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哲学批判】欧洲中世纪哲学(上)

发布时间:2025-05-03 19:17:28

  编者按: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各国先后进入封建社会,直到公元十四、十五世纪封建社会瓦解。这段近一千年的历史被称为“中世纪”。欧洲封建时期经济的发展是较为缓慢的,特别是初期,由于日耳曼部族入侵,原来奴隶制时期建立起来的希腊、罗马城市遭到破坏,工商业和科学文化也被破坏了,生活的中心转向了农村。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就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限制了人们的视野。反映在思想上,宗教、唯心主义往往居于统治地位。欧洲的封建时期,农民在封建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下,在教会的专横统治下,过着贫穷困苦的昏暗生活。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没有任何生活保障。这样,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封建地主和教会的专横统治。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是欧洲封建时期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不过,农民反抗地主的阶级斗争,也都是在宗教的旗帜下进行的,反映农民反抗斗争的思想,也总是披着一件宗教的外罩。恩格斯指出:“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说来,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恩格斯说:欧洲“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因此,当时的哲学斗争也像当时的社会斗争和政治斗争一样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公开的唯物论是无法存在的,斗争只能在承认宗教神学的前提下隐蔽地展开。中世纪哲学上两条路线的斗争是特别曲折艰苦的,具有唯物论倾向和进步要求的思想家在罗马教会的独裁统治下经常遭到宗教裁判所、监狱和火刑场的残酷迫害。但是,各种“异端”思想,具有唯物论倾向的唯名论,以及自然科学思想,仍在向正统的神学教条战斗着。

  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随着罗马东部和西部之间经济、政治和文化差别的日益加深,基督教开始出现了东、西两个主要派别。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到了十一世纪,正式形成为两个独立的基督教派别。东方称为希腊正教,流行于俄国、东南欧、希腊、北非等地,西方称为罗马天主教,流行于欧洲大部分地区。它们都信仰基督教,但在教义和仪式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各有自己独立的组织--教会。在欧洲的封建时代,罗马天主教会不仅在精神上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它本身就是封建主,有三分之一的土地掌握在教会手中。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庞大的教会组织,直接控制着人们的政治、经济和精神生活。天主教会本身是按照封建等级制(教阶制)建立起来的,同时又为世俗的封建等级制度辩护。它与世俗的封建政权之间也有斗争,但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却是完全一致的。天主教会制订法律,设立法庭,并且掌握着欧洲的各级学校。一个人从生到死,几乎全由教会支配。恩格斯指出:“一切按照神学中通行的原则来处理。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神学在知识活动的整个领域中的这种无上权威,是教会在当封建制度里万流归宗的地位之必然结果。”当时,对现有秩序和教会统治稍有不满,就被斥为“异端”或“异教”,轻则开除教籍,重则判处死刑。经院哲学以理论形式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制造舆论,为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进行辩解。因此,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往往是以反经院哲学的“异端”和“异教”形式出现的。所谓异端和异教,是从正统的天主教和经院哲学看来,异于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它是在承认宗教的前提下,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的专横统治的。

  “经院”,原意是书院或学校。在欧洲中世纪是用以培养传教士和封建官员的,是由教会主办的。在经院内部研究和讲习的哲学,被称为经院哲学。经院哲学的特点是:既不研究自然界,也不研究社会问题,仅仅研究和讲习基督教的教义。它的目的不在于追求真理。因为在经院哲学家看来,真理在基督教的《圣经》中早已是现成的了,哲学只不过是证明《圣经》中的真理。经院哲学否认经验,排斥实践,从神学教条出发,玩弄形式主义的概念游戏,是彻头彻尾的唯心论的先验论。它的内容空洞抽象,语言烦琐枯燥,多是在一些极端荒谬无聊的问题上进行争论。例如:“亚当被上帝创造出来时究竟几岁?”“天使要不要睡觉?”“天堂里的玫瑰花有没有刺?”“圣母玛利亚生耶稣时是不是处女?”等等。他们长期争论“鼠有没有眼睛?”却不肯到田野里抓一只来亲自观察一下。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经院哲学”成为一个专门术语,凡是脱离实际生活,咬文嚼字、死啃书本,进行纯粹的概念推理和烦琐论证的哲学,人们都讽之为“经院哲学”或“经院习气”。

  欧洲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从公元五世纪到八世纪,社会生产力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与这一时期相适应的是所谓“教父哲学”。教父即“教会之父”,因为他们在建立教会、制订教义,以及为基督教的教义进行论证方面奠定了基础,所以被尊为教父。他们是当时欧洲社会中唯一有文化的阶层,以宣扬对宗教的盲目信仰为职能。例如,教父哲学的最早代表德尔图良(约生于公元150年)说过:“正因为它荒谬,所以我才相信”。又说:“神的儿子会死,这是完全可以相信的,因为这是荒谬的;被埋葬了的神的儿子复活了,这也是可信的,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一种最粗鄙、最野蛮的信仰主义。教父们就以宣传这种思想为能事。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奥略里·奥古斯丁(生于公元354年)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为神学服务,理性应在信仰之后。因为“不信仰就不能理解”。他曾断言:上帝不仅创造了世界,而且每时每刻还在统治着世界。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如果没有“天命”,就是一根头发也不可能从头上掉下来。既然上帝安排了一切,人就没有自由。奥古斯丁提出,真正有自由的是亚当,但是亚当利用自由犯了“原罪”,玷污了人类。人类应该向上帝赎罪、求救。办法是放弃一切尘世生活:饮食男女,均应抛弃;个人努力,全属无用。唯一应该做的是“爱上帝,卑视自己”,服从上帝在地上的代表-天主教会。显然,这是纯粹神秘主义的宿命论,目的是否定人们追求自身解放的斗争,是为天主教的独占统治服务的,是为封建特权阶级效劳的。

