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风暴原纪录||诗巫3籍开荒者艰辛岁月

发布时间:2025-05-20 09:17:10

  诗巫三大方言集团的垦场中,以福州垦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最终更让诗巫有了“新福州”的美称。

  福州籍开山港主

  黄乃裳

  引进最大批垦殖民

  福州垦场的开山鼻主黄乃裳(1849—1924),福建闽清县人,曾在清朝末年的乡试里高中“举人”,由于当时的中国,正值国势陵夷,民生凋敝之际,有着崇高抱负的黄孝廉为了能使国势能富强起来,积极参与康有为所发起的“维新变法”,奈何新政以失败收场,身在北京的乃裳公与其他同道,面临慈禧集团迫害的威胁,仓促逃离京城,匆匆潜返福建。

  空有满腔理想却无从施展,黄乃裳在万分沮丧下,于1899年携同家眷乘船到新加坡,得知一海之隔的砂劳越,正在招募华裔农民前往垦荒,当初本来就抱着要到南洋寻觅海外桃源的黄公,遂于翌年的四月登上犀鸟之乡,再赴拉让江流域作实地考察。

  虽然当时拉让江沿岸地广人稀,放眼所及尽是莽莽榛榛的丛林与泥沼地,但却不失为一块可资开垦的处女地,因此他便透过古晋华人总侨长王长水的引荐,拜会了当时的统治者查尔士,按照他的脑海中的构想,便是先回乡招募一、两千名农工南来开发,待成功后再逐渐扩大垦场的规模,而开发初期,先种植粮食作物,续而经济作物与设立工业,还计划在垦场内建商店、学校与教堂。

  拉者签订契约

  拉者听取了黄乃裳的初步垦殖计划后甚表赞许,除了授予他“港主”身份,允准他率领农工赴诗巫开垦外,还与他签订了一份计有十七款条件的“契约”,当中规定了由黄公招募男女农工一千名、儿童三百名到诗巫垦荒,而首批垦殖民必须在1901年6月30日之前到埠,馀者需在1902年6月30日之前抵达。

  契约还明文点出政府给予每位农工五元的旅费津贴和卅元的贷款,港主需在六年内摊还上述贷款,同时每名成年农工将获得三亩耕地的分配,且在廿年内免缴地税。

  值得注意的是,在契约的第十三条款中有列明,“政府不准任何人在垦场内开赌,如政府与港主等斟酌认为可以开赌馆,则仍需经其领袖监管,至于鸦片,不准外人在垦场内售卖,必要时政府得与鸦片承办人商定,准由移民领袖在垦场内售卖”,此条款几乎暗示着仅有拉者与港主,能在华人垦场内合作开赌与贩卖鸦片,很多人评论拉者后来迫走黄乃裳的原因之一,便是由于黄公在垦场内禁赌禁烟,使拉者的利益受损所致。

  ●富雅各牧师引进高产橡胶,教导诗巫福州垦殖民栽种橡胶,实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福州垦殖民在1903年于诗巫新珠山所建的首座卫理教堂。

  ●1903年新珠山河边的教堂与学校的档案照片,图中①的部分为富雅各牧师夫妇的宿舍、②为建在河边的冲凉房、③为舢舨、④是教堂与课室。

  与查尔士闹分裂

  富雅各牧师接领导棒

  话说黄公在与拉者签约后,便返回福建省,在侯官、闽清、古田和永福各县招募农工,期间虽然遭遇到一定的挫折,但好在他身具“孝廉”功名的社会声望,外加教会长老的支持,总算让首批共91人的垦殖民,在1900年的十二月,由福州启航南来。

  这支先头队伍除了庄稼子弟外,也有木工、商人、医师、教师和传道人等等,可谓已初具社会发展的人力规模,翌年的二月,黄乃裳亲自率领第二批共535人的移民队伍,浩浩荡荡的从福州南来,经新加坡后转抵诗巫。

  搭建六亚答屋安顿新客

  实际上在首次批福州移民抵诗巫之前,黄乃裳已命人在“新厝安”(新珠山)附近,搭建了六座长屋式的巨型亚答屋,以安顿甫抵埠的新客,接着每名农工便获得五亩耕地的分配,民众很快就投入了拓殖的生产行列。

  1901年杪,黄乃裳再度返乡招募第三批农工,并顺利的在闽清、古田和屏南等县,募集了五百馀人,使福州垦场的垦殖民总数超过千人,他们便是诗巫的拓荒先驱。

  “新福州”草创初期,垦殖民面对了严峻的考验,首先他们得承受热带的酷热气候,克服水土不服的难题,同时还要遭受到毒蛇猛兽、蚊虫和疾病的侵袭,在最初的三年间,农工因病、过劳、坠河而亡的人数多达71员,外加居于水患、土地贫瘠,庄稼欠收而离队出走者,三年间垦殖民的人数,从原来的过千人锐减至仅剩六百多人。

