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放弃阶级斗争留下的惨痛的深刻的历史教训

发布时间:2025-05-18 11:17:04

  苏东剧变是一部宝贵的历史教科书,是一部宝贵的反面的阶级斗争的历史教科书。这部书的中心和重点是放弃阶级斗争,由此才派生出那样众多的问题,最后惨遭失败。红旗已经落地,鲜血却不能白流。革命自有后来人,我们有义务要从失败中读出教训。我是亲眼目睹这一惨败的,我也是在痛苦之中认真思索和反省的,我本着对革命、对先烈负责的精神,写下我的一点浅见。即使不对,或许还可以促进正确认识的萌生与发展。

  一、悲观的“社会大倒退”的观点是不对的

  我不赞成所谓苏联“社会大倒退”的说法。

  当时的苏联,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受到严重的阻碍,社会危机已经迫在眉睫,历史的转变势在必行。这种转变尽管充满曲折,但是从时代的特点和历史内在的规律来看,苏联的历史不是倒退,而是曲折的进步。悲观的观点不符合实际,持这种观点主要是因为对前苏联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而满足于它的“社会主义”旗号。

  现在,许多人否定了我们六十年代对苏联党的论战,这是不对的。当时的文章还在,可以重读,可以运用马列的理论去衡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历史正在检验。

  不要忘记,在当时,苏共“老子党”的气势是很吓人的,是历史形成的,反这个潮流并不简单。只是,赫鲁晓夫这次遇到了不吃这一套的毛泽东。正是在毛主席领导下,我们党敢于提出和揭露苏联党已经不再是一个马列主义的党,已经不再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党,而是骑在人民头上的官僚特权阶级的党,法西斯党;正是我们这边,预言了苏联的变质和必然垮台。这在国际共产运动中,无论是就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忠诚,还是就马克思主义的水平来说,都是极其光荣的一页。苏共这样的党,这样的党统治的国家,垮台势在必行,不足为惜。

  二、导致苏东剧变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历史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而且,对于许多人来说,包括大政治家,都犹如晴天霹雳。东西方对抗了这么多年,包括武装斗争也进行过,但是,都没能动摇社会主义乘胜前进。以致,毛泽东曾高兴地说了一句,不是西风压倒东风,而是东风压倒西风。可是,到了八、九十年代,苏东诸国竟如腐朽的大厦,一夜之间,崩溃瓦解,苏东党是如此狼狈,人民是如此高兴。历史似乎疯了,颠倒了。

  不是。

  历史总是按规律办事的。你再说主观唯心主义的妙语惊句,也无法改变历史。

  那么规律在哪里?严肃的共产党人,当然要在沉痛的历史事实面前,认真思索这一问题,要从活生生的阶级斗争中学到一点东西。

  在国内、在国外,比较多的说法是把苏联的失败,主要归结于斯大林模式,但是,有一点没有说清楚,即究竟是斯大林的个人罪孽,还是有更深更本质的历史原因?

  外国党,是瞧不起毛泽东的,失败了,还是醉死不认那壶酒钱。他们从来没想到应该向毛泽东请教。在他们看来,一个从东方出来的,说一大堆土话、通俗话,哪能会有高明的马列主义水平?当年在莫斯科会议上,毛泽东给他们讲通俗的哲学,不是都打起瞌睡来了吗?气得毛泽东只好说,我这个人就是不识抬举,人家不愿听,偏要讲,云云。说对牛弹琴,牛还能耕地、挤奶,他们却弄了个亡国之君。

  历史事实是,毛泽东早就有话在先,而且还是一针见血、恰中要害的话,但他们哪里听得进?而毛泽东一再说,是列宁这么说,要搞清楚。但这些蜕化变质分子哪里能懂、能听?他们不垮台,那就没了天理(历史规律)。他们垮台了,活该!

  失败了,又惊慌失措,怪斯大林。到此为止。浅薄极了。

  要说斯大林模式,苏联的卫星国自不待言,但是,带有一定独立性的罗马尼亚,被斯大林视为叛徒的铁托的南斯拉夫,为什么都没有逃出这一历史的惩罚?至于在我们这里,在朝鲜,在越南,甚至在古巴,相同的问题并不让人感到陌生,难道都是因为有个斯大林、斯大林模式?这是否过分夸大了斯大林的历史作用?虽然是消极作用。

  如果采取大无畏的唯物主义的态度的话,应该从更深一层找到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原因。

  我认为至少有两点要正视。

  其一是,理论上的局限。

  从理论上来说,关于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设想,自马恩开始就存在着过分的理论推导的成分,而实际生活没有那么简单。

  人们常说俄国落后,搞社会主义有特殊的原因,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是以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为历史依据的。《苏联剧变新探》一书中也这么说。

  但是,历史事实是,一百多年过去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已是马恩时代无可比拟的,然而,在西欧,我们现在看到的不是社会主义的胜利,而是资本主义的不断调整、改良。

  这怪斯大林吗?也要叫斯大林负责吗?我不为斯大林护短,正像我不为毛主席护短一样,斯大林的错误是非常严重的,就其错误而言,怎么批评也不过分,怎么出气也可以理解。但是,要实事求是,要对历史负责。

