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旅新趋势 消费新活力丨商都漫步 超有“艺”思
□本报记者 祁道鹏
参与考古发掘、感受文博露营、体验文物“乘风计划”、聆听古乐器音乐会……5月1日至4日,由郑州市文物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起的“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活动在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巩义双槐树遗址和荥阳青台遗址同步举办,前来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考古遗址现场上演“探方上的艺术节”。
5月4日,赶在“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的最后一天,来自北京的游客刘鹏特意带家人“打卡”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遗址。
坐落于郑州商都内城东南,书院街墓地展现了早商时期高等级贵族丧葬礼制的规范,是中央王朝都城内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具有兆域(墓地四周的疆界)性质的高等级贵族墓地,在此发掘的金覆面、白陶鼎、玉杖首等反映了早商文明多元文化的融合,也填补了郑州商都聚落考古的空间布局空白。
穿越书院街墓地3600年的时光长廊,在东壁大剖面旁,近距离观看近现代、明清、唐宋、商代文化土层层层相摞;来到编号M2的墓葬坑,通过青铜器、玉器、金器、绿松石器等一系列出土器物,进一步了解郑州商代的青铜文化、黄金文化……
“身临考古工地,去看、去听、去感受,真是太奇妙了。”刘鹏感叹,透过不同颜色的土层、一件件珍贵的器物,能够真切感受到郑州厚重的历史、跃动的文脉以及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考古现场、草坪之上,互动活动也进一步提升文化体验感。当天,和众多游客一道,刘鹏与家人手持金属探测器“寻宝”,在集合缶、古琴、编钟的古乐器音乐会中“声溯千年”,再到文物修复体验盲盒区上手体验文物修复的精细过程。
在郑州触摸历史厚度,感知华夏文明,是一场双向奔赴:一方面,游客走进考古工地;另一方面,文物化身“小可爱”,进一步走向公众。
连日来,在郑州二七万象城、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创意园、绿地天空之城等地举办的“MiNi移动博物馆”Citywalk活动持续在郑州市民朋友圈“发酵”……活动中,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青台遗址出土的彩陶壶、小双桥遗址出土的兽面纹青铜构件等,化身萌趣艺术装置亮相绿城,以定制巡游串联起郑州古老历史与现代文化,让厚重商都与青春郑州在“五一”假期撞个满怀,为城市文旅注入全新的活力IP。
与此同时,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在“五一”假期推出的商文明互动剧《商王的盛宴》也“出圈”了——游客化身“商人”,赴“商王”之约,品古法美食、看沉浸式演艺、开启奇妙夜游,在一场可听、可看、可品的宫廷盛宴上,一览商都的繁华盛景。
如意龙湖,“船”说郑州。郑州如意·龙湖城市水上夜游也在这个“五一”焕新出彩,通过“船、水、光、影”的协同叙事,将商都遗址、少林禅武、《诗经·郑风》等转化为可感知的沉浸式场景。武则天封禅的场景在扇形水幕上奔腾,二十四节气化作星宿图谱点亮夜空……通过“嵩阳书声”“少林禅宗”“华夏之源”等12幕大型演出形成连贯的华夏文明体验长廊,以光影的艺术语言生动诠释“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假日期间,我们着力创新文化表达形式,让更多人近距离领略文旅与艺术的奇妙融合,沉浸式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郑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与历史轻松对话,在青春化表达中读懂一座城的“前世今生”。这个“五一”假期,漫步商都郑州,来感受一场又潮又文艺的奇妙之旅吧。
责任编辑: 小云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