漭水镇中心学校开展室外诗歌课。通讯员 穆建兴 摄
昌宁县漭水镇素有“文墨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漭水镇中心学校充分利用“是光”四季诗歌公益组织,依托“诗歌小镇”建设,通过学校和社会公益组织等渠道,不断拓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促进各民族在文化共享与精神共通中实现相互嵌入,不断探索诗歌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新途径。
漫步漭水镇,随处可见中小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漭水镇中心学校的诗歌集中、阅览室里,“诗歌大道”两旁的灯箱上,处处是孩子们的诗歌展板。“今年4月11日,漭水镇有10名学生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2025百年丁香诗会,孩子们演绎了原创诗歌《写在大地上的诗》。‘学习强国’App的《诗芽初绽·童声追光》栏目还连续发布了10期漭水镇中小学生的原创诗歌。”漭水镇中心学校校长穆建兴介绍,2017年以来,“漭水小诗人”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南京跨年诗会到央视《经典咏流传》,再到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阅读盛典,“是光”四季诗歌公益组织为热爱诗歌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
“是光”四季诗歌公益组织由2016年到漭水镇支教的老师康瑜发起创建,是一个专门为农村中小学提供诗歌教学资源的公益组织,其含义为“每个人都是光”。从2019年开始,漭水镇所属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全部加入“是光”四季诗歌课程。诗歌教育为孩子们搭建了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平台,为孩子们走出大山、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渠道,也让外界认识了漭水镇这群写诗的孩子。
漭水镇中心学校老师杨兆蓉介绍,学校每年设“春光课”“夏影课”“秋日课”和“冬阳课”,分为室内课和室外课,每期课程共3个课时,并配以每日5至10分钟的早读课程。在室内课上,每个课时都配备了详细的教案、课件、早读音频、诗歌读本及卡片,让孩子们在诗情画意中徜徉。在室外课上,老师带着孩子们走出课堂,在看、诵、思、悟等环节中感受大自然,最后进行诗歌创作,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借景抒情。
“我们的诗歌课程是德育的一部分,没有分数作为评价指标,没有名次的压力,只有情绪的倾诉和情感的表达。”穆建兴介绍,开展诗歌课程后,孩子们通过阅读、感悟和创作童诗,逐步培养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形成了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老师们发现孩子们违纪情况大幅减少,语言行为更规范,学校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估成绩逐步提升。
目前,围绕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沟通交流,“是光”四季诗歌公益组织已经为云南、广西、山东等地的1000余所中小学10万余名学生开启了人生第一堂诗歌课。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建国 杨艳鹏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