坝大人多群众好,扩红筹资都易。现指战员士气甚旺。
徐、陈
十三日二十时[电1]
一切迹象表明,西路军拉开架式,进行战役准备,下一步攻城。这是早就计划部署好的作战行动,九军占据古浪,吸引敌主力;五军控制大靖,掩护主力攻城;三十军一部已进至土门并千今夜向凉州进,明晚就可袭城。这本就是《平大古凉战役计划》设计的内容,原部署是九军占古浪,三十军占大靖,五军占土门后攻凉,一切都在计划之中,各部都已到达指定位置,西路军只是对原定的部署略作调整,由五军攻凉改为三十军攻取凉州,即“明晚袭城”,方面军及西路军总指挥部随三十军后跟进。
时任三十军代军长程世才在回忆录《万里征途》记述:按照总部的计划,打算打下凉、甘二州,建立根据地,解放河西的人民。
我军仍然边打边进。三十军在大靖与马步青部交战,打得马步青第五师退守城内不敢出来。我军闪开敌人,进占了土门,解决了马步青工兵营。上级根据“八一宣言”的精神,为了实现国内和平,枪口一致对外的主张与表示诚意,命令我们将俘虏和枪支(子弹留下)全部放回。可是敌人并未答应任何条件,回到凉州后,守敌正被我军攻打,他们又参加了抵抗,没有一点儿悔语的表示。
夜间,敌人在凉州城墙的每个垛门上点上一盏灯,城上的红色灯苗儿迎风颤动着,像是千百个吃人的鬼怪,吐着贪婪的舌头。我军攻城未下,分兵一部监视敌人,主力指向永昌。[3]
程世才军长当年率三十军先头部队抵进凉州,准备攻凉,但对这段历史描写非常概略。但说明以下几点:一是打下凉州、甘州建根据地,总部有计划;二是主动放敌,造成部分故人回防凉州;三是攻城未下,什么原因造成攻城
二、军委“同意向凉州进”的意图与西路军放弃攻凉的原因
攻凉和向西发展并不矛盾,向西发展必须首先攻凉,只有攻取凉州才有可能向西发展。其一,徐总指挥所讲的向西发展是针对军委提出东返而言;其二,徐总指挥向西发展的第一步是进占凉州地区,不占凉州,谈何不放弃凉州;其三,进占凉州本是《平大古凉战役计划》的作战目标,只不过这时的战役计划只是向西发展的第一步计划和目标。所以,徐总指挥向西发展的意见并不是放弃攻凉,与其后放弃凉州没有关系,改变计划放弃凉州另有原因。
11月14日,红军总部朱、张再次向西路军下达任务命令和指示。[电2]
徐、陈并报毛、周:
甲、在你们周围的敌人是马步芳、马步青两部,马步芳有步兵三个旅共六团,骑兵一个旅两团,手枪一团,炮兵一团;青骑兵两旅共四团,步兵一旅两团,手、炮各一团。
乙、尾追你们的是马元海指挥的马步芳一个团,又马炳臣指挥马忠义、马元祥、马金义、马芝祥四个团,马耀公指挥马某团,马明臣指挥马学瑾团,总共七个团。大部是骑兵,其余所占方向不明。马步青驻凉,州内。关麟征师元(十三)日向定远营进,归马鸿逵指挥,或向石嘴子进,尚未定。毛炳文准备渡河,又去渡河一部向西番窑探索,又拟渡河后必须集结镇虏堡,又请调兴仁堡之毛军归队。
丙、(疑漏项)。丁、马鸿逵除守中、金、灵沿河线外,一部集结石嘴子。于学忠部仍在一条城附近准备渡河,现不明。戊、以此判断,对你们之敌,现为马步芳、青两部,又分散,又(便)于你们各个击破。东追之敌并不多,守甘、凉、肃之兵力亦不充足,最利你们各个击破敌人。夺得甘、凉、肃根据地和打通远方任务,是你们独立可能完成的。但是,兵力仍须集结梯次行进,后卫必须强大,相机消灭尾追之敌,便能完成根据地任务。
己、远方正设法接济你们,速调查甘、凉、肃以北地区可通远方有几条路,以何处可能最多速报。
庚、大局日益紧张,蒋欲与我们速决战,我们应调动其兵力持久之,在运动战中灭敌,使敌疲于奔命时打击之,以争取政治胜利。你们须独立完成打通远方任务。
朱、张[电2]
红军总部朱、张此电,第一次明确西路军的任务,重点明示以下几点:一是敌情。西路军面对“二马”所部,东追之敌并不多,守甘、凉、肃敌兵力不足,便于各个击破;二是任务。“夺得甘、凉、肃根据地和打通远方任务,是你们独立可能完成的”;三是方法。兵力仍须集结梯次行进,后卫必须强大,相机消灭尾追之敌;四是援助。“远方正设法接济你们”。
此电没有明确提出放弃攻凉,但与前几电相比,明显发生了变化。此前张国焘和西路军《平大古凉战役计划》的核心是攻占凉州。11月5日,红军总部朱、张命令四方面军主力:首先占领大靖、古浪、永登地区,必要时应迅速占领凉州地区。11月12日,红军总部朱、张命令西路军:“在凉州、民勤、永昌、古浪、大靖地区形成巩固的新局面。”现在变了,任务变了,“小西进”方案变成“大西进”计划,原先的目标是凉州,而现在的目标是:“夺得甘、凉、肃根据地和打通远方任务,是你们独立可能完成的。你们须独立完成打通远方任务。”甘州摆到第一位。原来确定的两步走,现在变成一步走。既然决意向西发展,凉州就可不打、不能打、不必打、也无需打。更为重要的是毛炳文部准备渡河,这是西路军放弃攻凉的根本原因。情况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准备好,敌情变了,准备了一桌饭,来了两桌人。西路军12日报告军委“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放弃凉州”,现在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放弃凉州也是西路军的计划之中。
张国焘的情报还是很准确的,四方面军有一支电报破译力量(三局),当时没有渡河与红军总部在一起,西路军西进过程中,多次要求提供情报也是这个原因。毛炳文部按蒋介石的部署,千11月12日下令渡河,各部“均限于十八日以前渡河完毕。”[4]
11月13日,中央军委在收到12日西路军徐、陈向西发展的决定,中央即向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康生、陈云及共产国际复电,告第十五章弃凉西进《平大古凉战役计划》提出与放介之谜之部队行动安排,要求尽快明确援助计划。
11月15日,军委向徐、陈正式复电:
徐、陈:
(甲)同意你们向凉州进。
(乙)新疆接济正准备中。
(丙)朱、张白日来保安。
(丁)你们情况随时电告。
[电3]
这是军委对西路军第一次西进决定的正式批复,军委的态度明显与张国焘不一致,即对西路军“两步走”的作战计划有所保留,即“同意你们向凉州进”,即同意西路军第一步计划,由于第二步计划”新疆接济正准备中”,援助计划还没有落实,第二步计划还不宜立即执行。军委电报中表露出赞同西路军攻取凉州的意图,但表述为同意“进”。进攻、进取、进占、进夺都是进,怎么“进”是西路军考虑的问题,唯独没有“绕”和“弃”,即“绕”凉州而过,“弃”凉州西行。
军委为什么会做出“同意”这样一个决定?
