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14日)比特币价格又成了热门话题,突破12万美元的消息刷了屏,机构大佬们还在持续增持,市场热度看得人眼花缭乱。可就在这热闹劲儿里,总有人想起多年前诺贝尔奖得主Eugene Fama的预言,说它10年内会归零。一边是节节攀升的价格和机构入场的热情,一边是“归零”的担忧,比特币到底会不会走到那一步呢?
其实不光是Fama,这些年关于比特币“终会归零”的声音从没断过。有人觉得它不像传统货币那样能稳定当交换媒介,还有人说支撑它的区块链太费算力,长久不了。但看看现在的情况,比特币已经不是小圈子里的玩物了。
萨尔瓦多2021年就把它当成法定货币,不少地方能用它买东西;全球比特币网络上活跃的节点超过10万个,想彻底拆了这个网络,可比关个网站难多了。这些节点分布在世界各地,要让这么多节点同时失去信任,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再加上那些手里握着大量比特币的“巨鲸”们,他们要是不想让比特币跌到底,关键时刻是能出手稳住市场的。这么看,说它会归零,好像确实有点站不住脚。
7月14日,比特币价格首次突破12万美元大关。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背后,机构投资者的大规模入场扮演了关键角色。以贝莱德为代表的机构巨鲸每月以约4万枚比特币的速度增持,其持有量已超过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贝莱德的比特币ETF持仓已突破70万枚,价值超过840亿美元。
这种机构化趋势并非偶然。比特币ETF的爆发式增长为传统资金提供了合规入口。2025年迄今,比特币ETF已吸引135亿美元的净流入,接近黄金ETF的70%。贝莱德的iShares比特币信托(IBIT)仅用一年多时间就达到700亿美元管理规模,远超黄金ETF的增长速度。这种资金涌入不仅推高价格,更重塑了比特币的供需格局,超过8%的比特币总流通量已由政府和机构持有,形成长期持有者(HODL)的“压舱石”效应。
比特币的技术迭代同样不容忽视。2021年激活的Taproot升级引入Schnorr签名和MAST技术,提升了交易隐私和智能合约能力,为闪电网络等Layer2方案奠定基础。而2025年推出的Thunderbolt项目更进一步,通过软分叉实现1000-2000倍的性能提升,支持原生稳定币结算,仅上线一个月就处理超400万笔交易。这些升级不仅增强了实用性,更巩固了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底层架构。
这种“多空博弈”的剧烈波动,恰恰反映出市场对其价值的分歧与共识并存。正如加密顾问公司FRNT Financial的分析,比特币的“星象已经对齐”,地缘政治焦虑、法币贬值压力与技术革新形成共振,使其成为全球避险资产的新选项。
当然,咱们也可以假设一下,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比特币归零了,会发生什么呢?
首当其冲的肯定是手里有比特币的人。不管是普通投资者还是大机构,比如那些买了比特币的对冲基金、大学捐赠基金,手里的资产可能一下就没了,血本无归不是说着玩的。而比特币作为加密货币市场的“老大哥”,它一倒,其他加密货币估计也难逃一劫,大家可能会慌着抛售,整个市场说不定就乱套了。
再往大了说,金融市场也可能被波及。持有比特币相关产品的银行、交易所,比如Coinbase,可能会遇到资金周转问题,大家对这些机构的信心一没,金融市场的动荡可能就来了。还有那些靠挖比特币吃饭的矿工,电费、设备费都是成本,比特币不值钱了,他们的日子肯定难过,甚至可能影响到一些地区的电力需求。更别说那些基于比特币区块链做项目的公司,估计也得跟着遭殃。
虽然说了这么多“如果归零”的后果,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种可能性实在太低了。比特币的总量固定,稀缺性让它被不少人当成“数字黄金”;机构大佬们持续增持,传统金融和加密世界的融合越来越深;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创新价值,也让它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说到底,“比特币会不会归零”这个问题,更像是在提醒我们,任何投资都有风险。不管它现在多火,未来可能性多大,保持理性总是没错的。区块链世界还在发展,比特币的故事也还在继续,至于那个“归零”的问号,目前看来,更像是市场讨论中一个需要谨慎看待的假设,而非必然。而当我们看到贝莱德等机构每月增持4万枚比特币、Thunderbolt项目带来的技术飞跃,或许更该思考的是:在数字资产的新时代,如何理解这种去中心化信任机制的长期价值。
关键词标签:比特币会归零吗,比特币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