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双石|迟迟打不通的黑水河

发布时间:2025-05-11 16:18:27

  东门外、杂谷垴吵吵嚷嚷的那几天里,红一、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已相继进抵毛儿盖。

  7月3日后,红一、四方面军先头部队红二六七团和红四团离开芦花,翻越昌德山、打古山,前往毛儿盖。7月7日23时,鉴于新获悉的前方敌情和红四方面军尚未夺取石碉楼,打通黑水河流域的情况,朱德总司令致电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胡敌既有两团在毛儿盖,我军不宜冒进。应集结二六七团、一军团主力及八十八师两团往攻,以便一举消灭其全部,并严防壤口通毛儿盖道上之敌向我前进的翼侧袭击”,“八十八师两团应在芦花筹粮两天再进。六团留芦花整顿,并协同军团、师直属队与军委先遣工作团筹粮”,“三军团九号起决以两个团带工兵、炸药向石碉楼攻击,以协同四方面军五个团迅速打开此路,其另两团及教导营则维护马塘到芦花交通,看守桥梁并肃清沿途反动”。[1]

  7月8日,红二六七团和红四团进抵毛儿盖,向国民党中央军第一师补充旅第一团第一营李日基部发起攻击。同日中午,张国焘电告军委:“石碉楼已攻开,惟大兴河坝之两炮楼和瓦布梁子尚未打下”[2];当日18时,林彪、聂荣臻电告军委:“二六七团及四团已抵毛儿盖附近,胡敌一营扼守街道及山地,我军正攻击中。一师及军团部今晚亦可进毛儿盖附近”[3];当日22时,张国焘再电军委:“石碉楼、瓦布梁子都已打开,仅余大行河坝几个未扫清敌,已令沿江部队速取此捷路北上,靠近八十八师、一军团行动。三军团主力勿须开石碉楼,但须调工兵去架桥爆破”[4];与此同时,朱德、周恩来亦电张国焘,催促张国焘急调红四方面军岷江以东部队迅速打通黑水河流域:“石碉楼既下,请电徐、陈,河东部队应迅速抽调,并应即打通孟董沟到色耳古道路,以便能从多方面进兵……”[5]

  然而,张国焘的这个电报却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因为红四方面军岷江东岸主力部队这时仍旧没有到达石碉楼,石碉楼附近的藏族土司武装仍在顽抗。而红四方面军前卫部队因缺少支援,仍然没能打通这条道路。

  但是,这时负责战役总体指挥的朱德和周恩来,并不知道张的这则电报存在问题,仍于7月9日致电张国焘:“三军团主力明日向石碉楼进,请将天云所部五个团攻下石碉楼后的部署及与番民有无交涉情形,电告。”[6]

  石碉楼的通路并没有完全打通,黑水河下游的部队仍然迟迟赶不上来:从黑水河峡谷到处都是又高又陡的崇山峻岭,红军在狭窄的河谷两岸纵横交错的沟壑中兵力难以展开,行进十分困难。石碉楼下河坝中的碉楼继续阻滞着红军的前进,而在杂谷垴的张国焘又忙于蛊惑蒙蔽着一些干部向中央吵吵着要官,前方部队却没有一位红四方面主要领导人来拍板压轴。直到7月10日党中央和军委纵队已赶到芦花时,黑水河下游的红四方面军部队仍然还徘徊在黑水河下游——黑水河流域仍然没有打通。

  前方军情依旧刻不容缓,而后方矛盾却在发酵激化。

  7月10日11时,仍然在杂谷垴停滞未动的张国焘致电党中央:

  朱、周、毛、王、张:

  (甲)现毛儿盖开始战斗,胡敌测明我们企图,将集结兵力于松潘及其东北地区抗战。

  (乙)我军宜速决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反对右倾;要能以坚决的意志,迅出主力于毛儿盖东北地带,消灭胡敌;特别要不参差凌[零]乱的调动部队,而给敌以先机之利,及各个击破或横截的可能。此刻应速抽岷江部队分路北上,开展我毛儿盖先头部队的战局地域。分路:

  ㈠经马塘七五团沿黑水进,于十三日可到芦花;其余河东之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二七○团及二七七团,共六个团,则沿黑水于十六日可到芦花;三十六团经由红土坡向小姓沟前进中。

  ㈡河东留二八、二六二、二六四、二七三共四个团,佯动箝制。

  ㈢三军团全[主]力应靠一军团左侧北上。

  ㈣九军团及五军团应出阿坝,箝制马部,掩护我攻松潘军队左侧,并准备前出。我伪装想略洮河、夏河要点。

  ㈤懋功及岷江支队应适时北移,以免敌截。

  焘

  十日十一时[7]

