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是集体还是单干使农民失去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发布时间:2025-05-11 16:18:03

  在头条上,看到了这样的帖子:《改革开放前搞了二十年的大集体?为什么搞不好我国的农业?》(今日头条:2025-02-20 14:35·自在)。作者说:

  “在我看来,成功不仅仅需要努力,还需要正确的方向和方法。比如,我曾亲身经历过那个大集体的时代,那时我们每个人都像是被绑在一起的马车,尽管大家都拼命地拉,但结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搞不好我国的农业?

  回溯历史,大集体时代,我国试图通过大规模的集体化来推动农业的发展。然而,这种模式如同将一群羊挤进了一个小小的围栏里,不仅限制了它们的自由,还让它们失去了自我发展的能力。每个人都在为集体的利益工作,但却忽略了个体的需求和利益。这样的做法就像是强迫每个人去吃同一道菜,却不考虑每个人的口味和营养需求。

  首先,作者认为二十多年的集体经济没有搞好我国农业的说法就很荒唐:我国农业没有搞好,怎么可能从1956年养活6亿多人发展到1983年养活10亿多人?怎么可能为我国的工业化提供近一半的资金积累,并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没有人民公社时期增加的几亿有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后备军,又哪来改革开放之后的人口红利和世界工厂?

  在这里,作者谈到了集体经济“如同将一群羊挤进了一个小小的围栏里,不仅限制了它们的自由,还让它们失去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到底是集体经济还是分户单干使农民失去了自我发展能力呢?

  作者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恰恰是我国集体经济时期,农民的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最强的时候,没有之一。试想,夫妇两个供养三、四、五个孩子,在集体时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一家变成二、三家、三、四家,这说明集体经济形成了适宜农民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这是农业劳动者自身扩大再生产最显著的标志。在我国历史上,像人民公社时期农民这种自我发展能力是绝无仅有的存在。

  反过来,在进行了分户种植之后,进行个体生产的农民是自由了,是不是像作者设想的那样形成了或增强了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呢?

  事实却是与作者的愿望相违背。

  现实的情况是,随着市场化体制的形成,客观上要求每个经济主体都具有经营管理能力,而承包户的农民本来只是一个生产者,难以顺利转变为适合市场特点的经营者,个体模式的农民面对市场缺乏经营能力的短板非常突出,因而难以参与市场竞争。在种田成本不断上升,而局限于个体经营的劳动生产力难以大幅提高的条件下,承包户如果继续守在农村,连自己都养不活,更别说还要养老抚小了。于是,自由的农民只得背井离乡,“自由地”选择农民工这个身份,为资本打工。于是,“三农”问题出现了,空心村出现了,耕地抛荒的现象出现了。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的粮食消费,一方面依赖大量进口,另一方面却出现耕地抛荒的矛盾现象出现了。

  与这种单干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家庄、南街村等那些一直保持了集体经济或先分户单干后重走集体化道路的地方,却是农、副、工全面发展,并没有出现农业劳动力流失的情况,更没有什么“三农”问题,这些集体经济的单位大多实现了共同富裕,在住房、医疗、教育、婚娶等村民生活大项开支项目实现了乡村集体公共配给。周家庄,这个保持了毛时代人民公社解散时的状态即记工分,分口粮,集中耕作,统一分配收入,还有自留地,自己养牲畜等经济形式并没有变动的集体经济,“如今家家住上了别墅,开上了豪车。凡是拥有周家庄户口的人,米、面、油、瓜果、蔬菜等日常生活用品全都免费供应。教育和医疗费用公社全包,个人一分钱都不用掏。更诱人的是,这里的别墅都是公社统一分配的,拎包就能入住。60岁以上的老人,公社还给发退休养老金,令人老有所养,无后顾之忧”。这个乡10个生产队一共有13012人,并没有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青年人离开学校后,乡里都统一组织封闭培训,合格后再由乡里统一调配到各企业或农业社上班。

  为什么集体经济比个体生产更有竞争力,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更强?

  首先是因为在资源利用上具有明显优势。“周家庄全乡两万亩土地统一交给十个生产队管理,形成了大型农业生产基地。因为规模大,平均成本降低了三成,遇到自然灾害时,抵抗风险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其次,企业化经营的集体经济对市场的变化反映迅速、适应能力强。“早在2000年,当周家庄乡第九生产队就建成了华北地区首个农业观光采摘园,每年吸引游客超过一百万人次。 他们将传统梨园改造为‘梨花节’旅游景区,并发展果品深加工产业,仅旅游一项每年就能带来四千万元收入。在工业方面,周家庄乡也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只有只有一万四千人的周家庄这个小乡镇,却用占晋州市百分之一的土地,生产出全市百分之十的农产品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作用非常突出。农业生产力提高了,农民收入自然也会大幅提高,然后才谈得上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离开了农业的兴衰来谈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是非常荒谬的。

  大包干制度的先驱之一的严俊昌,曾经对分户单干的承包制进行过反思:“原来分那一亩三分地,现在只能管温饱,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家里的地留下的老弱病残也照料不好,不是荒废着,就是廉价卖给了那些私人老板。村民想干什么也干不成,被自己那一亩二分地束缚住了腿脚,迈不开步子啊!”,他还向媒体表示过,现在的小岗村,穷的穷,富的富,“要早知这个情况,就是砍我的脑袋,也不搞‘承包’啊!”(《党的生活》2009年第6期)。事实上,之后的小岗村村民也在沈浩书记的艰苦努力下,重新又走上了合作化经营的道路,在实践的基础上调整了自己的生活思路和生产方式。

  到底是集体经济能够形成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还是单干能够形成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实践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正确的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