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山深处,雾海如幔。两座橘红色铁塔破云而出,像两柄插入大地的火炬。标有“1号竖井主井”的铁塔不时将地底深处的碎石倾泻而出,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奏响着激昂的建设乐章。
“眼前这深达765米的1号竖井,是中国铁路建设的深度之最。从地面垂直降至井底,需历经约5分钟。”云桂铁路云南公司大瑞指挥部工程师柴瑞波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沙哑——这是常年在地下作业留下的印记。
沿井而下,光线倏然隐退,湿热与轰鸣交织成另一个世界。挖掘机昂首,铲车低吼,卡车列队,灯光在岩壁上划出流动的银河;通风管道嘶嘶作响,巨型空调全力运转,却仍难敌34℃的高热;爆破的回声沿着隧洞滚滚而来,像巨兽的心跳;排水沟里,温热的浊水没过脚踝,诉说着地下的水文之险。
作为我国首条穿越横断山脉的铁路隧道,高黎贡山隧道堪称“地质博物馆”——19条断裂带、18种岩性在此交汇,最大埋深达1155米,几乎囊括了隧道施工的所有恶劣地质条件与重大风险。施工人员戏言:“在这里,唯一不变的就是时刻变化的岩性。”
如今,高黎贡山隧道三大战役正酣:斜井工区在帮迈-邵家寨主-次断层加持带的富水软弱破碎地层中艰难掘进;2号竖井工区双向推进时,大里程与小里程方向分别遭遇勐冒断层和WTF-3断层的顽强阻击;出口工区则向第二段高压富水砂泥化蚀变带发起总攻。
“我们遭遇的,是高压富水破碎带、蚀变带、高地温、岩爆、软岩大变形等‘地狱级’难题,‘彩云1号’TBM更是经历了44次卡机的攻坚考验。”柴瑞波语气凝重而坚定。
为驯服这“地质迷宫”,建设者们祭出“贯通平导 1座斜井 2座竖井”的智慧方案,并辅以一系列创新举措加速工期。2024年10月5日,国内首座铁路隧道井下拌合站惊艳亮相,实现混凝土供应效率的飞跃,让井上井下同步浇筑成为可能。2025年3月18日,历经卡机2年零7个月的出口平导“彩云1号”TBM再度轰鸣,双线掘进重新起跑,建设步伐全面提速。
双侧迂回导坑泄水降压、纳米注浆、岩体冷冻、微爆破减振……每一道岩脉的褶皱里,都藏着一群人与地质较劲的故事。1600多名建设者在12个作业面昼夜轮替,像1600束倔强的光,一寸寸凿穿黑暗。目标只有一个:“力争‘十五五’内打通这只‘拦路虎’。”
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 “一带一路” 倡议的关键工程,大瑞铁路承载着太多期待:大理至保山段已在2022年通车,而保瑞段的贯通,将让云南省德宏州彻底告别“不通铁路”的历史。
截至2025年8月,好消息不断传来:除高黎贡山隧道外,保瑞段其余隧道已全部贯通;怒江四线特大桥如彩虹般横跨峡谷;德宏州境内 612孔T梁预制完成,瑞丽制梁场的架梁机正将最后一片梁稳稳落在桥墩上……
有人说,这是一群人与一座山的战争;而建设者更愿意相信,这是一场人与大地的和解。34.5公里,不只是铁轨的长度,更是信念的标尺;19条断裂带,不只是岩石的裂缝,更是时代在山河深处镌刻的年轮。
当列车呼啸而过,车窗外的云雾会记得:曾有一群人,用汗水、智慧与勇气,把横断山脉的心跳,调校成云南高质量发展的新节奏。
云南网记者 杨之辉 芒市融媒 石喃喃 曾麻干 杨波 储晨昕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