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董小姐已离开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这是意料之中的,出了这么大的事,中日友好医院她肯定是待不下去了,关键在于她是主动离开还是被动离开,是暂避风头还是被扫地出门的。
据说董小姐的工作连夜转到廊坊了。不得不说,董小姐背后的人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个时候动手脚,这是怕别人找不到线索查下去吗?
很多人之所以对董小姐的“开挂人生”义愤填膺在于董小姐的吃相太难看了。仗着家庭背景,踩着医学牛马的“血汗”上位,就连残疾人的研究成果都要巧取豪夺,这样的人要是成了手拿手术刀的“医生”,那是要出大事的。
关键是,与董小姐一样“开挂”的还不是一个两个。据报道,一起录取协和“4 4”的共11人,但知网能检索到博士毕业论文的只有3人,其余8人的知网论文则神秘消失了,是知网从未收录,还是知网在压力之下删除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的论文都没有信心,别人凭什么对他们的医术有信心?
这次的焦点在协和的“4 4”上。不是说不能“创新”,关键在于你“创新”的目的是什么。按照王辰院士的说法,“4 4”医学教育体系的“创新”是为了选拔“素质最优秀的、品德最高尚的、最有助人之心的、最有悲悯心的、最愿意学医的、才能最好的”,敢问王辰院士,这“六个最”哪个能和董小姐沾边?
如果一个都不能沾边,纯粹是王院士的“主观判断”,那王院士能不能告诉我们,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以董小姐为例,一个把麻醉了的病人晾在一边的“医生”,连起码的做人的底线都没了,还谈什么素质、品德、悲悯心和才能?
大家或许注意到了,王院士列举的“六个最”无一例外都是主观的。既然是主观的,那就是王院士说了算的,在董小姐和“六个最”完全不沾边的前提下,我们能不能怀疑董小姐的录取有猫腻?如果董小姐的录取存在猫腻,我们能不能怀疑其他人的录取同样有猫腻?王院士别激动,我们只是怀疑,怀疑不犯法吧。
在“六个最”中,唯一勉强可以量化的就是“才能最好”。我建议卫健委调查组把协和“4 4”录取的和淘汰的组织起来PK一下,笔试也好,现场答辩也好,这是还王院士“清白”最好的方式,如果董小姐们的成绩明显胜出一筹,那我们承认王院士出于“公心”,我们欠王院士一个道歉,反之,如果董小姐们的成绩明显差了一筹,那恐怕王院士就要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了。
我们要的是公平。公平不是绝对的,例如给烈士子女加分,加多少分,我们都服气,但变着花样给“董小姐们”加分,哪怕加一分,我们都不服气,更不要说,这是在董小姐们高考“三四百分”的基础上变相加数百分了。
有人担心董小姐的事会不了了之,我把话撂这,绝无可能。这事要是不了了之,那以后谁还敢上手术台把命交给医生啊,我怎么知道我把命交出去的医生是不是“4 4”出来的?卫健委之所以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就是为了还我们对医疗体系信心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什么董小姐的家庭关系,什么院士泰斗,统统不够看的。
或许有人会说,你凭什么这么自信?答案五个字:这里是中国!这种事要是在“民主”“自由”的美国,压根就不叫事,但在中国,就是天大的事。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