早在一个多月前,9月27日,为劝告张国焘率军西进,对分取宁夏、甘西就进行的认真的分析。电报指出:“中央认为:我一、四两方面军合则力厚,分则力薄;合则宁夏、甘西均可占领,完成国际所示任务,分则两处均难占领,有事实上不能达到任务之危险。一、四两方面军合力北进,则二方面军可在外翼制敌;一、四两方面军分开,二方面军北上,则外翼无力,将使三个方面军均处于偏狭地区,敌凭黄河封锁,将来发展困难。且胡敌因西兰路断怕我夹击,又怕东北军不可靠,不敢向隆德、静宁,拟向天水靠近王均。如四方面军西渡,彼将以毛军先行,胡军随后,先堵击青兰线,次堵击凉兰线,尔后敌处中心,我处僻地,会合将不可能,有一着不慎全局皆非之虑。”可张国焘听不进去,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会宁会师之后,与中央及军委虚以委蛇、阳奉阴违,不愿与故作战,以执行宁夏战役之名,命令四方面军渡河后决意向西。虽然中央在11月8日就战略《新计划》征求各方意见,其中有关于西路军的任务,但没有最后确定并未向西路军明确。现在张国焘以中央战略《新计划》为据,向西路军下达“新任务”:即“夺得甘、凉、肃根据地和打通远方,是你们独立可能完成的。”
在此情况下,军委考虑三天,于11月15日答复西路军”同意向凉州进”。军委明知分则宁夏、甘西均不可得,为什么还要做出这样一个违背自己意愿的决定。现在有人认为,军委同意西路军向凉州进,军委有令,西进就是中央和军委的意图;有人则认为,中央和军委没有这样的意图,虽然有令,但并不表明就是中央和军委的真实意图。双方立场各异,观点争执不下,是非难以辩明。军委15日做出“同意向凉州进”的批复,这个批复不是批复向甘、肃州方向进,也不是批复向新疆进,更不是批复向青海进。在西路军已经开始行动的情况下,这个批复限定“向凉州进”。这个批复,一方面是对西路军12日的决定,即第一步的作战计划做出“同意”的批复;另一方面是对远方援助还没有着落的一种考虑。军委做出这样一个决定,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和一个核心因素。有时意愿仅仅是一种意愿,意愿脱离客观实际,未必能够成为实实在在的作战意图,而现实即客观实际有时是左右意愿的决定性因素。上级的意图与下级意愿能够统一,无疑是最理想的结果。作战为什么要统一思想,为什么要确定作战指导(即作战方针),目的就在于此。但上级意图与下级意愿发生矛盾或冲突,下级必须服从上级,这是原则是规矩,但也有例外,这个例外当时就真真实实的发生了。就作战而言,做出战略战役决策决定,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上级意图、作战能力和战场实际。其一,中央及军委的战略意图是“东进抗日”。西进取援助的武器与中央的战略意图完全相反,是共产国际改变援助计划所致,共产国际援助计划的改变,与红军发展方向产生了偏差,其后军委多次指示西路军以后就是去取武器也只能是一部兵力;其二,孤军深入无疑是军委忧虑的一个重点,西路军给朱、张和军委的电报称“依据现在敌我力量估计,我们可以单独行动,完成任务”。“凉州空虚、易袭”,西路军决心坚定,信心十足;其三,战场客观实际。战场已经分隔为河东河西两个战场,北上宁夏,已无可能;东返,西路军经研究后决定西进,东返不愿,按陈昌浩原话是“事实上也无可能”。还有一个最为核心的因素,人的客观实际,西进即张国焘和西路军主要指挥员的共同意愿,而且西路军已经在行动实施之中,军委也必须考虑下级指挥员的意愿。
在此情况下,军委只能根据西路军的意愿,根据战场实际和国际指示做出西进的决定。在这个决定中,张国焘和西路军主要指挥员的实际行动所表达出的意愿起到决定性作用,军委按照下级的意愿批复“同意向凉州进”。
11月14日,西路军并未按原定的计划”袭城”。由袭城改为“统战”,进占凉州的“袭城”,变成借道凉州的“绕城”。朱新斌在《西路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一文中记述:黄火青为团长,魏传统为秘书长的“对敌先遣工作团”,负责沿途对马军的联络和统战工作。疾驰西进的三十军,总直骑兵师先头部队于11月16日直抵武威城下,对新旧两城守敌进行包围。先遣工作团携总指挥徐向前、五军军长董振堂的联名签署的给马步青的信,同马有明(投诚的工兵营营长,后任西路军回民支队副司令,梨园口阻击作战中牺牲)一行到达武威新城南门外,由马有明沟通与城内马步青的联系。红军兵临城下,马步青对红军的行动猜测莫定,又为武威新旧两城的防卫空虚而恐慌焦虑,一筹莫展之时,马有明与守城兵士联络入城,传递信件。马步青看过信后,了解到红军总指挥徐向前、军长董振堂关于“红军此次西进,假道过路,打通国际路线,无攻取凉州城之意,切勿派兵阻拦",以及信中董军长陈述数年前,马氏曾在孙连仲部下时归董指挥,彼此早已熟悉的旧情,诚望携手合作。马步青证实了红军部队确由徐向前、董振堂等将领所率,又无攻城之意后如释重负。立即召集参谋处长王达三、交际处长薛兴唐等商议,接受红军所提出的不发生冲突和抗日条件。旋即派出薛、王二人为代表和马有明一同出城,在城南一民房中与红军代表黄火青、魏传统、吴建初等进行谈判。
