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经济学基础(二)

发布时间:2025-05-04 21:16:10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在明确了矛盾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发展原理,认识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发展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哲学角度看,正是在这两种矛盾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当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生产力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特点和发展要求时,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体现劳动所有权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有其哲学基础,还有其经济学基础。而要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经济学基础,除了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区别于资产阶级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的本质特点之外,我们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基础的理论——劳动价值论,我们要学会运用劳动价值论来探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和运动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事实上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是商品生产经济学部分,主要内容是劳动价值理论;第二是资本主义生产经济学,主要内容是剩余价值理论;第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生产经济学,主要理论是消费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三个组成部分的逻辑关系是:商品生产经济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般原理;资本主义生产经济学是商品经济学理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存在形式;社会主义生产经济学是商品经济学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存在形式。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劳动价值论是基础性的一般原理,剩余价值理论只是劳动价值论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的具体存在方式;消费价值理论只是劳动价值论在生产资料公有化条件下的具体存在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价值是最核心的经济学范畴,它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以货币形式存在;它在劳动力商品化的条件下,则以资本运动的方式存在,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条件下,则以工本运动的方式存在。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就是由价值为主导的货币、资本和工本,分别是对应于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的基本范畴。

  二,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商品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马克思的经济学正是从认识商品的基本性质出发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商品二重性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商品价值量理论、价值规律理论、商品拜物教和生产价格理论等内容。

  商品是具有二重性的,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物的有用性使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一个产品能够成为商品的基础是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同时由于任何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因而都具有价值,因而可以与其它商品进行交换。商品就是用来进行交换的产品,因此,商品的价值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成为商品,反过来,即使一个物品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通过交换,自然也不成其为商品。

  商品所以具有二重性,就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同一种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的价值。

  认识商品的二重性,并进而认识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我们就不难知道,生产商品的生产过程也是具有二重性的:作为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其特点表现为劳动过程的特点;而作为商品价值的生产过程,其特点表现为商品价值形成的特点。同一种生产过程,从使用价值的形成过程看,它是特定的劳动过程,因为行业、产品、工艺、技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差别而有所不同,作为某种价值的形成过程,其生产过程由生产主体的性质、利益要求的特点决定其价值形成过程的特点。这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关键所在。对于什么是资本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一直纠缠不清,其原因就在于没有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没有从商品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出发来看问题。当我们的认识从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深入到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时,只要搞清了社会生产主体的区别,搞清了体现这种主体的利益要求的区别,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了价值运动的性质区别,也就知道了社会性质的区别。

  马克思在谈到《资本论》时说过:“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其中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我已经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为什么对商品的分析较难理解呢?马克思给出的原因是,商品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相对于已经发育的身体而言,对细胞的研究自然要更艰难一些,而且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而必须依靠抽象力。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掌握,首先是要入商品经济学这个门。而要进入商品经济学的大门,则首先是要弄清商品二重性,弄清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概念,并进而认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对于劳动价值论,许多人都有个大概的印象,但在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等问题的认识上却又常常会站到了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立场上去。这是因为在理解和认识劳动价值论首先涉及一个人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你在阅读《资本论》时,不能与马克思站在同一立场,那你就理解不了商品经济学理论。而马克思的基本立场,又是劳动者的基本立场,而我们的许多人却是习惯于站在资产者的立场上来看问题的。这是难点之一。

  三,剩余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理论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具体应用

  简单的商品生产,商品所有者的的生产目的是通过自己产品的卖出换取货币,然后再买回自己需要的商品,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货币,价值范畴通过货币来体现自己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力商品化,从而使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成为了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这时的价值通过资本这个基本范畴,主导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

  剩余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的具体应用。在这一过程中,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所有者转变为资本所有者,而商品的价值生产过程也转化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是商品生产过程,它和一般的商品生产过程的区别在于劳动力商品化了。而劳动力商品化客观上使生产资料所有者转变为资本所有者,客观上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从一般的商品经济学到资本主义经济学,其逻辑起点也由商品转变为资本。

  马克思是怎样运用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来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特点和运动规律的呢?

