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客”指的是祖籍广东省惠阳、东莞和宝安地区的客家人,他们的先民在江贵恩牧师与房华兰的率领下,于1898年来到古晋的盐柴港垦荒。
新安人离乡南来开垦 砂首个华族垦场
砂劳越自经历了1857年的石隆门华工起义事件后,经济陷入了低靡的谷底,一连十几年,布洛克王朝的国库,都呈现入不敷出的窘境,1868年即位的第二任拉者查尔士,决心扭转经济濒临破产的困局,励精图治,意图全力推动发展农业,增加国库的税收。
然而要在地广人稀的国土上推行农业发展,首先得从国外输入新移民,查尔士抛开了首任拉者,自华工事件后对华籍移民的顾忌,透过各种可行管道,包括在政府宪报上开列出给予华裔农业移民种种优惠的条件,成功的从华南地区招募了许多新移民,先后在古晋与诗巫省,设立了四个华族垦殖场,当中盐柴港便是他在州内所设定的第一个华族垦场,而进入此荒郊开垦的便是新安人。
第二任拉者慧眼识英雄,专挑新安人到盐柴港开垦,相传还涉及一段古——
原来酷爱骑马运动的查尔士,经常在清晨时分,便会由对面港的王宫乘船渡河到老巴刹的渡头,然后到他位于现在邮政总局所在地的马廊,选骑骏马沿着近郊缓缓巡行,当中他最爱“巡幸”市区到青草路的这一段路线。
早年的青草路,确实是条长满绿油油青草的泥路,因此而被冠上此路名,有一天清晨,拉者骑着御马途经青草路时,无意间见到一名戴着凉帽的妇女,正全神贯注的弯着身子,卖力的以锄头来翻动泥土,中午时分,当他折返原处时,惊见她已锄好了一大片的菜畦地,查尔士便要侍从去打听那华籍妇女是那一属人,所得的回报是“新安人”。
拉者心想新安籍的妇女已如此本事,男人就更不用说了,于是拍板决定要从惠东安地区,引进新移民来开垦。
拉者在廿世纪初于古晋甘蜜街兴建了菜巴刹,让新安农户到此销售他们耕种的蔬菜,这是在巴刹落成不久后所拍摄的档案图片,图中尚可看到如今已几乎绝迹的牛车,正大摇大摆的漫步于街头。
三哩巴刹在廿世纪初年,也是新安人的垦 场范围,目前她已易名为“盐柴港市场”。
廿世纪初年树立于盐柴港新安垦殖场的盐柴木碑,如今已下落不明。
拉者善待移民 吸引大批华裔移居
其实在当时的古晋,已有零星的新安人散居于青草路与大石路一带,其中就包括了属于德国路德基督教派,巴锡教会的传教士江贵恩,与在实旦宾地区垦荒的房华兰,因此拉者便委托这两位新安人回乡招募农户到来垦荒。
中国政局不安 人民外流
十九世纪末,大清帝国统治下的中国政局动荡不安,地方上也因天灾人祸,土匪盗贼横行,以致民不聊生,从而引发了华南地区民众乘船到南洋谋生的移民浪潮,江贵恩和房华兰际此时局回乡招募移民,自然获得不俗的反应,首批约五十户的农家,在1898年的九月间,便从惠、东、安三地乘船抵达古晋。
查尔士也即刻在三哩附近的盐柴港地区,划出一块面积约一百五十依甲的土地给这些新安客们去耕作,建议他们在垦场内设立米较,全力生产稻米来供应本地市场需求。
此外拉者政府还分发木料与亚答叶屋瓦,给予每户垦殖民作为盖房子的材料,并发放了小额的生活津贴金。
新安人致力开发盐柴港
所谓的“盐柴港”(Sg. Maong ),指的是距离古晋市区两哩外,砂劳越河中游左岸的一条“Y ”字形小支流,当中有一条叉流直达现在辉盛花园附近的实旦宾地区,一条则通往石角路,支流的上游多山丘,下游则属于低洼的沼泽地,整个地域范围包括了从现在青草路的宝光村,直通向石角实打勃、火车路和三哩等地区。
虽然今天的盐柴港已是民居栉比鳞次,人口稠密的住宅区,但在百年前,这里还是大片的莽林,渺无人迹的荒郊,新安属先民在抵埠后,即咬紧牙龈,披荆斩棘的投入砍笆工作,所幸耕地的土质肥沃,垦殖民的辛勤终获得不俗的收成。