  公元八世纪,特别是十一、十二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封建剥削和压迫加强了。为了反抗封建统治和教会特权,农民和被压迫人民展开了广泛有力的起义。封建统治者在前一个时期利用纯粹的宗教信仰,即奥古斯丁之流的教父哲学,还可以愚弄人民,后来由于群众觉悟的提高,知识眼界的开阔,继续这样做已经不够了。适应这一需要,便产生了经院哲学。十三世纪是经院哲学大为盛兴的时期。教父哲学不要思想,只要信仰;不要论证,只要盲从。经院哲学还讲一点“道理”,做一点“论证”。但它的目的仍然是为宗教神学服务,哲学只不过是“神学的婢女”。例如,关于上帝存在,教父哲学认为是不需要证明的,而经院哲学则要作点“证明”。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是托马斯·阿奎那(生于公元1225年), 他仇视科学、仇视唯物主义、仇视社会进步。因此,被罗马天主教会尊为“圣徒”。所著《神学大全》,被列为教会的经典。

  十三世纪,托马斯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方法是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托马斯认为,一个东西必须有一个推动因(动力因),实现推动者的目的。如一只钟表,一定要有工匠制造,否则,既不能成套也不能活动。整个世界和它的运动都是合乎目的的,如太阳是为了给人以光和热,猫是为了吃老鼠,地震是为了给人以惩罚。说明事先一定有一个最初的动力(造物主),使物质运动起来,并使之合乎创造者的目的。这就证明,有一个全智、全能的上帝存在。否则,物质世界就不可能运动,更不会有合乎目的的运动。这就是说,托马斯要以物质世界以及运动和运动规律的存在,证明有一个有意识的、有感情的上帝存在。这是典型的烦琐哲学。第一,它假定物质自己不运动的;第二,它假定物质运动本身是没有规律的;第三,它把有机体(如人)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看作是自然界以外的力量给予的;第四,它否定了物质自己存在的可能,到物质以外寻找物质存在的根据(创造者)。

  在认识论上,托马斯利用亚里士多德关于潜能与现实的范畴论证唯心论的先验论。他认为认识就是由潜能转变为现实。人的认识是潜在的,对象只能给人以刺激,引起人的认识由潜在转变为现实。因此,认识为人的本身所固有,并不反映客观实在。托马斯还利用亚里士多德形式与质料的学说,把灵魂看作是形式,处于支配地位,是永恒的;身体是质料,处于被支配地位,是暂时的。他说,人生在世,是过路的旅客,“风中的烛光”,只不过是死后生活的准备。因此,人们应该忍受肉体的暂时痛苦,以求得灵魂的永恒幸福,以此消除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情绪。另外,上级是形式,下级是质料,因而社会不平等是自然秩序,以此来为封建的等级制辩护。

  “异端”和“异教”是指与天主教正统教义和经院哲学相异的各种思想和活动,是天主教会加给革命人民的罪名,是他们迫害革命力量的借口。恩格斯指出:“反封建的革命反对派活跃于整个中世纪。革命反对派随时代条件之不同,或者是以神秘主义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以公开的异教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出现。”“异端”和“异教” 思想,有的在上层知识分子中传播,有的则与下层人民群众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特别是农民的武装起义联系在一起。它并不从根本上反对宗教,也不是无神论。但是,在中世纪的欧洲却是进步的,有的是反映农民和被压迫城市平民的愿望的。因此,它遭到了托马斯·阿奎那之流的攻击,也遭到了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者的镇压。“异端”思想曾以各种形式出现,其中主要有“二重真理”和神秘主义。“二重真理”的思想主张宗教和哲学都是真理,理性(哲学)和信仰(宗教)可以并行不悖。显然,这是一种调和理性和信仰、科学和宗教的折衷说法,是根本错误的。但在宗教独占统治的欧洲,却为哲学和科学争取了地盘。在欧洲,传播和坚持“二重真理”的学者都遭到了封建统治者和正统经院哲学家如托马斯·阿奎那之流的攻击和迫害,说明“二重真理”在当时是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的。

  十二世纪以后,在欧洲各国陆续出现了许多属于“异端” 思想的神秘主义,并且以通俗形式在民间传播。神秘主义异端不满教会的专横统治、不满封建的等级制度,要求实行原始基督教的平等和恢复贫穷的使徒生活。有些神秘主义者还幻想“基督再临”,对罪恶的世界进行“末日审判”,实现“千年幸福”。他们痛恨封建的等级持权,提出:“当亚当耕田,夏娃织布的时候,贵族在哪里呢?” 有的神秘主义者主张,上帝是万物的本质,上帝即在万物之中,而万物皆有神性。因此,人人都是神圣的,“原罪”的说法是不真实的。同时,上帝内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因而一切外在的宗教仪式都是不必要的。有的主张上帝与万物具有共同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物质。物质既是物体的本原,也是灵魂的本原,物质(或上帝)是万物唯一的基础。万物在上帝之中,上帝也在万物之中,万物都充满了上帝,并复归于上帝。因此,人们通过内心的一种神秘的启示或灵感进入忘我的出神状态,就能认识上帝,与上帝交往。中世纪的神秘主义是具有反对正统信仰、反对教会独裁统治和烦琐的宗教仪式的意义的,对后来的宗教改革运动有过积极的影响。

  恩格斯指出:“说到神秘主义,那么大家知道,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和它就有多么密切的关系......。”但是,神秘主义反对用理性方法认识真理,这就否定了正常经验,否定了理性认识和逻辑思维,因而是根本错误的。只是在中世纪独特的条件下,它企图通过神奇妙秘的方法,摆脱强加于人的教会权威,摆脱现实的痛苦生活,才具有进步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