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彭锡 通讯员 何姿霖)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根脉的守护与焕新至关重要。青年一代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中坚力量,正积极探索文化根脉的传承之路。近日,北京科技大学华韵铸鼎南滇丝语三下乡实践团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开展了为期15天的实践活动,以葫芦丝为纽带,聚焦非遗保护、文化创新与社会价值,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注入了青春活力。
实践团抵达梁河后,与团县委、县文旅局相关工作人员围绕葫芦丝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保护路径、地方支持政策及青年实践方向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
在研学工坊环节,实践团走进开宏葫芦丝艺术工作室,跟随孩子们练习葫芦丝指法,在与旋律的磨合中体会到技艺背后的执着。在丝源葫芦丝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详细讲解了葫芦丝的制作过程,从葫芦选材、竹管打磨到音孔校准,机器标准化生产与手工精修的结合,让实践团成员感受到每件葫芦丝既具精度又有温度。
实践团还探访了多位非遗传人,解码“非遗活态”的密码。在哏氏芦源工作室,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丝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哏从国演示了“一刀一刻定音准”的绝技。实践团成员亲手参与打磨、组装,感受指尖力度对音色的微妙影响,深刻理解了“传承人”所承载的文化守望意义。在南甸宣抚司署,与杜德光老师的交流让实践团视野大开,从校园课堂的普及教学到国际交流的名片效应,大家看到葫芦丝已成为连接民族与世界的纽带。
为了让“非遗之花”绽放在当下,实践团积极开展创新实践,精心设计葫芦丝非遗课程体系,联动北京科技大学其余实践团队,通过线上支教累计授课超500分钟,让葫芦丝乐声飘进更多校园。此外,实践团还提出三大创新计划:“参观-制作-学习”沉浸式跟拍体验,让游客成为文化参与者;“云上梁河”直播品牌,打通教学与文创销售链路;葫芦种植认养计划,将非遗传承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助力葫芦丝从“小众技艺”变为“大众共享”的文化资源。
据悉,15天的梁河之行,成为一堂浸润心灵的“文化传承课”。北科大学子以脚步追寻非遗根脉,用创新唤醒传统价值,让葫芦丝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彩。青年智慧与文化底蕴的碰撞,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地方发展注入活力,也为民族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搭建了桥梁,彰显了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的活力与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