西路军同马步青部在武威的谈判,虽然未能签署全面停战协议。但是,马步青履行了一些口头许诺。数日间,红军大部队日夜兼程,浩浩荡荡绕过武威城南、城北,进至武威西十里铺及永昌、山丹一线。19日,当西路军总指挥部抵武威西四十里铺时,徐、陈致电中央和红军总部,报告了开展统战工作的情况:“连日与凉州马步青办外交初有头绪,土门缴获人、枪除自愿160者外,余均欢送回凉。马及部下甚感,陈述对蒋态度,暗示我们速进占甘(州)、肃(州)、安西。我们正与之更进一步协商,凉城几日来双方未打枪,部队近城通过甚安全”。
到21日晨,总指挥部亦转移到永昌县城。[5]
11月15日、16日,红军总部朱、张就西路军的情况和战场情势向军委毛、周等连发两电,两电冰火两重天,对西路军的处境提出某种忧虑。[电4]
毛、周、彭、贺、任、关、刘:
甲、徐、陈领导西路军胜利渡河后,数次与马敌作战以少胜多,敌伤亡较我颇大。计毙马敌旅长一、团长一,获轻机数架,迫炮四门。最近虽处在严寒结冰而缺衣环境中,士气仍旺。
乙、西路军主力最近在大靖附近休整、筹资。该地人户近万且丰富,粮、柴亦不缺。丙、统一战线成绩颇好,争取马步青部工兵营三百五十人,二百八十枪参加红军。
朱、张[电4]
11月15日
第二天即16日,朱、张的口气变了,告诉军委“他们太孤立”。
毛、周:
甲、毛炳文部可于巧日(十八日)渡河完毕,对西路军判断,认为我西路军已无再东渡可能。他们只有占领永昌、凉州地区,与新疆办好外交,背靠那方。
乙、我们须急设法帮助和策应他们,因他们太孤立,并须急打通远方,得到接济至关重要。
朱、张
11月16日[电5]
张国焘此时已经意识到西路军的危险境地,“他们太孤立“,一改过去建立甘北根据地的设想,提出:“他们只有占领永昌、凉州地区,与新疆办好外交,背靠那方”;“须急打通远方,得到接济至关重要”的新想法,此时凉州已成为可有可无的目标,打通远方至关重要。
11月16日,此时的西路军正在初战的喜悦之中,西路军徐、陈报告红军总部(山千电文没有收报人,应为红军总部,因军委此后询问部队情况)。
××:
我西路军将古浪马步芳步、骑各一团完全击溃,当即占领古浪城,缴获极多,正清查中。又土门马步芳工兵一营已向我军投诚。
按徐向前总指挥的作战计划,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而且非常的顺利。现在西路军占据古浪、大靖、土门,敌军主力被九军吸引以古浪,兵临凉州城下。
11月17日,红军总部朱、张给西路军发来“万万火急”电:
徐、陈:
甲、马步芳让马中义、马呈祥两团十四日由平番起程,十七日前可到古浪。
乙、韩起功旅在一条山战斗时,伤亡颇大。
丙、朱、张致徐、陈锐。(原意不清)
丁、(疑漏项)
戊、毛炳文本日开始渡河,十八日可渡完,先集结锁罕堡、大小卢塘,再向大靖进。己、你们兵力应相当集结,速打通远方为要着。(万万火急)[电6]
此电告西路军,敌人向河西增兵,形势危急,其它都不重要,赶快集合队伍,“速打通远方为要着”,凉州不打了,赶快带着部队向西跑吧。
西路军接此电后,立即对作战目标和兵力部署做出调整,凉州不打了,各部迅速西进。原因就是毛炳文部来了,毛部就是在华家岭给五军造成重大伤亡的那支部队。前几日张国焘电告,提到毛炳文部准备渡河,但由于“东追之敌并不多”,并没有引起徐向前总指挥的太多重视,虽然停止了费时费力的袭城行动,但没有迅速集中部队西进,因为毛炳文部渡河尚在准备中。此电张国焘告诉西路军徐、陈,毛炳文今天开始渡河,明天就可以渡完,你们赶快走,“速打通远方为要着”。
毛率三十七军渡河,西路军要第二次西进,但九军此时撤不出来了。
此时的凉州城一片惊惶,防守老城的刘呈德在材料中写道:一时情况愈来愈紧,马步青又将从景泰一条山溃退的骑五师马进昌团的余部600余人,调进凉州城。马步青给我打电话说‘马进昌部队协助守城,由你负总责。’还说:‘这个团作战不力,官兵心理涣散,不能依靠他们,我已命令马进昌服从你我指挥,现在红军大部已向凉州移动,立即加紧坚守。’11月下旬(应为中旬),红军先头部队,进抵凉州城南5华里处,我紧闭城门防守,日夜未离城头,一时情绪紧张万分,旋在城头望见红军前锋绕道凉州城南,向永昌方向前进,随之大部队伍,日夜未停地行进,人数不知究有多少,使我不胜惶恐。有一晚间,红军曾向城头打出一排机枪,未来围城,也是未进攻新城。那时马步青不断地在电话中向我询问情况,一再饬令‘严密防守,不得有误。’他在通知中的声音语气,是极度慌乱的。那时红军如以全力攻击,凉州新旧城是很危险的。[6]
陈秉渊在材料中讲到:红军第三十军八十九师先头部队,于28日(应为18日)已越过大河驿(离凉州仅30里)西上,主力于29日(应为19日)夜沿凉州城南源源前进,直向西行,未去攻凉州新城。当晚马步青向马步芳告急的电文,不下七八次,马步芳束手无策。当晚竟电马步青谓:于‘阿哥安全第一,可弃即弃,万勿因守城自己吃亏。’虽强作镇静,实际心内无主。当晚午夜,时而在伪省政府,时而赴军司令部,忐忑不宁,终夜彷往,但闻他低头哀呼‘呼大’之声,情绪的紧张,达到沸点。30日(应为20日)清晨,马步青有急电到西宁说:‘红军向凉州旧城仅放排枪一次,绕城而过。’马步芳自始才眼开眉舒,他说:‘阿哥得免于难,不是‘呼大’相助,凉州失守,西宁也必守不住,那时我们脚步一乱,前途就很危机。’[7]