  1,资本主义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归非劳动者所有,劳动者只拥有自己的生产力的所有制基本特点,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历史前提。

  2,在资本主义所有制条件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通过劳动力的商品化来实现的。当劳动者进入生产过程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权已经属于劳动力商品所有者——资本家或股东。因此,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作为资本生产的方式完成的。

  3,当劳动者在市场上以合适的价格把劳动力出卖给资产者——资方或企业后进入生产过程时,劳动者成为了雇佣劳动者,它和其它生产资料一样被资方或企业拼入生产过程。由于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源泉的特点,劳动力的使用所形成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购买价值,于是,资方或企业即通过生产过程形成了一个剩余价值。这一过程,也就是资产所有者转变为资本所有者的过程,也就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也就是商品价值转化为剩余价值的过程。

  4,劳动力商品化客观上消去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作为生产主体的可能性,从而使资产者成为生产方式的唯一主体。而资产者的利益要求表现资产所有权的要求,表现为产权的过程。

  5,作为资产者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表现为体现资产所有权的生产过程,表现为满足资产者资产增殖的生产过程,也就是资产所有者不断地利用占有的资产获取剩余价值的过程。

  就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言,其逻辑起点是商品,这是因为劳动价值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当把劳动价值论这个基础理论运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时,我们看到其特殊表现在劳动力的商品。而由于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使资产所有者的资产成为吸收剩余劳动的运动体,由此,使货币转化为资本,使货币所有者转变为资本家(股东)。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就是体现了资本主义条件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特点的资本。

  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第一篇主要内容既是商品经济学,探讨的是劳动价值论;第二篇则是探讨货币向资本的转变,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资本的秘密。而从第三篇开始即研究资本运动形式和规律。

  四,形成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逻辑思路与求同思维的荒唐性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著作。它提出了最一般的劳动价值论原理,然后马克思又运用这一一般性的理论原理,进一步认识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价值论的具体实现形式,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理论。因此,我们学习《资本论》,关键有两点:一是要熟悉和掌握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二是要了解和学习马克思如何运用劳动价值论的一般原理,来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价值论的具体体现的特点,从而掌握运用劳动价值论的具体做法。这才是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做法。

  我国现在需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应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以公有制与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两个主体。社会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引起了社会生产主体、利益要求及生产过程的性质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从价值运动的性质与特征上体现出来。因此,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如何发展剩余价值理论,而是要研究在生产资料公有化条件下劳动价值论的具体存在方式,即在生产资料公有化条件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运动的性质和特征的具体体现。

  简单的商品生产,商品所有者的的生产目的是通过自己产品的卖出换取货币,然后再买回自己需要的商品,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货币,价值范畴通过货币来体现自己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力商品化,从而使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成为了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这时的价值通过资本这个基本范畴,主导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

  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化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因此,劳动者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体,社会生产过程也成为体现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实现过程。这时的商品形成过程客观上转变为满足劳动者消费需要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本质上是消费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时的价值通过工本这个基本范畴来主导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

  由此可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的关键不是如何发展剩余价值理论问题,而是如何运用劳动价值理论的问题。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资本和剩余价值规律上面,这是犯了一个方向性的错误。

  毛泽东在《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09-310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中早就指出:

  “人们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然人们已经认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至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毛泽东在这里向我们讲明了如何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讲明了如何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毛泽东批判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09-310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我们的教条主义才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各别事物特殊的本质,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另一方面,不懂得在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本质以后,还必须继续研究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过后或者新冒出来的具体的事物。我们的教条主义是懒汉,他们拒绝对于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他们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东西,把它变成人们所不能够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式,完全否认了并且颠倒了这个人类认识真正的正常秩序。”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中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之后,那些靠马克思主义本本吃饭的专家、学者,一大批人是完全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变成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狂热吹捧者,完全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才是真正的、而且是全面的市场经济理论;而另一批人则是直接进行了抄作业,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学的范畴,即以资本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学范畴体系直接套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形成了类似“社会主义资本”、“社会主义股份制”之类的、一看词面就是互相矛盾的所谓“发现”,甚至某些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现代政治经济学”的书本中,社会主义几乎都消失了。

  五,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与基本范畴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商品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必然也还存在着一定时期的商品生产,因而社会主义生产也受着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劳动价值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商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从商品两重性的分析开始,形成劳动价值理论,从而为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因此,《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就是商品。这也是奠定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那么,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学(或者说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又是什么呢?

