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对社会思潮评论中几种倾向的分析及对社会思潮评论应该有什么样的原则

发布时间:2025-07-04 19:15:59

  

  社会思潮评论在我国是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而逐步开展起来的,特别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为起点,到2012年对社会思潮的评论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开始主要集中在对西方思潮的评论上,后来随着现代新儒家思潮的“登陆”,也开始了对我国思潮的评论。所以,现在的思潮评论是“全方位”的,涵盖中国和外国的近代、现代和未来的哲学、政治、经济、法律、文学艺术、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主要思潮。与此同时,对社会思潮评论的再评论也逐步开展起来,但还显得比较弱。

  现阶段,在社会思潮的评论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它的健康发展。所以,加强对“评论的评论”即“再评论”是十分必要的。“再评论”的着眼点是方法论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思潮的评论中存在以下几种倾向和问题:①对西方思潮的介绍、评价持“客观”、“中立”的态度;② 把“思潮”等同于学术流派,“评论”等同于介绍,罗列派别,支离破碎,看不出“潮流”的来龙去脉,没有揭示出规律;③ 在研究“思潮”对青年产生的影响时,采取牵强附会对号人座的方法;④ 在进行中外文化思潮的比较研究中,民族虚无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倾向并存。

  下面分别加以分析,并探讨克服的办法。

  1.“客观”论与“中立”论,即所谓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潮要“客观”地评价

  这种观点又有两种情况:一种主张首先是“原原本本”地“拿来”,即“先介绍,再评价”。尤其对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引导他们读原著(有条件的最好是读原文的原著),不要依赖二手材料。如果能贯彻到底,这种态度还是可取的。但在实践中,却往往是“有头无尾”、“有介无评”,或者虽有评论但较薄弱,起着“留声机”或“复印机”的作用。造成了“原原本本”,不加分析、引导地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情况。

  另一种主张“客观”论的人则与此不同。他们所谓的“客观”,实际上是要完全摆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进行所谓的“就事论事”,不去揭示某种思潮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回避它在本土和传到中国以后产生的社会影响。他们只主张全盘照搬式的“介绍”,不准许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评论,仿佛一用马克思主义进行评论或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了选择、筛选,就不客观、不真实了。而他们主张的“客观”实际上是只许讲好话,不许讲坏话,因为他们并不同时取消介绍西方思想界对这些思潮的吹捧,而对于来自西方的批评意见却是封锁的;实在封锁不住的,也并不热心地同时介绍过来。这种貌似“客观”的做法,实际上是取消了评论工作,全盘引进和推广,良莠不分,对外来的文化中消极的东西撤除了防线,对积极的东西也不能认真地理解和吸收。持这种“客观”论的人,曾为所谓的“对蓝色海洋文明的狂热追求”的泛滥推波助澜。

  主张后一种“客观”论的人,特别喜欢标榜自己的“中立”立场,即“超越意识形态的对立”,不唯物,也不唯心;既不受马克思主义的束缚,也不受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束缚。他们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趋同论”。这种理论认为现在科学技术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科技革命带来的丰硕成果,改变了社会结构(包括阶级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等),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已经消亡,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别正在缩小,整个世界都在走向“趋同,所以,意识形态的对立已经淡化甚至消失。然而事实上意识形态的对立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它依然有着阶级对立的根源,只要阶级社会存在,对立便也存在。正如尼克松所说,“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任何评论中都包含着价值取向和立场不偏不倚的“中立”,只是一种虚伪的姿态,最终还是要倒向一边的。我们不能把它与唯物辩证法主张的“一分为二”等同起来。

  2.社会思潮等同于学术流派

  这在社会思潮的评论中是最常见的,尤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著作中。从客观的角度看,社会思潮与学术流派的关系确实密切。改革开放初期引进、介绍西方思想,来不及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对这二者的概念缺乏区分,出现这种状况可以理解。但是过了几十年,仍然存在这种状况,就有必要从方法论上进行反思了。