西路军未攻凉州,同时九军古浪作战的失利,为西路军的失败埋下重大隐患。
三、九军古浪作战失利及主要教训
徐向前总指挥在回忆录中对此记述:“出人意料的是,九军在古浪遭敌包围,仗没打好,吃了大亏。一仗下来,兵力损失达三分之一,给整个战局带来了不利影响。:”[8]
1936年11月中旬,西路军兵分三路第一次西进。第二纵队(左路)的第九军占领古浪后,遭马家军4个骑兵旅(徐回忆录称3个旅)、2个步兵旅及4个民团的围攻。部队与敌激战3日,毙伤故2000余人,自身亦损失2400余人,军参谋长陈伯稚、第二十五师师长王海清、第二十七师政治委员易汉文牺牲,九军元气大伤。战后,军长孙玉清被解职。九军为四方面军主力部队之一,军长孙玉清(后被马步芳杀害)[9]、政治委员陈海松(后牺牲)[10]。参谋长陈伯稚,政治部主任曾日三。辖二十五师、二十七师,共六个团。全军渡河后组建西路军时有6500人,枪2500支,每枪平均子弹25发。九军渡河后经历数次战斗。
打拉牌战斗。九军在三十军渡河后跟渡,渡河后迅速向景泰西南方向攻击前进,占领打拉牌(景泰西南约45公里)一带。11月初,当三十军在一条山与增援的马元海等部作战时,九军在打拉牌遭到马步芳青海援故的疯狂反扑。11月1日,敌增援部队先头向打拉牌进攻,被我击退。11月4日,敌马志武骑兵团、马全义团,马呈祥手枪团及青海民团5000余人,向打拉牌我军发起攻击。九军二十七师与敌激战七小时,将敌击溃,歼敌500余名。次日,故集两个旅的兵力增援,九军二十五师加入战斗将故击溃。九军边打边追,我军乘胜占领镇虏堡。九军二十五师由沙河井向镇虏堡攻击时,敌骑兵马朴旅马志武团、韩起禄旅马长青团向我军猛烈攻击,敌在12架敌机的支援配合下,攻击达4小时,被我击溃,我仅伤亡28人。11月9日,九军依《平大古浪战役计划》,向古浪方向攻击前进。
干柴洼战斗。11月10日,九军经干沟、乱泉台子、大鱼沟,千拂晓前进抵干柴洼,击溃守敌马福仓,占领干柴洼。马元海率马彪等4个旅、马全义团及互助等县民团尾追而至,向九军发起进攻,次日激战一天。当夜,我军撤离干柴洼向横梁山转移。此战毙伤敌100多名,我军伤亡200多人,100多名伤病员被敌杀害。
横梁山战斗。11月12日,尾追之敌3个骑兵旅向我军发起攻击,九军与敌激战一昼夜,击伤敌旅长韩起禄,毙敌30余人,伤敌三、四百人。古浪战斗。11月13日,九军政委陈海松率八十一团,沿黄羊川抵古浪。11月14日,八十一团以一团之力向古浪发起攻击,古浪守敌为一百师师二九八旅马华荣二九五团、西宁东南川十二大营马骏民团。马华荣被击伤后,所部溃逃,我军占领古浪县城。11月15日,九军主力进抵古浪县城。古浪扼凉州至兰州要冲,地位非常重要,占据古浪,向东直抵黄河岸边可往宁夏,向东南威胁兰州,向西北可直取凉州。徐向前总指挥在回忆录中对九军古浪作战有较为详细的回顾。“古浪为河走廊要冲,地势险要,古称虎狼关。南北两面临山,东沿红凉山西进古浪,只有一条‘马不并骑,车不同轨’的狭路通行,城西是一马平川,直通凉州。”笔者在河西工作时,多次经过此地,名不虚传。”
王树声(西路军副总指挥)他们,十五日进驻该城后,即以二十五师扼守城西南方向,二十七师扼守城东北方向,并重点布防于南北两面的山头,控制制高点。十六日拂晓,马元海指挥三个骑兵旅、两个步兵旅及四个民团蜂拥而至,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九军阵地发起猛攻。九军急促应战,被优势敌人夺去城外制高点,压进城内防守。该城地势低洼,城墙因地震被毁,残破不堪,极不利防守。十七日,敌猛攻城垣,一度从东西两面突入城内。九军与敌展开巷战,几经反复肉博,将敌击退并乘胜出击,但遭敌骑兵野外逆袭,受很大损失。十八日,敌倾全力攻城,九军苦战至晚,难以支撑,遂撤出战斗,在我们派出的援兵接应下,进至四十里铺。”
“古浪战斗共毙伤敌两千余人,但九军亦损失达两千人,排以上干部伤亡尤重。九军军长孙玉清负伤,参谋长陈伯稚及二十五师师长王海清、二十七师政治委员易汉文等不少干部均壮烈牺牲。这一仗叫人十分痛心,我主力部队九军元气大伤,再也没有恢复过来。西路军后来作战,主要靠三十军。五军人数少,名义上是个军,实际上不足一个师的兵力。再剩下的就是机关人员、医护人员、妇女独立团等,战斗力毕竟是有限的。”
“古浪战斗失利的主要原因是麻痹轻敌,死打硬拼,指挥不当,没有及早突围。为此,总部将九军军长孙玉清撤职,派原三十一军参谋长李聚奎前往九军进行整顿。”[11]
九军古浪作战失利后,军长孙玉清被撤职。孙玉清当年只有二十六岁。12月22日,当军委得知孙玉清被撤职的消息,有可能是红军总部到达保安后获知,以军委主席团名义给徐、陈发电指出:关于撤换九军军级首长,我们认为有慎重之必要,因为他们均是高级干部,培养是不容易的。他们错误的严重性是应该指出的,给他们深刻的批评务使他们明白错误范围与性质,是完全必要的,但给于撤职处分则不适宜。我们以为如果他们不固执自己的错误而承认改正,应该继续他们的工作,使他们在工作求得确实的转变,这是干部政策应注意的原则之一。
一九八三年五月十三日,李先念关于孙玉清、熊厚发的情况给中共青海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的复信中称:西路军时,古浪战斗失利,主要责任也不在他。[12]
