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为什么商品越多人反而越穷?出路又可在?

发布时间:2025-07-05 16:15:59

  上班族为岗位焦虑,个体户在生死边缘挣扎,1000多万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担心毕业即失业,就连曾被认为‘最安全’的公务系统,也开始控制编制、压缩支出,过紧日子。经济像列车向前开动着,但速度却越来越慢,方向越来越模糊。当高考结束,家长们得知高考有不错的成绩还未来得及喜悦时,一个坏消息传来,在此赚钱日益艰难的当下,学费却大幅上涨了!

  为什么现代社会创造力越来越强大、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却让如此多的人过着被挤压的生活?为什么商品越多,人反而越穷了?为什么企业盈利增长了,但工人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了,到手的钱却越来越少了?

  在资本主导的生产体系中,剩余价值生产力的发展逻辑充满了矛盾与扭曲。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使得商品数量如潮水般涌来。但这看似繁荣的生产景象背后,却是劳动者被剥削程度的加深。企业盈利增长的数字背后,是工人被迫延长的工作时间、不断被压缩的工资空间、生活空间,以及日益沉重的生存压力。

  资本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将生产出来的商品推向市场,却忽视了劳动者作为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当劳动者的收入增长远远赶不上商品产出的增长速度时,市场上就会出现大量商品积压的情况。而资本家为了消化库存,维持利润,又会进一步降低劳动者的报酬,如此恶性循环。这也就是为什么商品越多,人反而越穷—— 因为在这种生产关系下,商品的增多只是资本增值的工具,而非改善人民生活的福祉。

  反观消费价值生产力,其核心在于以劳动者为中心,将生产的目的回归到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上。发展消费价值生产力,首先要改变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建立以劳动报酬为主体的分配体系,确保劳动者能够充分分享生产发展带来的成果。例如,通过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让劳动者能够在企业盈利增长时,同步获得合理的工资增长;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手段,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缩小贫富差距。

  其次,要推动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增强公有经济在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的控制力。公有制企业天然具有服务人民群众的属性,能够将企业盈利更多地投入到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领域。就像曾经的队办、村办集体企业,通过将收益用于村民的生产生活补贴,切实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如今,应进一步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优势,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加大投入,减轻人民群众的生活负担,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此外,发展消费价值生产力还需要鼓励劳动者参与企业管理,实现劳动者从单纯的“打工者” 向企业 “主人” 的转变。当劳动者能够参与企业的决策过程,对生产经营活动拥有话语权时,生产活动就不再仅仅是为了资本增值,而是更注重满足劳动者自身的需求和发展。这种转变能够极大地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 劳动者在生产中获得合理回报,增强消费能力;消费的增长又会刺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当我们谈到发展生产力时,是指生产商品的能力不断增强,供给社会的商品越来越多。而商品生产能力的增强,同时也是价值生产能力的增强。在价值生产则有剩余价值生产和消费价值生产能力的性质区别。

  在以资产者为主体、体现资产所有权的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其价值生产的性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其发展的生产力即为剩余价值生产力,或者说是老板的生产力,是资本的生产力。

  在以劳动者为主体、体现劳动所有权的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其价值生产的性质是消费价值的生产,其发展的生产力即为消费价值生产力,或者说是员工的生产力,是工本的生产力。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因而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但是,并不是发展了生产力,人民群众就一定能够富裕的。如果发展是为了人民群众走向富裕,那么,我们就应该明,我们不仅要发展生产力,更重要的是要发展消费价值生产力,要发展工本生产力。

  只有明确发展消费价值生产力、发展工本生产力的方向,打破资本对生产和分配的垄断,真正建立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生产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发展生产力让人民群众走向富裕” 的目标。在这条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让经济发展的列车重新找准方向,以稳健的速度载着全体人民驶向共同富裕的彼岸!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