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新华社和环球时报向公众开放咋就那么难?

发布时间:2025-07-04 19:16:52

  1. 新华网网评员、前环球时报的胡锡进,都跳出来了,说:

  大学应该向公众开放。

  还舆论投机地,煞有介事,装模作样地,反问,质问起来了:

  “大学向公众开放咋就那么难?”

  媒体人的话,讲得可真漂亮。

  慷他人之慨的事,谁不会?

  新华社办公楼办公区向公众开放,你们咋就提都不提?

  我想说:媒体人,你可别只要求别人大学开放,你新华社和环球时报向公众开放,咋就那么难?

  你们媒体人办公的地方,新华社(网)和环球时报的办公大楼,也应该对市民开放,

  比如去里面上个厕所啊,叔叔阿姨们路过进去歇歇脚啊,乘个凉啊,在大厅走廊里打个小牌啊啥的...,

  你们可是人民媒体,要接地气,

  不要高高在上,要与老百姓打成一片,

  大伙说,对不对?

  我们要营造自由宽松的新闻气氛,不要搞小院高墙铁栅栏,

  不要让人民群众觉得高不可攀,或者有距离感,

  要与人民群众亲密接触,水乳交融,

  人民媒体为人民嘛。

  最好,把新华社和环球时报的办公室门改成玻璃的,开窗户,让人民可以监督媒体的工作状态。

  大伙说,对不对?

  媒体人在胡议论之前,最好自己照照镜子。

  有人说,中国的公立大学都是吃财政饭的事业单位,所有资产都是国家的,应该全民共享。

  但是,不能双标啊。

  同理,九派新闻的上级单位湖北长江日报社、南方日报、各政府机关、新华社、人民日报、胡锡进的老东家环球,

  你们哪一个不是吃财政饭的?

  包括机关单位,包括各种政府楼堂。

  凡是人民供养的,就应该向群众放开,都应该全民共享。

  媒体人无脑,只扯着大学,光放开大学,太保守了……

  2. 大学是一个办学单位,有它的教学和运营秩序。

  大学,许多还是一个科研单位。

  大学校园,并不是公园,肯定不会允许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楼栋区域可以随便进。

  有的大学,本来就和军工、国防有关,它们也非常重要,甚至涉密。

  比如西安电子科技大、西工大等,

  其中西工大,众所周知,是大国重器的研发单位,

  其他的研究型的大学,也有一些出成果的理工科实验室。

  它们,哪个不比国媒的办公楼重要?

  大学真那么随便开放,真不怕心怀不轨的人或者间谍机构,对特定的理工科或者涉密或者涉军的专家教授定点清除?

  前一阵,伊朗科学家和教授被定点一发一准地清除,现在某些媒体人的行为,很难不让人联想其动机。

  它们所有招数都用了,该搞颜色了,但学校不让随便进,搞起来难度有点大呀。

  如果媒体人是做过调查,真心要讨论,那就应该就事论事,讨论模式和利弊,而不是动辄喊口号。

  我赞成向社会人士有限度的开放热门高校的进入参观权利,但是我绝不赞成无边界的全部开放模式。

  为什么不期待全面开放?

  高校首先是一个教学机构,是为了保障学生学习和老师的科学研究工作,

  学生付了学费,老师签了工作协议,

  他们都有身份上的特殊许可,所以可以进入高校。

  这一点,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企业都是一样的。

  难道,你一个社会上的企业,你的工厂和办公区,可以容忍外面的人员别人随便进出吗?不设置门禁吗?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进入这些特定区域,即使证明他们的进入是无害的,也不在授权之列。

  但是,高校和其他机构也有不同,它们承载的公共资源,可以有条件有限制的为社会服务,

  比如图书馆、体育馆、纪念馆、餐厅食堂等非保密领域,一些课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公众开放资源,

  比如在寒暑假期间,或者通过网络等非接触方式进行,

  但是要遵守安全原则。

  很多区域,肯定是不能允许外人随便进的。

  那就要增加门禁、安保监控,还有安保人员,每年动辄又几千万了,这些成本谁来出?

  3. 媒体人和媒体,如果真心讨论,可以讨论开放模式,怎么执行。

  开放到什么程度,出事故怎么处理,

  哪些区域可以开放,哪些区域不可以开放,

  哪些时段哪些区域可以开放,哪些不可以,

  门禁和安保和身份识别,要怎么弄,

  学生抗议资源被占用,怎么处理?