既然主要责任不在他,那古浪作战失利的主要责任在谁呢?失利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据陈秉渊记述:九军占领古浪,震惊在兰州督战的朱绍良,即命令兰州胡宗南部杨德亮补充旅速向永登方向,进入古浪峡,紧随马步芳部之后。马步芳深恐中央军借机进入河西,电令马元海速攻古浪。马元海三面围攻古浪,激战三天,红军撤走,马军终占古浪。[13]
古浪之战,对敌我双方意义重大,对后来的战事有极大的影响。这是西路军进入河西地区与敌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阵地(城池)攻防作战。我军渡河之后,屡次作战红军机动灵活,虽没有打歼灭战,但每战都击溃敌人的进攻,均取得胜利,在徐向前总指挥的电报中,对敌人的战斗力也有分析和评估,认为马家军与其它地方军阀没有什么不同。而马家军在古浪作战之前,堵防红军渡河一役屡遭失败,与红军作战也是毫无信心。古浪一战,虽双方伤亡大致相等,但马军后续不断,而我军则无补充;马军攻克古浪天险,我军失去攻凉时机,弃凉西进;马军由毫无信心变成有恃无恐,而我军由信心满满变成力避交战。《平大古凉战役计划》至此以完全失败而告结束。原确定西路军占据平番(今永登)、大靖、古浪、凉州一带与马敌对抗,古浪失守,凉州未下,全军退往凉州四十里铺以西地区。
《平大古凉战役计划》的放弃和古浪作战的失败,其主要原因:一是对敌情判断过于严重。在得知毛炳文部渡河后惊惶失措,轻易放弃原定的作战计划;二是轻易的放弃攻占凉州的作战目标。原定14日袭城,14、15、16日三天未动,意在统战,也未调整部署,17日接朱、张“万万火急”电后战机已失;三是古浪作战意图不明。九军占据古浪原定的主的要目的是引敌、阻敌、箱敌,掩护主力攻凉,为主力攻凉争取时间,一旦凉州得手,西路军主力即可迅速增援古浪,九军也可向凉州方向靠拢。我军一旦攻凉,敌必不敢放手攻古浪,势必分兵援凉;凉州无战事,马敌才能放手攻击;四是部署调整不及、指挥不当。此时放弃《平大古凉战役计划》,决定第二次西进,重新调整部署已经太迟了。如果目标坚决,指挥得当,九军古浪作战完全有可能是另外一种结局。如果按11月6日四方面军《平大古凉战役计划》,在不放弃攻凉为战役目标的前提下,以一部兵力摆出攻击凉州之势,集西路军主力向古浪方向,在九军的配合下,内外夹攻,歼马敌千古浪城下,不仅可解九军古浪之围,而且乘我军势威歼敌一部,并可就势夺取凉州,即“先歼后取“案,实现西路军原定在“首先消灭平番、大靖间马步芳野外部队”的设想;如果按11月12日西路军上报军委西进决定案,“此方第一步,以主力迅速进到凉州地区,以一部尽量控制土门、古浪,迟滞南敌,占领凉州地区后击敌”,即“先取后歼”案,坚决攻凉,迫敌分兵,以解古浪之压,攻占凉州后分兵驰援,歼敌千凉州古浪间。九军为实现夺取凉州的作战目标,在这两种情况下占据古浪,作战目标明确,目的坚决,河西战场完全就会变成另一种情势,就是毛敌渡河进入河西,也要考虑一下后果。可四方面军和西路军提出的这两个作战方案,一个都没有用。西路军完全有可能借此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平大古凉战役计划》提出与放扩乏谜从而立足河西,由于弃凉第二次西进,倾刻灰飞烟灭。
九军古浪作战失利的主要教训:徐总指挥在回忆录中讲到“古浪战斗失利的主要原因是麻痹轻敌,死打硬拼,指挥不当,没有及早突围。[14]徐总指挥道出失利的现象,但并没有讲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
一是关于轻敌。11月12日,西路军徐、陈回复军委电报时称:“马步芳部三个旅共九团,马步青三个旅共八团,二马主力约全数三分之一己受我打击,与我历次战斗中伤亡约在一千五百以上。其寺儿滩、景泰两处,遗弃伤兵实数约九百。但敌战斗力平常,战术顽强,指挥亦差。”
麻痹轻敌思想不仅九军有,而且自西路军高层至各军都严重存在,想当然地认为,“二马”部队不过是地方杂牌部队,战斗力平常。
四方面军及西路军自西渡黄河之后,我进攻时兵力较为集中,而敌多分散部署;抗敌反扑时,敌多随到随打,兵力散而战术单一,只知死打硬拼,我利用地形给敌以重大杀伤;我向西发展时,尾追之敌也无法形成合围之态,我军各部顺利到达指定位置。渡河后可以说屡战屡胜,麻痹轻敌思想由然而生。任何轻敌思想反映到实际作战中,必然是失败结局的验证。
二是关于死守。死守古浪完全是战役筹划不当和战役计划变更所致。《平大古浪战役计划》,平番(今永登)由于兵少和西进之意并未分兵取之,而大靖(凉州东)和古浪(凉州东南)则是必取必守之地。攻凉州必守古浪和大靖,守住古浪、大靖才能取凉州,缺一凉州皆不可得。古浪较大靖而言尤为重要,坚守古浪为攻凉所必须,这就是九军死守古浪的原因所在。
“二马”之所以集全力攻击古浪,一是古浪为河西通兰州交通要冲;二是古浪被九军占领,威胁兰州,瞰制凉州翼侧,马军无法全力援凉;三是九军西进古浪的牵制和吸引。