  这是一很著名的电报,电报中最著名的句子就是“我军宜速决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反对右倾”,张国焘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问题,相当于把一记皮球踢给了党中央!再将这一记皮球与日前川陕省委给党中央的“要官电”相比照,张主席的这个意图就显得过于刺目了……

  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当日即回复一电:

  张:

  甲、分路迅速北上原则,早经确定,后勿[忽]延迟致无后续部队跟进,切盼如来电所指,各部真能速调速进,勿再延迟坐令敌占先机。

  乙、目前四方面军主力未到黑河坝东北,沿途番民捣乱。三军团须使用于配置警戒及打通石碉楼方面。一军团及八十八、九两师三团在毛儿盖未攻下前,不便突入。

  丙、弟等今抵上芦花,急盼兄及徐陈迅速集中指挥。

  朱、毛、周

  十号[8]

  看得出来,朱德、毛泽东、周恩来虽然极力克制,但急迫忿然之语气仍然掩盖不下。这当然也难怪,前面已经打响了,后面的部队却迟迟上不来。迟迟上不来却仍然还操心让一方面军去取阿坝,当务之急的松潘却还是那么不紧不慢,这委实是很难让人理解:莫非“张主席”仍然没有放下经阿坝西去的心结?——这个揣测说起来似乎很有牵强之嫌,但却为后来发生的事实所印证,后来的治史者们,恐怕也不能完全将其视作空穴来风。

  鉴于黑水河流域迟迟未能打通,进攻松潘的部队难以前调,朱德总司令致电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二、四两团决不宜突入受夹击,暴企图,应速派队与该两团联络。如处境不利,应即折回。”11日,张国焘也感到红四方面军主力在黑水河下游地区的延宕给整个战役带来了不利影响,一改几天前“不需要三军团到下游接应”的态度,对军委日前来电委婉地做出了解释,:“右、左、中三纵队走到一路,宜速令向前、昌浩统一前敌指挥”,“各路挤在芦花一处,红土坡不能使用多兵,黑水交通阻隔,致主力不能如期集结。三军团一部附工兵去接应向、昌部,到何处?现意图补救”。[9]

  然而几天过去了,直到红三军团沿黑水河下行赶到了维古(石碉楼西北十余里处),却仍然没有看见有部队从下游上行。朱总司令不得不再经周纯全转电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彭德怀率十一团今晨确实抵围古,未见对河有我四方面军部队。上芦花到围古有一百六十里,中经莫斯隘口,两岸绝壁”,“据查,麻窝在围古东岸靠北,其附近即龙坝。是否二七○团正攻该地,何以围古对岸未留部队?”“望徐总指挥火速派队开围古联络”。[10]

  这个时候,毛儿盖前线的情况也不乐观:因缺乏重火器,守军李日基营系国民党中央军胡宗南部精锐,装备好火力足,红二六七团和红二团两次夜袭均未得手,红军不得不改取监控之势;红四团占领卡龙向牦牛沟(今牟尼沟)攻进时又遭胡宗南部中央军主力的反扑,因兵力不足,红四团及前来增援的红四方面军二六七、二六八团也不得不改取守势,甚至一度被优势之敌突破阵地,被迫撤守腊子山……

  张国焘7月8日就宣布石碉楼打开了,党中央也于7月10日赶到芦花了。然而过了差不多一个多星期,却仍然没有一位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赶到芦花来配合党中央和中革军委调度指挥前线战事,黑水河下游的红四方面军部队也迟迟没有赶到芦花来与上游部队会合。徐向前、陈昌浩沿黑水河上行或有客观困难,而张国焘早在7月2日就得悉了党中央赶往芦花的日程,从东门外回到杂谷垴后却依然迟迟不动。这除了“刻意延宕”之外,几乎就找不到别的任何理由……

  7月14日,沿黑水河两岸相向开进的红一、四方面军部队,终于在维古会合了。

  关于会合的情景,徐向前在多年后回忆道:

  七月中旬,三军团已进抵黑水、芦花地区。彭德怀军团长得悉我军正向维谷开进,当即亲率一个团前来接应。维谷渡口的索桥遭敌人破坏,大家只能隔河相望。那里水流甚急,水声很大,双方说话听不大清楚。我见对岸有个身材粗壮、头戴斗笠的人,走路不慌不忙,估计是彭军团长。相互招手后,我便掏出笔记本,撕下张纸,写上——彭军团长:我是徐向前,感谢你们前来迎接。捆在块石头上,扔过河去。两岸的同志,十分高兴,互相喊话、招手、致意。第二天早晨,我从维谷赶到亦念(笔者注:今名红岩)附近,找到一条绳索,坐在竹筐里滑过河去,与彭德怀同志会见。我们谈了些敌情及沿途见闻,还商谈了部队架桥事宜……