  就是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进来”。如果抽取了各种社会生产的特殊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法就只是自然的、技术的结合方式,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但是,“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由于社会性质而造成的特殊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特殊的结合方式,就把社会生产方式区分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接着,马克思又进一步具体地说:“在当前考察的场合,自由工人和他的生产资料的分离,是既定的出发点,并且我们已经看到,二者在资本家手中是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结合起来的一一就是作为他的资本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的”(《马恩全集》第24卷第44页)。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结合方式,因此“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它必须成为起点又成为终点”(《马恩选集》第2卷第110页)。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把自己的主要著作命名为《资本论》。

  正因为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因而《资本论》在对商品和货币进行进行讨论之后,专门在第二篇讨论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问题,讨论了资本的运动与商品流通过程的性质区别,探讨了资本运动的特征,探讨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然后才在这个基础上讨论了资本的生产过程与积累过程,讨论了流通过程,然后在分别考察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基础上对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进行了考察。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我们不难了解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社会主义所有制与资本主义所有制不同的是生产资料实现了公有制,相同的是保留了劳动者生活消费的个体性。

  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劳动者同时具有了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一一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作为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他可以和其它劳动者一起,在不损害公有资产的前提下(或在公有资产保值的前提下),利用公有资产,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公共需要;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劳动者在资产所有方面是没有差别的;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为劳动者直接利用生产资料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创造了条件,但是,同时又因为生产资料公共所有的整体性,决定了劳动者只能在不损害公有资产的前提下利用公有资产。

  而作为劳动者,以生活个体性为基础的劳动者,他们在消费需要和劳动投入能力方面是存在着差别的。这种差别决定了生产劳动投入的个体性质。因此,当劳动者联合起来,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通过自己的劳动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时,客观上要求体现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劳动量的差别,并在分配上和管理上体现出来。因此,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必须全面地体现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

  一方面,劳动者必须在不损害公有资产的前提下利用公有资产,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依据劳动者投入劳动量的差别来体现劳动者在分配上和管理上的要求。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的适合生产和管理需要的工作能力一一工本,在生产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与资本主义生产相区别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作为劳动者的工本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的。

  工本,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工作的本领。你要投资,你就要有投资的资格;你要做制造业,你就必须有从事制造业的所需要知识、技能、经验及形成价值创造的本事。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工本的定义是:劳动价值化的能力,它是与资本相对应的一个基本范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公共的生产资料与报酬劳动相结合,而能够体现这种关系的基本范畴,只能是工本。在一个利用公共生产资料满足消费需要的劳动结合体中,劳动者能够管理企业和参与分配的只能是他投入劳动集体的劳动量。假如这个劳动集体采用工分制对劳动投入量进行计工,那么,把这个劳动者在一定时期的工分累计量除以同期劳动集体的工分总量,就得到这个劳动者的工分比。这个工分比就是他参与企业管理和生产成果分配的凭借,这可以看作是量化的工本。

  既然工本是与资本相对应的范畴,那也应该在运动过程中来理解它。那就是投入流通过程中的活劳动不断形成价值的过程:它表现为劳动投入一一形成商品或服务一一形成消费价值量并回馈劳动者;然后再进行劳动投入,再进行商品或服务的形成过程,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工本的运动与资本的运动相比较,特点是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主导生产过程的进行和扩大;而资本的运动是生产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主导生产过程的进行和扩大。

  如果说资本是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的话,那么工本,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