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远市广袤乡村,一批批乡村能人活跃在田间地头、产业一线。他们或是返乡创业,带着村民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或是钻研特色种植技术,带着村民共同兴产业谋致富;或是以合作社为纽带,发展农文旅新业态……这些乡村能人各施所长、协同发力,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雁”,带领乡亲们在田野间书写着共同富裕的生动答卷。
杨妃在采摘园了解运营情况。
一个“桃”甜蜜全村人
2021年,陈龙结束打工生涯回到家乡开远市乐白道街道酒房村团坡村民小组。这一年,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号角全面吹响,他也被选举为团坡村民小组长。“既然大家这么信任我,我就竭尽全力把村子建设好,带着乡亲们走上乡村振兴道路。”陈龙说。
鹰嘴蜜桃是开远人的“甜蜜乡愁”,也是广大消费者喜爱的“绿色水果”。团坡村民小组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成为开远蜜桃上市最早、品质最优的产区。然而前几年因道路不畅,成熟的蜜桃不能及时运出,颠簸的弹石路也让蜜桃外观品质大打折扣,蜜桃的市场竞争力和销量一直难以提升,村民收入不高。
陈龙和村组干部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在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下,修通了冷水沟村民小组至团坡村民小组长6.9公里、宽6.5米的水泥道路。运输方便了,越来越多客商来到村里收购蜜桃,村民们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大家种植蜜桃的底气更足了,规模逐年扩大。陈龙说:“我刚回村时,村里蜜桃种植面积仅有1000多亩,如今发展到2500余亩,平均每家种植七八十亩。”
回村没几年,陈龙靠种植蜜桃积攒了五六十万元,盖起了新楼房。和他一样,全村人靠种好“一个桃”,过上了像蜜桃一样香甜的幸福生活——随着收入稳步增长,村民建新房、买新车,有的还到城里买了房,外出打工的人也陆续回村种桃。
如今,村口彩色墙体画上,“绿美团坡欢迎您”“等不是办法 干才有希望”等字样十分醒目。村道宽敞整洁,房前屋后鲜花盛开、绿树成荫。每年蜜桃成熟时,各地客商纷至沓来,体验美丽风光,品尝甜脆蜜桃。
陈龙说,未来要把团坡蜜桃打造成品牌,借助电商销往全国各地,进一步做大“桃”文章、搞活“桃”经济,让父老乡亲日子越过越甜。
普学龙查看火龙果长势。
一山“果”映红好日子
如果村庄会变色,从2017年开始,开远市灵泉街道城干村委会路脚村民小组就变得越来越“红”了。
路脚村民小组海拔1350米,有26户101人,因干旱缺水,前些年只能种玉米、蔬菜等作物,产量少、产值低,村民收入一直上不去。
今年55岁的城干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副主任普学龙是土生土长的路脚村人,他坚定地认为,任何时候办法总比困难多。“虽然我们村子小,但发展决不能落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村干部,我更要扛起这份责任,想办法带领村民致富。”
经过多方学习考察,普学龙发现路脚村民小组的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火龙果。“火龙果属于仙人掌科,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应能力特别强,耐旱又好管理,市场行情也不错。”普学龙回忆,2016年,他在自家地里开始试种火龙果,“我先试种10余亩,如果失败了,就只亏我一个人。种成功赚钱了,再让村民跟着种。”当年,因遭遇严重霜冻,普学龙种下的火龙果全部被冻死。但他并未放弃,而是认准方向坚持下去。
一年后,普学龙的第二次试种成功了。看到他赚到钱,村民们也不再观望。2018年,在普学龙带领下,村民开始种植火龙果,因为市场行情好,首次种植就获得可观收入。之后,尝到甜头的村民连年扩大种植面积,到现在全村火龙果种植面积已达500余亩,年收入超过100万元,还带动了周边村寨种植。
为实现产业发展多样化、增收渠道多元化,普学龙又带领村民们发展滇橄榄、沃柑等耐旱作物种植。一年四季,村民都在忙着采收,收完滇橄榄收沃柑,收完沃柑再收火龙果,大家的荷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甜,家家户户建房子、买新车。
看着乡亲们的日子日益红火,普学龙乐在心头:“这些年村民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从不敢种到跟着种,再到想办法种。我始终认为,一件事只要认真坚持做下去,就没有干不成的。”
夕阳西下,曾经的荒坡上,大片大片的火龙果拔节生长、光彩四溢。走在田间的普学龙脚下生风、眼里有光,路脚村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已在前方不远处。
种植户管护鹰嘴蜜桃。
一座“园”探索新业态
迎着晨光,开远市大庄乡桃树村委会监督委员会主任杨妃早早走出家门,来到山坡上的藤园生态采摘园了解运营情况。
藤园四周古树林立、青竹环绕,环境清幽秀丽。山坡上,大片大片的黄泡长势良好,有的正在开花、有的已经结果。山脚菜园里,白菜、青菜、西葫芦等各色蔬菜郁郁葱葱,旁边的养殖区内鸡鹅成群……
藤子棚村民小组地处半山腰,有21户80人。小山村面朝波光粼粼的大庄水库,背靠苍翠的水龙湾坡,每当冬樱、杜鹃等山花烂漫时,颇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浪漫意境。过去,受常住人口少、资源不丰富等因素制约,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蚕豆、小米辣等度日,年轻人为提高收入,大多选择外出务工。
依托利用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杨妃等人积极争取大庄乡山区特色经济林果种植项目、山区蓝莓采摘园促农增收项目、生态农旅乡村建设项目,从去年起探索以藤园为载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在党组织领办下,村里成立了开远市藤园农业专业合作社,杨妃和其他党员干部带头,无偿拿出自家土地、整合资源,挨家挨户讲政策、算收益,以“村委会 小组 农户”模式推动项目发展。村委会提供种苗;小组提供水等资源;农户家中如有项目范围内涉及土地的就用土地入股,未涉及土地的可用现金入股,最后折现成资金,按出资多少进行分红。最终,全村有17户村民入股合作社。
村民既当老板,也当工人,大家热情高涨,免费投工投劳建设藤园。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占地55亩,集采摘区、养殖区、烧烤区、休闲区、步行栈道、观景台于一体的园区基本建成,种植了甜脆橄榄、马桑、无刺黄泡、四季黑泡、双季黑莓等经济水果,林下养殖近千只鸡鸭鹅,还推出特色农家乐等业态。
去年10月,藤园开始试营业,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采摘乐趣,在古树下品茗谈天、品尝农家饭,充分享受美好田园生活。每逢节假日和周末,村民与游客还会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目前,藤园已吸引游客超2000人次,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人气带来财气,村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既拿到务工薪金,又收获分红。
“只有让更多人来做客,才能把藤园这个‘家’建设得更加美丽,村民的生活也才能变得更加甜美。”杨妃充满信心地说。
云报全媒体记者 饶勇 通讯员 曹蔓夫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