如果九军在坚守古浪的同时,西路军主力全力攻凉,退一万步讲,即使九军遭到一定的损失,西路军攻取凉州仍达到预定的作战目的,局部的损失赢得全局之胜利,仍可视之为大胜。作战是一个整体,作战是一个全局,当某一个作战环节发生了问题,势必影响和牵动全局。西路军如在九军占领古浪之时攻取凉州,其一,“二马”之敌必不能全力进攻古浪;其二,马步青所部必向凉州驰援,古浪必不会受到如此大的压力;其三,我军在大靖部署的兵力必能发挥一定的作用,阻击援凉之敌。不仅凉州可得,古浪之敌势亦不大,凉州一旦得手,回援古浪将可能会是另外一个局面。11月13日,就在九军先头攻占古浪的同时,西路军向军委报告“明晚袭城”,这表明九军到达指定位置后,攻凉态势已经形成,我军便可放心攻城。14、15、16日,连续三天西路军按兵不动,即没有袭城,也没有调整部署,给“二马”之敌全力攻夺古浪的机会。西路军徐总指挥在犹豫什么?城不夺、古浪不撤的原因是什么?直到11月17日,张国焘的电报来了才知晓结果,敌人来了,凉州不打了。九军死守古浪是西路军主要指挥员之过,并非九军之误。二是关于指挥不当。指挥不当是一个泛指的说法,死守也是指挥不当,多路分兵也是指挥不当等等。当九军死守古浪对整个战役没有任何价值的情况下,任何一点损失都是指挥不当;当九军死守古浪赢得攻取凉州,获得战役全局胜利的情况下,有一些损失也值得。九军死守古浪的目的是保障主力攻凉,当西路军不再攻凉转而西进的情况下,古浪的死守则丧失了它应有的全部价值。指挥不当,首先是西路军徐总指挥指挥不当。做出攻城的部署和攻城决策没有攻城,此为决策失当;做出攻城部署和攻城决策后停了三天,此为贻误战机;做出攻城部署没有攻城,也没有相应调整部署,此为部署失调。其直接后果是:一是没有造成分敌之态,使敌从容集中兵力攻打古浪;二是没有及时调整部署,当决定不攻凉州的情况,应及时将九军撤出,避免损失,但九军却仍坚守古浪以保障主力西进的翼侧安全;三是发现敌未向大靖攻击,没有命令大靖五军兵力向古浪方向移动,支援和策应九军,而致九军陷入重围。指挥不当,其次才是九军指挥不当。九军将士的英勇顽强可歌可泣,坚守三日,给马敌以重大杀伤,掩护了西路军主力第二次西进行动。但在守山守不住,守城守不住的情况下,为避免较大的牺牲和损失,应指挥部队果断撤出战斗,向凉州方向靠拢。但此时九军如果撤出,由于攻凉战机已失,西路军主力西进的翼侧将暴露在敌人的直接攻击之下。
四、西路军放弃攻凉决定第二次西进与军委的询问
九军攻占古浪的目的是堵住敌向凉州增援之通道,保障主力攻凉,由于情况变化,西路军突然放弃攻凉,九军占据古浪就失去全部目的和意义。徐向前总指挥在这种情况下调整部署,但九军已经陷入重围之中。
对于一支军队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战机就是灵魂。“兵贵神速”。古之有之。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掌握战场主动的根本就是永远要走在时间前面。把握战机,对于一名优秀的指挥员而言,就是预见、预判、预置,这是作战指导的主要内容,作战指挥艺术的实质就是预测的科学。科学的预见即正确认识和把握战场形势的发展变化,科学的预判即对战场情况的正确分析判断,科学的预置即预先准备正确的应对之策,这也是作战指导的特点和规律。
这方面张国焘和徐向前总指挥无疑是绝对的高手。可就是这样的高手,在决策上却犯了重大的失误。按照徐向前总指挥向红军总部和军委报告的攻凉作战计划,本应14日夜“袭城”。14、15、16日三天时间没有行动,既没有袭城,也没有按全军向西发展来调整部署。如果按“袭城”调整部署,凉州城破古浪之围自解,或我军既可增援,或九军也可撤往凉州;如果按向西发展“绕城”调整部署,古浪则不必坚守,九军无须死守孤城。西路军17日接红军总部朱、张“万万火急"电后再调整部署,此时不论是“袭城”,还是“绕城”,九军不论是坚守还是撤出,均已丧失调整部署的最后时机。
11月13日,西路军徐、陈向红军总部朱、张和军委毛、周告之当前部队情况,明确提出“明晚袭城”。这个城毫无疑问是指凉州,时间应该是十四日晚,三十军就要攻城,是什么原因造成西路军放弃攻取凉州,其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徐、陈提出“明晚袭城”的同时,还提出“对马步青部应用统一战线,初有成绩,正加紧进行中。“采取主动放人,交还武器等举措,企图感化马步青;其二,马步青已是瓮中之鳖,九军占古浪,五军控大靖,三十军重兵压城,马步青在外援无望,内无守兵的情况下,寄希望马步青放下武器,不战而降;其三,我军若攻城,势必造成一定的伤亡,对今后长期在河西发展不利,所以能不攻则不攻,能统战则统战。战机稍纵即逝,三天后形势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1月17日8时,西路军接到朱、张“万万火急“电后,迅速调整部署,放弃攻凉,向凉州以西前进。
洛、毛、周、朱、张:
㈠现九军主力在古浪,一部在红凉山,五军在大靖、土门,三十军在凉州附近,直指到大河驿。我们决以打通远方与争取在甘、凉、肃地区建立根据地之任务,主力须速西进,迅取甘州。九师、骑一师今晚出动向永昌进,八师移城,五军、九军均于十八日晚移动,二十日我军均到凉州以西到永昌线上,尔后即速以(八十)九师、骑一师、五军出甘州,再以五军出肃州,九军(八十)八师殿后,尽量控制永昌以东地区,相机击来敌。估计时间约十一月二十五日先头部队到甘州,十二月五日到肃州。
