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八届大别山大学生微电影节举行 鸡公山上辉映青春光影
在第八届大别山大学生微电影节颁奖典礼上,信阳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的大学生们精彩演绎电影人的追求和梦想。本报记者 刘宏冰 摄
本报讯(记者 刁良梓 刘宏冰)5月17日19时,信阳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演播大厅灯光璀璨、青春飞扬,第八届大别山大学生微电影节颁奖典礼拉开帷幕。
本届微电影节由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信阳师范大学、河南日报社主办,信阳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河南日报社信阳分社承办,信阳鸡公山风景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协办。
自2017年首届活动举办以来,以“大学生拍、大学生办、大学生看”为特色的微电影节,已发展成为立足大别山革命老区、吸引国内外高校青年创作者汇聚,展示才华、激发梦想、碰撞思想的跨区域平台。
据了解,前七届大别山大学生微电影节累计收到近90所高校的4000余部作品,涵盖剧情片、纪录片、动画片、红色文旅等七大单元。本届微电影节更加火爆,共收到来自128所高校的1192部作品,参与高校和收到作品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在参加影片评审的信阳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张霞看来,本届参赛作品不仅构思新颖、构图考究、画面精美,而且更倾向于观照社会现实,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颁奖前,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入围作品的精彩片段:从记录非遗技艺的《影生新花》,到唱响英雄赞歌的《山谷回声》;从探讨社会现实的《猫归此处》,到充满实验精神的《幕潮》……每一帧画面都凝聚着青年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信阳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岳宗德说:“微电影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青年与时代对话的窗口。当学生们用镜头诠释红色精神、记录非遗传承、关注社会现实时,他们实际上在完成一次自我教育——从观察者成长为思考者,从创作者变成传播者。”
作为本届微电影节的主办单位之一,河南日报社调动旗下全媒体阵容,全过程参与活动的作品征集、评选、宣发和颁奖盛典,通过报纸、网站、顶端新闻客户端、河南日报客户端,以及微博、微信和短视频平台的官方账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跟踪报道,并对当晚的颁奖盛典进行多平台网络直播,极大提升了大别山大学生微电影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这是河南日报社链接优质资源赋能大别山大学生微电影节的积极探索,也是河南日报‘媒体 ’服务深度参与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颁奖仪式上致辞时表示,这既是一次专业研讨和学术交流的盛宴,也是信阳师范大学开放办学迈出的可喜一步,更是主流媒体与高校、创作景区的一次深度碰撞与融合。
山东艺术学院学生陈艺楠,上届微电影节凭借《望天水》斩获红色文旅最佳导演奖,今年他带来的《山谷回声》荣获本届微电影节红色文旅最佳影片奖。“两届微电影节的参与经历,让我深深感到,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只有将历史温度融入当代叙事,才能更好激发观众的共鸣。”陈艺楠感慨。
以青春之名致敬百年光影,以赤子之心坚守文化自信。第八届大别山大学生微电影节,不仅是一场光影盛宴,更是一束照亮青春梦想的光,将指引更多青年在光影之路上坚定前行。
在颁奖典礼上,信阳鸡公山景区被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信阳师范大学、河南日报社授予“大别山大学生微电影节实践创作基地”。5月18日,“万象鸡公山·故事新影像”2025鸡公山文旅短视频邀请赛开赛,来自全国各地部分高校的50多位优秀创作者将围绕鸡公山的历史回响、生态密码和人文温度,用短视频展现“百年避暑胜地”的独特魅力,让世界看见“不止于风景”的鸡公山。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