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内涵丰富,整体上涵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类,对应心、手、脸三层面:“心”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手”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制度、行为、管理,“脸”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环境形象、品牌。心、手、脸协同一体,能够在经济、文化、健康等层面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和核心内涵基本耦合。因此,中医药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融合大有可观,能够产生诸多效益。
1.拓宽乡村增收渠道,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文化本身不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但通过将文化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能够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依托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平台,将中医药文化基因根植于其他产业,打造“中医药文化+”发展模式,是中医药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例如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压力的增大,人们的健康和养生观念越来越强,在这种背景下,“中医药康养+旅游”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将中医药文化与旅游进行融合,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感受中医药文化带给他们的健康享受,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代人日益增长的健康旅游需求。
例如四川广安羊山湖村大力实施“中药材+康养+旅游”战略,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全力打造集中药材种植、中医药养生度假、中医药文化展示、药花观光游览、中医药健康体验等药、医、养、食、游于一体的美丽休闲乡村,从而为当地拓宽经济增收路,打通文旅致富路。除此之外,“中医药文化+医疗”“中医药文化+体育”“中医药文化+教育”等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拓展文化的纵度和深度,提高文化渗透率和产业多样化,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2.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乡村精神建设和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特质使其有条件成为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
(1)推动乡村思想建设
精神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医药文化汇集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保护个体生命和族群健康发展的经验,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理念作为中医药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民族留给人类精神文明尤为珍贵的财富。中医药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流淌于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时间流中的,无论是“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尊重和珍视生命的“贵人”思想、“普同一等”的行医原则,还是重义轻利的道德观,至今仍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不仅是医者行医的标尺,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谋而合,是全社会共同追求的高尚品格。扩大中医药精神文化的影响力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乡村思想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为乡村振兴“铸魂”。
(2)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具有传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等特点,通过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形成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其他文化形态的系列活动,对于乡村文化体系建设大有裨益。例如乡村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充分利用自身中医药资源优势,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定期举办“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中医特色义诊”“百人太极拳展演”“药膳展”等丰富的文化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提升当地居民的中医药文化素养,增强群众文化自信,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或擦亮中医药文化“金字招牌”,优化乡村文化资源配置,打造文化惠民工程,如岐黄书屋、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中草药养生茶馆、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等,在“塑形”中推动文化氛围的营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3.指导农民防病治病,养生保健
中医药适宜技术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凭借 “廉、简、效、验”的特点和优势,对农村常见病的防治和农民健康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除了疾病的治疗,养生和治未病也是中医药文化的思想精华所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自然、天人合一,阴平阳秘等养生观念以及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功法,对于提升乡村地区人民的身体素质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概而言之,乡村中医药文化与农村、农民、农业根脉相连,其内涵丰富,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乡村振兴充分赋能,传播意义重大。(安徽中医药大学 杨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