㈡以当时情况,是否我们控制肃州、甘州在手,由远方负责与我们打通,还是我们主力进行玉门、安西或到新疆才有办法。如打通远方为主要任务,我在现地区创造根据地不能不居次要地位。如遇特别情况时,是否我们将去打通远方,请速详示。
㈢此方已派袁立夫十日内起程经新疆土西路到莫,如何出动,手续如何?
徐、陈十七日八时[电8]
兵临凉州城下,突然情况变了,凉州不打了,准备向甘、肃两州方向前进。甘、肃两州均为古地名,甘州为旧府名,即今日张掖;肃州为旧州名,即今日洒泉。向甘、肃两州的目的是取援助的武器,可援助的武器在那里?
历史在这里又一次发生了巧合,10月17日,四方面军徐、陈根据朱、张电令率部第二次西进之时,彭德怀在河东下达了歼灭胡宗南部的作战命令。
同日13时,军委毛、周给西路军徐、陈发了一封在现在看来内容有些奇怪的电报:
徐、陈:
甲、组织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之电收到否?对内领导党务,对外领导军事、政治,均统一此机关,不必分成两个组织。
乙、直接与远方通电无密本,待将来解决,已电远方派人与你们联络。
丙、你们现进至何处?凉州情况如何?
毛、周
十七日十三时[电9]
这封电报为什么内容奇怪,自11月8日、11日两电,西路军由中央及军委提出并正式命名,其后往来电报只署领导姓并未署其机构名,毛、周为什么问电报收到否?一方面,西路军根本没有回复中央及军委关于组建西路军一事;另一方面,这里有一个关于组织原则和指挥体制的大问题,再者就是凉州究竟发生了什么?西路军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
第一,指挥体制。其一,军委与四方面军没有直接联系,所有电报均需红军总部转,也就是说中央及军委的所有命令指示,须经张国焘转手,张国焘转不转,西路军知道不知道自己现在是西路军;其二,此前中央及军委明令由红军总部朱、张按中央和军委意图组织宁夏战役,自西路军命名之日,宁夏战役已经终止,红军总部已经完成对宁夏战役的指挥职权;其三,自11月11日起,四方面军河西部队已经不隶属红军总部,已经成为由军委直接领导和指挥的西路军,(徐向前总指挥非常清楚,所以他讲“西路军自始自终是在中央军委指挥下行动。”)中央和军委鉴千张国焘在授命指挥宁夏战役过程中的阳逢阴违,不论是彭德怀担任前敌总指挥组织海打战役时,还是之后组建西路军,明显有剥夺红军总部指挥权的意图。此时,军委发现西路军仍在按张国焘的命令和指示行动,故而问:组织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之
电收到否?第二,指挥关系。西路军组建之前,四方面军按张国焘意图行事尚有情可原,可自西路军组建之后,西路军仍按张国焘的命令和指示执行,对军委的命令指示不管不顾、不理不睬。组建西路军虽得到张国焘同意的回复,但张提出由中央及军委直接向四方面军下令,如此重大指挥关系的调整并没有得到四方面军方面认同和反馈,中央及军委当然有疑。由于此前四方面军提出建立西北前委和西北军事分会,现在到底按那一个机构在运作。有人会讲,这有什么区别和不同,还不是一套班子。虽然是一套班子,但执行的却是两条路线和两个指挥部的命令。如果四方面军以西北前委和西北军事分会的身份运作,张国焘是西北局书记,无疑要听张国焘指挥;如果四方面军认可西路军的命名,西路军是由中央及军委命名,那必须听中央及军委的指挥。张国焘自己不愿通知四方面军组建西路军的原因就在这里,就是不放权。故而问:组织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之电收到否?第三,听谁指挥。四方面军自渡河后仍按张国焘的意图行动。如军委指示四方面军河西部队主力向永登、古浪线,一部留渡口,“东留西扩”方针,保留回转余地;张国焘命令直取凉州,渡口不留部队,“迅速西进”方针。四方面军提出建立西北前委和军事分会,军委命名组建西路军但未得到四方面军的回复;军委征求西路军意见,意在河西部队东返,张国焘指示西进;四方面军提出《平大古浪战役计划》,张国焘指示“迅速进行为好”,当军委同意西路军”向凉州进”,现在西路军放弃凉州、绕开凉州继续西行。故而问:组织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之电收到否?第四,凉州之疑。军委12日接到西路军徐、陈决定西进的回复后,得知西路军西进分“两步走”。13日得知西路军“明晚袭城”。15日军委批复“同意向凉州进”之后,再无消息。部队进到何处军委不知道,凉州攻没攻下来军委不清楚。现在西路军报告“我们决以打通远方与争取在甘、凉、肃地区建立根据地之任务,主力须速西进,迅取甘州。”凉州发生了什么情况?战场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西路军放弃既定的第一步的作战计划,直接转入第二步行动计划要“迅取甘州”。军委故而问“你们现进至何处?凉州情况如何?”