“开荒牛”们除了种稻,也试着栽种经济作物诸如甘蜜和胡椒,他们在生活安定下来后,便托人捎口讯回乡报平安,并召唤更多亲友南来参与开垦,所以随后便陆陆续续的有新客从惠东安三地、沙巴(当时称北婆罗州)迁居到古晋,使垦殖区家庭增加到三百多户,垦场范围也从盐柴港扩充到石角五号山——甘蜜山、实旦宾辉盛花园附近,以房姓新安人居多的“房福山”、七哩老港下、巴都吉东的长楠、晋连路十哩、十二哩与马当路一带。
拉者政府出资盖巴刹
当前石角路卫星镇(MJC)一带,在过去被称为五号山或“甘蜜山”,因为在百年前,此地亦是新安人的垦殖场范围内,先民们在此大规模栽种甘密,因而有了甘蜜山的名称,不过后来甘蜜滞销,农民们改种蔬菜或胡椒。
早年很少涉足商界的新安移民,在栽种胡椒与甘蜜等经济作物之余,最主要的还是种植蔬菜,并供应了整个古晋市场的需求,到了廿世纪二十年代,拉者政府特在甘蜜街盖了一座巴刹,于是盐柴港一带的菜农,每天凌晨便挑着刚刚收割的蔬菜瓜果,从住家步行到巴刹叫卖,而如今甘密街的菜贩中,依旧有很多是新安人。
●新安妇女已勤奋刻苦见称,图为戴着传统凉帽的新安妇女正在菜园耕作时摄。
●盐柴港的新安先民,在垦场内除了栽种蔬菜、稻米外,经济作物“甘蜜”,也是他们乐于栽种的农作物。
勤俭持家新安人 代代坚守垦殖区
尽管在廿世纪初,土产的国际盘价曾经暴升,新安籍的椒农曾因此有了很丰裕的收入,许多垦殖民更返乡祭祖与探亲,或汇钱回大陆购置田地,不过胡椒之类的经济作物,长期要遭受到各种病害的威胁,和农民无法掌控的土产行情起落等因素的影响,入息极其不稳定。
然而刻苦耐劳勤俭持家的新安人,却一代代的坚守着垦殖区,从老拉者王朝,到日据沦陷期,以致英殖民地政府朝代,都不辞劳苦的辛勤苦干,默默经营他们的菜园或农场,直至廿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古晋房地产行情走俏,这些在市区边沿的新安农户,个个都成了发展商争相登门造访的大地主。
且说在广东新安人于是1989年抵达古晋,被安排到盐柴港地区垦荒的同时,华南地区的另外三支不同方言的群体,亦和拉者进行接洽与签约,并在廿世纪初,先后进入拉让江领域开垦:
最先进入拉让江领域的方言集团,是由黄乃裳所率领的福建省福州属垦殖民,他们在1901年抵诗巫垦荒。
紧接着在1902年,由邓恭叔领导的广东籍移民,亦来到了诗巫,设立了广东垦场,第三批入驻拉让江者,为福建兴化属的垦殖民,他们是在美国卫理教会的牧师威廉蒲鲁士博士的组织下,在1912年抵达诗巫新珠山地区开辟垦场的。
实际上,在上述三大方言群体还未抵拉让江流域垦荒之前,于1840年,便已有好几户闽南人到拉让江河畔小镇加拿逸(Kanowit)定居,后来华裔移民越聚越多,形成了小聚落,直到了1870年六月一日,次任拉者查尔士成立第三省,并以诗巫为省会,此时才使她从拉让江群镇中冒出头来,同时也吸引了很多闽南人从沿江各乡镇迁移过去。
●新安属垦殖民在初抵盐柴港时所栖身的简陋住屋,覆盖屋顶的亚答叶,充作围墙的“加章”,全是当年拉者所供应的建材。
离乡背井 只求生活安稳
1889年诗巫的次任华人侨长张宗罗从中国抵达诗巫时,察觉当地已有近百名闽南属的居民,他们聚居在二、三十栋沿河而建的高脚亚答屋内,经营杂货和土产生意,而此条诗巫最古老的街道,便是俗称的“亚答街”。
早年诗巫的闽南籍先民,就和他们在古晋的同乡一般,离乡背井千里迢迢的到南洋,为的便是寻找更好的生活,朝思暮想的更是在赚到钱之后,就要落叶归根衣锦还乡,所以决不轻碰旅居地的政治课题。
不过在廿世纪初年,从广东省和福建省迁移到古晋与诗巫的四大方言群体,即新安人、福州人、广府人和兴化人,他们移民的原因,除了要改善生活的经济因素外,很大程度还是因为曾涉及反清活动,而流亡到海外来的,由于当中有不少是孙中山的革命党支持者,此种前卫的政治背景,给当时主流的土生华人社会带来了空前的冲击。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