  1904年黄乃裳因积欠拉者贷款,和向垦殖民征收税捐等因素,与次任拉者查尔士失和,最终怅然离开砂劳越,返回中国追随孙中山搞革命,而他所留下的空缺,拉者则委任卫理公会的富雅各牧师接替,担任垦场内的监督和代表。

  改种橡胶 垦殖民收入大增

  由于垦殖民中有七成是基督徒,对富雅各牧师的领导毫无异议,况且后者受过高深教育,本身既有理想、眼光和魄力,兼具组织和领导才干,他在接任后,便从马六甲输入三千颗树胶种子,教导垦殖民种植树胶,1907年新种的树胶已可收割胶汁,并制成胶片供出口。

  恰好当时适逢国际天然胶行情大好,每担胶片可卖到七百元叻币,所有种植者莫不坐收厚利,胶树顿成了农民眼中的“摇钱树”,垦殖民把八成以上的耕地全改种橡胶,农民走出了经济困顿的阴霾,很多垦殖民更在收入大增后衣锦返乡,顺道把更多的乡亲带来诗巫,顿使“新福州”垦场的人口剧增,生产力也节节上扬,同时福州人更以此为中心,开始向外扩张,先是拉让江沿岸的泗里街、民丹莪、加拿逸和加帛,继而向东拓展到民都鲁、美里、林梦,以致汶莱,朝西则抵成邦江和古晋,身影几乎偏布全砂。

  ●于1912年率领首批兴化人到诗巫开垦的陈秉忠牧师遗照。

  ●领导兴化人到新珠山兴化垦场开荒的威廉普鲁士牧师。

  广东籍开山港主

  邓恭叔

  不擅经商亏十几万

  第一批福州属垦殖民于1901年二月底平安抵达诗巫不久,广东籍先贤江祖旋和邓恭叔也抵埠考察,并在同年的三月五日,和次任拉者签署了在诗巫设立广东垦场的契约,而垦场的范围涵盖了诗巫的南兰,以致加拿逸这带拉让江沿岸辽阔的土地。

  邓恭叔(1870—1936)广东省三水县人,亦有“举人”的功名,和黄乃裳一般因参与维新变法运动而丢官,他在与拉者签约后,即回乡集资四十万元,并在省内各县份诸如广宁、三水、清远、四会、番禺和东莞等地招募农工到诗巫垦荒,而于1902年到1917年间,计有近千名广东人于邓老的安排下,从大陆迁徙到诗巫郊区的“新广东港”定居。

  与福州垦场不同的是,这些广东垦殖民在抵埠后,分别组织各自的“公司”,以小集团方式投入开垦,而开山港主邓恭叔和他的追随者,则在诗巫的南兰律一带投入开发工事,但因为邓老不擅于经商与农业发展,几年间亏损了十几万元后,在1910年把他所组织的“新广东农业公司”交予他人管理,本身则黯然的返回中国。

  兴化籍垦场

  常为水患所扰

  兴化垦场是迟至1912年才在诗巫的新珠山和双溪美拉一带成立,于此之前,卫理教会的牧师威廉普鲁士博士,在得知已有福州和广东两大方言群体在诗巫开设垦场的消息后,便偕同李长水牧师前往考察,随后更在福州垦场负责人富雅各牧师的说项下,获得拉者的首肯,准备招募三百名兴化籍垦殖民到诗巫另辟垦场。

  普鲁士博士随后在福建的莆田、仙游招募首批共101人的移民队伍,并在陈秉忠牧师的率领下,于1912年的五月杪抵达诗巫的新珠山垦场,而第二批移民则有44人,也于翌年的六月间抵达诗巫。

  由兴化属垦殖民负责开垦的双溪美拉地区,非但因为地势低洼,经常为水患所扰,而且耕地贫瘠,农耕工作举步艰难,因此这地区的垦殖民从1914年开始,便向较内陆的高地迁徙,并透过富雅各牧师的协助,拉者将后坡埔的耕地分配予他们,建立了第二个兴化垦场,过后更有部分兴化人进入伊干河流域的本那苏地方、拉让江上游的杯港栽种胡椒,因此兴化人先后共在诗巫建立了四个垦殖点。

  福建、广东三大方言群体,在抵诗巫建立垦殖场时,所遭受到的考验之严峻,是外人难以体会的,是先民们付出牺牲,披荆斩棘和流血流汗的耕耘,才使原来诗巫蜕变成拉让江畔的一颗耀眼明珠,一支美丽的天鹅,同时十九世纪末到廿世纪初,曾参与反清和支持孙中山革命号召的新安、福州、兴化与广东移民,也为砂劳越的土生华人社会,带来全新的冲击。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