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现代新儒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直接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07-04 18:18:21

  儒家学说起源于古代,我们要论述的则是“现代新儒家”。现代新儒家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在当时是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相提并论的重要思潮。它已经存在80多年了,进入21世纪后仍然在继续发展,表现出它的生命力。我们将开始讨论现代新儒家思潮的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演变过程、基本的命题和观点、理论特征等,分析其历史地位、作用及其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自“现代新儒家”概念出现以来,哲学、历史学、文化学界一直对它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自辛亥革命后儒学已经死亡了,哪里来的新儒家?

  其实,现代新儒家的产生,既有广阔的历史背景,也有直接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

  16世纪末以来,西学东渐,引发了中国思想领域里持续几百年的大论战。在这场“历史之战”中,围绕着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动,就如何认识中国社会的历史趋势,中国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以及中国的出路等问题,又一次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然而,这一次的百家争鸣,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大不相同。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一方面,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另一方面,是西方资产阶级企图按自己的面貌改造中国。这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带来了两个相反的结果,即造成了两类人:“一类是少数人这就是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洋奴;一类是多数人,这就是反抗帝国主义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从这些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所有这些,都是帝国主义替自已造成的掘墓人,革命就是从这些人发生的。”①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虽然归根结底是由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所决定,但也与西方思潮的影响不无关系。由于中国在明清之后的发展落后于世界先进民族,所以既要向先进的西方学习,同时又必须保持自己的民族独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独立),这样一个牵涉“中”、“外”、“古”、“今”四方面关系的问题,就像一支交响乐中的主题旋律,贯穿了近现代思想史的各个篇章。

  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关于中西文化的关系藏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体用本末统一”两种基本观点,它们后来分别演化为“东方文化优越论””全盘西化论”。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文化讨论揭示了中国文化问题后来发展的路径和方向。从本民族文化的兴亡,引申到如何处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包括西方文化)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人类的文化现象;由现实的文体出路问题,上升到文化哲学问题。

  中国现代文化局题的讨论,是在一个开放的背景下,联系着中外文化的关系展开的。学者和思想家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古今之别说”强调二者只是时代的差异,西方已经走在前头了,西方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任务只是“追赶”。“路径异殊说”调中西文化起源和生活样式的不同,唯有中国文化才是拯救西方“工业文明病症”的济世良方。“民族性差异说”把目光对准了中国的国民劣根性。“综合创造论”希望能熔中西文化之精华为一炉。在众多主张中,现代新儒家以其庞大而超群的阵容、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富有感染力的民族主义形象和上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东亚经济奇迹"提供的事实依据,成为一支最为世人瞩目的异军。同时,它也是当今中国最重要的本土思潮之一,有着地区性乃至世界性的影响。

  (二)直接原因

  现代新儒家的兴起,还有比较直接的原因。首先,从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中国文化界缓慢地变化。到上世纪初期,已形成了一批新式知识分子。从阶级属性来看,他们已经不再代表封建地主阶级,也不代表买办资产阶级,而是民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代表。从知识结构来看,他们不但精通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接受了新式教育,对西方文化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许多人还留学海外的名校,师从名教授。他们学贯中西,又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救亡图存的现实关怀,有的还直接走上了中国的社会舞台,扮演着政治领袖、思想旗手和文化精英的角色。现代新儒家就是其中那些专注于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再造的人。其次,到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思想界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早期对西方一味地崇拜和几近饥渴的引进、吸收中逐渐地冷静下来,开始学会以批判的光去观察思考西方社会和西方文化。当然,这与西方自19世纪末以来兴起的对工业文明的批判思潮以及西方思想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也有一定的关系。第三,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孔”的一种逆反。现代新儒家多以“文化保守主义”的形象出现,他们极力阐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反对全盘否定本民族的文化。第四,作为上世纪初泛滥于中国的科学主义的对立面出现。“在现代新儒家看来,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时代病,都是因为工具理性的过分膨胀而产生的,而儒学所素重的价值理性或曰人文精神正是救治这一偏失的剂良药。”②

  自从现代新儒家崛起,在中国思想界便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西化派”(主要是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现代新儒家是其主流)四庭抗礼的格局。当代中国许多文化现象,都由这个格局演变而来的。

  今天我们研究现代新儒家,不仅是为了全面了解五四以来中国思想文化论争的历史和现状,更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找到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方法。

  注释:

  ①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3页。

  ②《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