  学校的服务设施是按师生数量配置的,超过限度的人涌进来,难免会有冲突。

  大学又不是公园。

  媒体人居然还质问,质问什么质问。

  现在社会氛围,跟以前一样吗?

  闲杂人等进来,又是直播,又是摆拍,又是各种设计,等各种偶遇,家长和幼童的叫声哭声,各种呼朋唤友,

  然后,他们非要进宿舍,食堂,教学楼,操场,图书馆,……参观。

  保安稍微阻拦,就不满直播投诉各种作妖,但学校管理不是应付这些,

  多少管理成本的上升,再说安全隐患,校园出事还少么?

  一旦放开了,可就不是学校能摆平的了……

  某些媒体人无脑,都不会思考就是现实了,只会瞎喊口号。

  具体怎么开放的模式,肯定是多种的:

  1)全面开放:如华东政法大学拆除围墙,与社区融合,未报告明显干扰;北京外国语大学凭身份证自由进出。

  2)限制性开放:多数高校采用预约制,如清华、北大暑期开放需抽签或即时预约,每日限流6000人;浙江大学等通过校园开放日定点开放。

  3)封闭管理:部分高校仍延续疫情管控,仅限师生或校友进入。

  如果开放,运动场、食堂等设施被校外占用,学生反馈资源紧张;

  上海交大冲突,以前暴露过安全管理漏洞(校外人员随意进入运动场)。

  上海交大冲突事件(2025.6.30):校外儿童踢球误伤学生,家长暴力殴打致学生昏迷。

  校方回应“加强校外人员行为管理”,未限制入校。

  该事件,被反开放派视为安全警讯,支持派则呼吁“勿因噎废食。

  媒体人,如果是真心讨论事情,就应该讨论如何具体执行开放。

  比如,渐进式开放:参考清华划定参观路线、志愿者引导,或分区域开放(如运动场/图书馆限时段)。

  安全问题,如何采用人脸识别闸机或者身份证刷卡登记、电子围栏平衡安全与效率。

  另外,还得强化责权规则,明确校外人员行为规范,违法者追责并禁入。

  可是,你们那口吻,那内容,是在真讨论事情吗?

  还是在慷他人之慨?搞舆论投机?

  4. 中国某些媒体人,不要做不学无术的货色,要稍微有点现实社会的常识和理解力,

  你们至少要知道,什么东西叫做预算、成本、资源限制、人数限制、门禁和安保监控、如何执行、增加的人力物力财力、出现纠纷矛盾事故如何处理。

  如果连这都不知道,只会像个无知的文人空泛口号,那你们还是回象牙塔继续读腐儒书得了。不要来祸害社会。

  媒体得有点基本常识,别成天搞一些没内容没内涵没水准的浅层次讨论。

  比如这个:

  新华视点·关注宠物经济丨每年数百万只宠物死亡,“身后事”怎么办? 2025-06-12 16:09:1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 题:每年数百万只宠物死亡,“身后事”怎么办?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宠物数量超过1.2亿只。每年有数百万只宠物死亡,宠物的“身后事”怎么办,日益受到关注。

  说的就是你新华社。

  除了官样文章八股文,就是搞点鸡汤,每天发几遍,

  要么就是猫猫狗狗,但又提不出什么有水准的东西。

  某些国有新闻单位的薪水和养老金,拿得可真是容易啊。

  某些国有大媒体的媒体人,每天也不调查,也不去现场访问,

  也不动脑子,也不思考,也不具体去几个大学问一下师生的意见,问一下安保和实验室门禁怎么处理,你不去分类分析一下,全世界的大学各种开放的细节和方式怎么处理的?

  不要瞎扯什么,欧美的大学没有围墙。

  你真去试试,你确定欧美大学的每一栋楼每个区域都随便能进吗?

  中国记者文人们,不要那么愚蠢无知,听着风就是雨。

  就坐在你们不对公众开放的办公楼里,吹空调,随口敲键盘,张嘴点评别人。

  这,就是大型严肃媒体机构的媒体人了?

  就能对别人指指点点了?

  还第四权?

  我看,是第四流!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