11月17日,张国焘向西路军发出“万万火急”电后,18日周恩来到达红军总部。张国焘非常清楚,也意识到这恐怕是其指挥西路军最后一封电报,不仅仅是毛炳文部渡河,更重要的是西路军越向西行,西路军返回来的可能性就越小。自周恩来到达红军总部后,红军总部名存实亡,张国焘再没有指挥西路军的行动。红军总部随周往保安并入中央军委,后组成扩大的军委主席团,彻底解决了西路军和四方面军河东部队多头指挥的问题。这也是徐向前总指挥所讲,渡河后张国焘没有指挥过西路军的出处。
由于凉州未攻,凉州未得,使西路军丧失了比远方可能援助多得多的武器装备和补充,丧失了在河西立足的难得时机,丧失了挟马步青控河西的一次极好机会。《平大古凉战役计划》的放弃与九军古浪作战的失利,导致西路军由主动的进攻状态,变为被动的防御状态;由主动积极打击敌人的局面,变成被动消极抗击的局面。当一支军队陷入被动状态时,唯一能做的就是迅速的摆脱被动的局面,以主动的行动扭转被动的状态,而集中兵力歼敌是取得主动的唯一方法,但西路军还要继续西进。但向东,毛敌由东而来;向西,援助的武器不知何时才能运到。
《平大古凉战役计划》提出与行动,带来三个方面的影响:其一,宁夏战役计划的彻底终止;其二,军委不得不考虑在新的战略计划中关于四方面军主力(渡河部队)的新任务;其三,西路军的形成。
《平大古凉战役计划》的轻易放弃造成三个严重后果:其一,轻易放弃攻凉,造成此后西路军处在一个极其被动的地位;其二,决心不坚,放弃攻凉,错失战机,轻易放弃攻城,造成九军在古浪作战的重大损失和无畏牺牲;其三,轻易弃凉西进,造成西路军领导层的意见分歧,并一直持续到西路军最终失败。
《平大古凉战役计划》,四方面军11月2日首先提出,根据红军总部朱、张11月5日“首先占领大靖、古浪、永登地区,必要地应迅速占领凉州地区”的意图拟制并报军委,以红军总部朱、张11月7日命令“以迅速执行为好”提前开始,又以红军总部朱、张11月14日停止攻城和17日“万万火急”电令“速打通远方为要着”而最终放弃。这一条极为清晰的、系统完整的战役筹划、计划制定、战役展开、作战行动、直至最终放弃的全过程。西路军执行“平大古凉战役”的第一次西进“自始自终”是在张国焘的指挥下行动,放弃攻凉第二次西进也是按张国焘的意图实施的。而这一切在徐向前总指挥的回忆录中被称之为“第一次西进”,而且认定渡河后张国焘没有下过命令,其意无非是指“第一次西进”是经中央军委批准同意“向凉州进”的命令,是中央《新计划》西路军的任务和使命,西路军是“奉命”而为。
附录
[1]《徐向前回忆录》第388页。
[2]《徐向前回忆录》第389页。
[3]程世才《万里征途》第15页。
[4]《巩固和发展陕甘苏区军事斗争》第2册第855页。
[5]朱新斌在《西路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悲壮的历程》(上册)第37页。
[6]刘呈德《我在甘肃河西堵击红军的经历和见闻》,《悲壮的征程》第359页。
[7]陈秉渊《马步芳阻击红军西路军始末》,《悲壮的征程》第330页。
[8]《徐向前回忆录》第389页。
[9]孙王清(1910~1937)。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时任红九军军长。
[10]陈海松(1914~1937)湖北大悟人,时任红九军政治委员。
[11]《徐向前回忆录》第389页。
[12]李先念关于孙王清、熊厚发的情况给中共青海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的复信,《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卷第272页。
[13]陈秉渊《马步芳阻击红军西路军始末》,《悲壮的征程》第330页。
[14]《徐向前回忆录》第390页。
二、引用电报
[电1]1936年11月13日《徐向前、陈昌浩拟袭取古浪凉州致朱德、张国焘及中夹军委电》、《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882页。
[电2]1936年11月14日《朱德、张国焘关于西路军须独立完成打通远方任务致徐向前、陈昌浩并中夹军委电》、《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884页。
[电3]1936年11月15日《毛泽东、周恩来同意西路军向凉州前进和接济问题复徐向前、陈昌浩电》、《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吏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885页。
[电4]1936年11月15日《朱德、张国焘关于西路军情况致中夹军委电》、《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885页。
[电5]1936年11月16日《朱德、张国焘设想帮助和策应西路军致中夹军委电》、《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卷(上册)》第418页。
[电6]1936年11月16日《西路军占领古浪的捷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886页。
[电7]1936年11月17日《关于敌军行动及速打通远方致徐、陈电》、《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吏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886页。
[电8]1936年11月17日《徐向前、陈昌浩关于西路军行动方向致中夹及军委电》、《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887页。
[电9]1936年11月17日《中夹军委关于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问题致徐向前、陈昌浩电》、《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888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