  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上层建筑的不同部分,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也是略有不同的。有的近一些直接一些,有的远一些、间接一些。后者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要通过很多的中间环节,它们的发生、发展、变化,有相对的独立性。学术派别的活动(及其思想成果)便是如此,它有很强的相对独立性,这一点在“科学学”这门学科中已得到证实,但它在根本上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生产力、科技状况,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所以,它的规律与以反映社会、时代重大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思潮是不同的。很多人阅读现在介绍“思潮”(如哲学思潮)的某些著作,大多数是按人物把其观点按本体论、识论、辩证法、历史观等几个方面切割,寻章摘句,贴上“唯物的”、“唯心的”“辩证的”“形而上的”几个标签完事;或者把不同代表人物的思想观点、范畴理论之间的演变过程详细列出,给人的感觉是概念的运动等于思潮的发展;或者误把思潮等同于某学科的思想史(或者是“等同于学派的发展”)。这样思潮的运动完全成了脱离社会生活的思辨过程。所以人们往往就要问了,这些相当专门的概念(如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哲学等)与社会大众的生活有什么相干,在这些评论社会思潮的书里的确实在很难看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对号入座式的评论

  如某本书是要研究西方思潮与中国青年人生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它采用的方法是将青年人生观分成九个方面,分别与九大思潮挂钩,这就很机械了。例如:“西方民主化思潮与青年民主观”、“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与青年需求观”、“西方功利主义思潮与青年功利观”、“西方宗教思潮与青年信仰观”、“西方未来研究思潮与青年未来观”、“西方性解放思潮与青年婚恋观”等。其实人生观的每一个方面状况如何,并不是只受某一种思潮的影响。就拿青年民主观来说,它属于政治观的范畴,它与青年对民主、权力、民主与自由、民主与自我价值、自我发展、民主与现代化等问题的理解都有关;在实现民主的途径、方式等方面,又与对社会结构的看法有关,如白领”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如何、它算不算无产阶级等,所以又涉及“趋同论”、“技术决定论”、“专家治国论”等问题。所以民主观的来源,除了政治生活实践和政治教育外,仅就西方思潮的影响而言,就有除了书中提到的民主化思潮之外,还有西方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唯意志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未来主义等思潮的影响,甚至与经济思潮有关。所以,青年政治观的形成,除了政治渠道,还有非政治渠道。同理,其他观念的形成也如此。又如青年的信仰观,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紧密相连,所以,不但宗教思潮,甚至科学主义思潮(例如它的经验主义的“拒斥形而上学”立场)都对青年的信仰观发生影响。至于婚恋观,那就更加不仅仅是受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对号人座”式的评论,其原因有多方面:其一是学风问题;其二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其三是理论功底的问题,这一方面这里打算重点剖析。对于事物的联系缺乏全面的、深入的了解,视野不够开阔,不善于用联系的观点把握事物,同时,也缺少发展的观点,是这类评论在思想方法上的共同弱点。要研究对青年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展开引导和教育,需要有多方面的理论准备或者说要有多方面的把握。首先,要了解青年,懂得他们思想、品德和行为之间的结构关系。在这个结构中,核心的是什么;整个结构与他们的年龄变化以及外部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其次,要了解社会思潮。不但要知道这些思潮各自的来龙去脉,而且要了解这些思潮都是作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除了它们各自的特殊概念和特殊结论外,它们的共同话题是什么,有何共同的结论。也就是要求我们既要对思潮有具体的了解,又要有总体的宏观的把握。第三,还需要了解如何根据以上两方面进行思想教育的规律。比如,如何清理整顿社会思的传播渠道,综合治理大环境;如何根据青年身心特点和教育程度开展正面引导和自我教育;如何把社会思潮的评论与引导青年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结合起来;如何把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潮研究与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思潮研究结合起来等。另外,思潮对年轻人的影响,也是不断变化的,其重心在不断地转移。比如萨特的存在主义青年在接受的过程中,早期(指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注重的是所谓“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对自由选择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却未予以同等的重视)。到了90年代,却主要变成了“悲观主义”的影响。还有性解放思潮对于青年婚恋观的影响,开始时起的作用是打破关于性问题的禁区,敢于正视“性”问题,进行性教育,建立平等的两性关系等;后来消极的一方面才逐渐增大。总之,只有具备这几个方面的深厚功底,或同时在这几个方面展开工作,才能克服机械化、简单化的倾向。

  4.社会思潮评论中的民族虚无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其典型表现为“全盘西化论”和“东方文化优越论”