  事实是,社会主义的理论从一开始就有偏差,就带上了过分的简单的理论推导和理想追求的成分。说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实际仍有相当大的空想的成分。这个话也许说重了,但我反复思索理论和历史实际,怎么也否定不了这个意见。

  正像毛主席说的,革命者都爱性急,它引用过马恩在1848年后期待革命重新到来的例子,说明马恩判断的错误。其实,就以大家一再引用的马克思1881年给查苏利奇的信来看,根本不用为马克思辩护,尽管马克思十分小心,一连写了四稿,而最后发出的信是很短的。但他关于农村公社可能成为俄国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起点的说法,还是没有实现,实际的历史摧毁了公社,走了资本主义之路。只能说,马克思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宝贵的历史可能跃进的思想,而这是有条件的。可见,大家都是人不是神,马恩也是如此。

  所以,涉及到社会主义的蓝图,涉及到建立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系,都很难说是斯大林的发明。斯大林模式千错万错,建立公有制,应当说念的的确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真经。

  《共产党宣言》中不是讲了吗,这种理论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是的,这是共产主义的基本的不可动摇的理论基石和奋斗目标。可是,一旦面对现实的各个国家的社会实际,把这一正确的理论作僵化的处理,教条的处理,正确就会不再正确,就会从正确走向自己的反面。

  历史已经证明,在比较落后的国度里,全盘实行公有制,以及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包揽一切的计划经济,至少在今天还是一种不符合历史实际发展水平的设想。这不是斯大林的个人错误造成的,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在付出沉重的历史代价之后,我们不能不老老实实地、按现实的历史必然性办事,从一大二公,从全盘公有制,向后退,大体退回到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中所设想的经济体制。要知道,这后退的内容,就其历史阶段的性质而言,是属于资本主义范畴的,区别在一个“新”字,在一个“社”字。“新”在无产阶级领导,共产党领导,“社”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是领导,私有经济只能处于辅助的从属的地位。这就是现实可能实行的社会主义,半社会主义。这不符合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设想的框架,但符合现实的要求,所以是社会主义的创举,是进步。

  在这里,前进是最重要的。至于属于未来历史的课题,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留给后人,这不仅因为他们肯定比我们不知道要聪明多少倍,而且现代生产力的突飞猛进所带来的社会变革是难于预料的。我们怀抱着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憧憬着这美好的未来社会,但是,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要面对现实,踏踏实实做好现实提出的、我们可以,也可能完成的历史任务。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我们正在这样做。近年来我们党对于这一课题做了严肃的大胆的回答。责任制是初步的回答,工业、轻工业领域的所有制的改革是更为深刻的回答。这是对过去一些措施和做法的否定,形式上看是退,本质上看是进,是这些年来最为勇敢的改革举措。

  这颇有离经叛道之嫌,但这并未离经叛道。不仅从坚持唯物史观上来看是这样,从已有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来看也是这样,不过是在时间上放慢了脚步,有走回头路的味道。回头路往往是历史道路曲折性的一种反映,合乎历史辩证法,径直栽进深渊才是形而上学。经,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经;道,还是社会主义的道,一切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一切都应该是鲜活的,而不应该是僵死的,当然也不能是修正主义的。

  理论上的偏差是难免的,这一道理适用于自然科学,更适用于社会科学,当然同样适应于马恩。马恩的书在,理论上的偏颇难免,不足为怪。任何情况下,“理论之树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还用多说吗?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社会主义模式的偏差不是偶然的,不应该过多强调个人的罪孽。

  其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水平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劳动人民的水平、党的水平的局限

  一旦联系历史实际,更可以看到,在落后的国度里政治制度落后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工人阶级的水平仍有历史的局限,并不是天然的民主制的基础。尤其当着处在农民的汪洋大海包围之中的时候更是这样。至于农民,在家里是家长制,在社会政治领域里则倾向专制。我想,熟悉中国历史,熟悉中国农民战争史的人谁也不会怀疑这一点。斯大林这位来自格鲁吉亚的鞋匠的儿子难于摆脱社会历史的影响,包括毛主席在内的其它的一些领导人也是如此,甚至整个D也是如此。

  在这一点上,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不能因为马列毛的称颂而骄傲。只要冷静地面对事实,就不能不承认,当代资产阶级的政治水平和管理国家的能力还是相当高的。一整套制度也还有其历史的生命力,不能全盘否定,不能放弃继承其合理的东西。而工人阶级作为一个现存的历史事物,其历史局限性却是明摆着的。过去把工人阶级说得毫无历史局限,不符合历史实际。至于农民阶级更不用说。

  ……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的力量不是人们可以随意动摇的。尽管人们已经小心翼翼,还是难免碰得头破血流。斯大林模式自有斯大林模式的土壤。我以为这才是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才是坚持科学的阶级分析,这样才能看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历史难度,才不会幻想只要有一个好的领袖就一切都解决了。问题没有这样简单,过不在个人,功亦不在个人,尽管历史会因不同的个人而摆动。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