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身边的榜样】潘贞文:澜沧江上的“雷锋渡”
在勐腊县的关累港
澜沧江在此处成为中缅两国的界河
江面上来往的船只中
一艘普通的渡船格外引人注目
船老大潘贞文正熟练地操控着船只
接送着中缅两国的边民
他在这里摆渡了30多年
用自己的善良、诚信和担当
成为了大家心中的“关累摆渡人”
潘贞文老家在景东彝族自治县安定镇,1982年他出来当兵,分别在勐腊县、景洪市服役了4年。部队的生活培养了他坚韧的品格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退役后,他在公司工作了七年,1993年,潘贞文来到这里,一篙一船,在奔腾的江水上划出了一条跨越国界的温情纽带,更划出了一名基层党员的初心航程。这一划,就是整整30多个春秋。
界河上的特殊船费
潘贞文的渡口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来回只收一次钱——行人5块,摩托车10块。更特别的是,学生和老人乘船,分文不取。
“缅甸那边经济条件比较困难。那边的老百姓过江来只是为了求学、求医、讨生活。”潘贞文操着浓重的云南口音解释。朴实话语背后,是他每年自愿少收五六万元渡船费的坚持。
中缅边民的生活因这条渡船悄然改变。缅甸孩子能跨境到国门小学读书,老人能到关累就医采购。渡船发动机的突突声,成了两岸百姓心中最安心的生活节拍,也成了潘贞文履行党员义务、密切联系群众的最生动注脚。
三十余载零事故的奇迹
湍急的澜沧江暗藏凶险,但潘贞文掌舵30年来,他的渡船创造了“零事故、零争吵”的纪录。每次开船前,他都要仔细清点人数——最多载客二十五人,哪怕只有两三位乘客,他也坚持往返。绝不因“不划算”而延误乡亲们的行程。
“等待乘客往往要花上将近半个小时,过江一趟才半个小时左右。”潘贞文笑道。如此“不划算”的营生,他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着,日均摆渡200人次。这份对安全的极致追求和对服务的执着坚守,正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担当的直接体现。
2005年他成立船舶公司后,被人打趣称“潘总”,但他依然日日守在渡口第一线。江水上涨时,他冒险救援被困小船;狂风暴雨中,他帮船客加固遮雨棚。部队里“学雷锋”的传统,被他原原本本带到了澜沧江上。他常说:“党员就是要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去。守着这渡口,守着大家的安全,就是我的阵地。”
江水滔滔,摆渡人的变与不变
随着边境贸易发展,关累港日益繁忙。潘贞文的小木船换成了机动渡船,后来又组建了船运公司。但对困难群体的免费渡运,30多年来从未改变。
“其他渡口是过来收一次钱,过去也要收一次。”常坐船的缅甸边民岩温说,“只有潘师傅的船,像亲戚一样待我们。”
夕阳下的澜沧江泛着碎金,潘贞文站在船头凝视江面。曾经年富力强的退伍兵、初到边疆的年轻党员,如今已鬓角染霜。岸上有人喊他“潘总”,孩子们却依旧亲热地叫着“潘伯伯”。他憨厚一笑,发动引擎,载着放学的缅甸孩童划开波浪——这艘“雷锋渡”的航迹,早已超越了地理的边界,成为中缅边境线上流淌的温情符号,更是一位共产党员践行初心使命、服务边疆人民的生动航标。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