  在评论社会思潮的时候,评论者自身总是会做出价值判断的,所谓的“中立”只是一种口头上的东西。那么在价值判断中,有哪些片面的倾向呢?在涉及中外文化的问题上,就存在着两种相反又相通的倾向,就是我们要分析的民族虚无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有些人在评价西方社会思潮的时候,不知不觉地被俘虏了。他们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物质成就和精神成就面前佩服得五体投地,迷恋和沉醉于其中,完全成了西方思潮的吹捧者。这些人不一定出自什么恶意,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有什么政治立场问题或是什么“天生的洋奴”。我们应着重分析其思想根源。他们崇拜西方,也许还出于爱国的动机呢。从思想根源上讲,这与他们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有关。在他们看来,中国自近代以来落后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在了前头。西方与中国的差别是“古”“今”之异,中国要想富强,只能向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证明他们的发展模式是最合理、最先进的模式,所以中国也应该“西化”。而西方的文明(包括器物、制度和观念)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要学就应该学全体,不仅是“船坚炮利”,而且包括“民主、自由”和“平等博爱”都应当全盘照搬。所以,不仅要“西化”,而且是要“全盘”的“西化”。可见,民族虚无主义也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但是,这种依据是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首先,分析一下他们的历史观。毛主席曾经说过,“”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曾千辛万苦地到西方寻求救亡富国的真理。但是先生老是打学生,西方的强国并不希望弱小的民族跟他们在政治经济上平等,而是要我们永远做他们的殖民奴隶,于是中国人只好起来革命,不去向西方学,而转向苏俄学习”。那么在中国革命已经成功,取得了独立之是不是仍然要向西方学习呢?自然是要的,向西方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以及代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一切方面。但学习绝不等于照搬照抄,更不等于“西化”。因为时代变了,在今天,现代化已经不只是“西方”这个唯一的模式了,而且中国的特殊国情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只能有一个底色——人民性,照抄照搬永远不能成功,这是经过千百次实践检验的真理。更何况,中国与西方除了社会制度以外还有价值观念在许多方面不同,这些都是历史形成的。所以中国要想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就只能走社会主义的道路,而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人民性永远丢不得。

  其次,分析他们的文化观。主张“西化”而且要“全盘西化”的人认为文化是一个整体。所以学了人家的技术,就必须学习人家的民主政体,学了人家的民主政体,就必须学习人家的自由观念;如果不是全盘接受下来,就学不到手。那么在“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的时候,中国自己的文化怎么办呢?他们认为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属于已经过去了的时代的文化,应该死亡,对于已经死亡的东西,就应该抛弃。中国的文化是过时的文化,在工业社会尤其是在“告别革命”中就已经死亡,所以应该以西方文化来取而代之。这种文化观貌似有理,实际上有着很大的片面性。文化固然是一个整体,但不是铁板一块。在中国人的眼中,西方文化是一个整体;而在西方人自己看来,其内部有着很多的差异。同样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就有共和制,有君主立宪制,有多党制,有一党制,有两党轮流执政的,也有联合组阁的。其价值观念差异也很大,比如同样是基督教徒,在美国就有保守的、自由的和温和的等不同派别。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的文化论战中就有人生动地说过,“我们学习西方的电灯电话,男女社交,不一定学他的男女见面拥抱亲吻”,可见文化本身是个复杂的综合体,是有结构和多种要素的。文化作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固然有很强的时代性,但时代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所以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也同样是连续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同时文化还有民族性,有人用生动的比喻来讽刺道“主张全盘西化的人,就好比要我们把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变成白皮肤黄头发蓝眼珠一样”。更何况文化还有着更强的阶级性,文化的内容就体现了不同阶级的价值观、政治主张和经济利益。文学作品、历史记载、哲学思想等都可能成为不同阶级宣传自己意识形态的工具。所以,“中国文化是过时的文化"这个论断是片面的,是站不住脚的。

  文化发展中有传统和现代、继承和创新两方面的关系问题。中国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当然有封建性的糟粕自然应加以淘汰、革除,同时要创新,包括吸收外来文化中的带有人类共性的精华。但创新不能割断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下的历史,比如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就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阶级剥削的本质,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可见,正确地理解文化的整体观、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是揭示民族虚无主义思想的理论根源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与之相反的另一种倾向是狭隘民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也是处理民族之间关系时发生的种倾向。与民族虚无主义相反,狭隘民族主义对别的民族采取的是一种排斥的态度,或表现为沙文主义,或表现为排外主义。历史上的沙俄、德国的纳粹(所谓的“民族社会主义”)都是典型,其根源就有民族优越感。在中国,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就与“老子天下第一”的民族优越感分不开的(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这种妄自尊大的心态,在今天的文化思潮评论中就表现为“东方文化优越论”。这一点在对现代新儒家思潮的传播和评论中表现得比较明显。