  因桥未架好,大部队无法过河,我们在维谷一带住了两天,才抵芦花。[11]

  14日,陈昌浩向中革军委报告红四方面军部队调动情况,并告以“浩明日待命前进。向前即到芦花,速搭桥,大部先走河东赴芦”的信息[12];15日2时,朱德总司令致电毛尔盖前线的林彪、聂荣臻,告以“四方面军主力今、明日尚不能北进,但河东部队已开始西移”,并指示“一军团及三十军三个团,目前任务应在四方面军主力未到前,尽力扼阻胡敌于拉子梁、毛儿盖地段以北,并监视和围困毛儿盖之敌李营,以保持毛儿盖在我手中”[13];15时30分,朱德总司令再电彭德怀并转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通报毛儿盖前线战况:“胡敌五个团昨已攻占哈龙”,“现令林、聂在四方面军主力未赶到毛尔盖前,应集结三十军三个团一军团及一军团主力在哈、毛间坚决扼阻胡敌,以保持毛尔盖在我手中”,并重申“为保持并使毛尔盖成为战役枢纽,我后续部队必须速向毛尔盖集中,以便乘势与胡敌接战”[14]之意图。

  7月16日,张国焘、徐向前等四方面军领导人终于赶到芦花与中央领导人会合。

  与红军方面内部纷争和进展缓慢相对照的是,国民党军在同时期已基本完成松潘的防御部署和兵力集结:胡宗南于6月下旬率其司令部抵达松潘后,其后续部队也源源开到布防,至7月中下旬,在松城以南、镇江关以北之岷江东岸一钱,有第一师第二旅李文部据守;松城以南及西南之岷江以西地区,有第一师独立旅丁德隆部及补充旅廖昂部大部设防于牟尼沟、窑头山一线;松城西面有第一师李铁军第一旅集于火烧屯及螺蛔岭一带。此为胡敌前沿投入部队另有六十一师杨步飞部在柏木桥、漳腊、黄胜关一带筑碉,第二师补充旅钟松部分驻松城及小河营、三舍释。另补充旅王耀武部、四十九师伍诚仁部、六十师陈沛部,有的已在南坪、平武备战,有的则正在赴松途中,并已指日可到。同时,薛岳也率吴奇伟纵队到达江油,该纵队九十师欧震部等部已进抵平武、松潘境内之木瓜墩一线。由于胡敌大部云集松潘,筑工自固,堡垒线业已构成,先机之利为其所获。[15]

  而这个时候,松潘战役计划实际上已经处于停滞僵持状态。

  松潘战役的停滞和流产

注释

  [1]《朱德关于消灭胡宗南部及筹粮等部署致李先念等电(1935年7月7日23时)》,《后勤工作·文献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448~第449页,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2]《朱德关于红三军团向石碉楼急进协同红四方面军作战的部署(1935年7月8日20时30分)》,《红军长征·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561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3]《朱德关于红三军团向石碉楼急进协同红四方面军作战的部署(1935年7月8日20时30分)》,《红军长征·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561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4]《张国焘为派倪志亮、王新亭到懋功分任军政指挥致中革军委电(1935年7月8日22时)》,《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83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5]《朱德、周恩来关于岷江以东部队应迅速抽调北进致张国焘电(1935年7月8日22时)》,《红军长征·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562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6]《朱德、周恩来关于各部情况并询问岷江以东部队是否续调致张国焘电(1935年7月9日17时30分)》,《红军长征·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563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7]《张国焘关于速决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及作战部署意见致朱德等电(1935年7月10日11时)》,《红军长征·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565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8]《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后续部队速调递进和集中指挥问题致张国焘电(1935年7月10日)》,《红军长征·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566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9]《张国焘关于部队行动及统前敌指挥的意见致朱德等电(1935年7月11日10时)》,《红军长征·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570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10]《朱德关于红四方面军速派部既开维古致周纯全转张国焘等电(1935年7月13日23时)》,《红军长征·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577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11]徐向前《历史的回顾》第287~第288页,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

  [12]《陈昌浩关于红四方面军部队行动情况致中革军委电(1935年7月14日)》,《红军长征·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580~第581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13]《朱德关于毛尔盖-哈龙地区作战部署致林彪、聂荣臻电(节录)(1935年7月12日2时30分)》,《朱德年谱(1886~1976)·上》(新编本)第52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14]《朱德关于后续部队应速向毛尔盖集中致张国焘、彭德怀等电(1935年7月12日15时30分)》,《朱德年谱(1886~1976)·上》(新编本)第52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15]《红军长征在四川》(四川省党史工作委员会)第186~第187页,(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