  现代新儒家思潮的中心论题之一是论述儒家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前后有一些变化。由一开始主要论证儒家文化在今天仍然有生命力、不应该被遗忘和抛弃,演变成它不但不应被抛弃和灭绝,而且它简直就是医治现代社会弊病,使之起死回生的唯一良方。所以,儒家文化现今早已不再是“为求生存”而挣扎呐喊,而是成了在世界文化中一枝独秀、笑傲群芳的“显学”了。人们常听到“未来的21世纪是儒学世纪”、“东方文化(以儒学为其主流和代表)将领导21世纪潮流”之类的豪言壮语以及对于儒家文化各式各样的溢美之词。有些学者对此未必赞同,但私下认为这可以鼓舞士气、提高民族自豪感,因而采取不公开反对的态度。但实际上,“东方文化优越论”也是一种盲目的观点。

  不可否认,现代新儒家思潮的流传与东亚和东南亚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起飞”有关系,然而文化因素只是造成这一“奇迹”的诸多因素之一。事实上,这些地区的文化是十分复杂的,绝不仅仅只有儒家文化一种成分。仅就儒家文化而言,在流传到东亚和东南亚这些国家和地区后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在中国本土,对儒家文化的本意、真谛和正统的理解,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何况,即使按照新儒家支持者的观点来,儒家文化这棵树,在西方社会这块土地上能不能生根,也很成问题。文化不是孤傲独立的,也就是说,在打破“欧洲中心论”之后,不可能再树立起一个“亚洲中心论”甚至是“儒学(中国)中心论”。文化发展的趋势是各民族之间交流、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既“趋同”又保留和发扬各民族的优秀特色。所以狭隘民族主义是一种不科学的文化观。因此,在社会思潮的评论中应防止这种倾向。

  5.对社会思潮评论应该有什么样的原则呢?

  前文提到的几种倾向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其他的不能在此一一列举,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在进行思潮评论时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

  第一,阶级性原则。这里的阶级性原则也是指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上的党性,就是说要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观察思考问题。特别是对于社会思潮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后果问题的观察思考,不能脱离阶级性立场。因为让会思潮不是一种“书院文化”,而是一种有大众影响的文化现实,甚至可以称为一股社会力量。所谓无产阶级的立场,是指一方面要注意各种思想意识的阶级特性,另一方面注意它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是辩证的还是形而上学的。而我们自己则应坚持以唯物辩证的观点来研究、评论社会思潮。

  第二,坚持联系的、发展的、本质的观点。这实际上是唯物辩证原则的具体化。为什么突出这三个观点呢?因为社会思潮是一种意识运动,不仅要从动态上,从它与社会存在的联系上,从它自身的历史、现在、未来的联系上去把握它;还要从它与青年思想的联系上把握它;要透过繁复杂的现象去看到它的本质,不被现象搞得晕头转向。

  第三,要立足于吸收全人类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通过对社会思潮的评论,使中国青年养成开放的胸怀和与其他民族、其他文化平等交流的习惯和能力。坚持以马列毛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做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以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社会思潮层出不穷,但是其中有些内容始终对中国青年们发生着影响。20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教授林泰把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概括为六个方面,这个概括在今天仍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方向上,有社会主义“早产论”、资本主义“补课论”、两种制度“趋同论”等;在民主问题上,有主张“大民主”、“言论绝对自由”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有要否定xx领导、主张多party轮流执xx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理论问题上,有马xx主义“过时论”、要求否定马xx主义指导作用的“真理多元论”、马xx主义“变形论”等;在文化问题上,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酱缸文化”、49年以来的则是一片“沙漠”;在人生价值问题上,宣扬“自我中心论”、“人性自私”、“为个人主义正名”,在成长道路上,夸大“自我奋斗”的作用,不重视甚至否定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意义。

  面对各种困惑,包括青年在内的不少人在2012年以前提出了包括“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我们现在搞的究竟是什么主义?”“公y制为主体还存在么?它能主导市场经济么?”“现在的贫富差距到底有多大,能不能和怎么样才能避免two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腐败高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能够克服么?”“改革应该怎么走下去?”“‘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正确看待它们?”“那十年真的错了么?会不会重新评价呢?我们要做什么样的评价呢?”“我们应该怎么看xx模式和xx模式?它们为什么会在今天出现?”“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搞社会zy条件下的多party竞争和three权分立?”“科发观倡导的以人为本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人性论不对?为什么说人的本质为什么不是自私的?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经济人’的假设为什么是错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与发展个性是什么关系?”“怎样在升学、就业、工作、生活中正确处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等问题并引起热议和各种思潮激烈交锋。现在来看这些问题其实集中反映了人们对中国革命和改革的方向与自己人生道路的关注和思考,是进行社会思潮评论时需要多下工夫的。

END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