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做实“三笔账” 守好集体“家底”——青海积极构建农村“三资”监管体系

发布时间:2025-08-10 02:11:03

原标题:【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做实“三笔账” 守好集体“家底”——青海积极构建农村“三资”监管体系

池汉新区和物流园俯瞰图。何宗先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农村集体资金、资源、资产关乎农民切身利益,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推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基层监督治理的重点内容。截至2024年底,青海村集体经济年收益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891个,这体现出“三资”管理在提升村集体经营活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方面的重要性。

近年来,青海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建章立制、专项整治、智慧赋能、产业融合四维联动,创新打造覆盖全要素的农村“三资”监管体系,有效破解集体资产流失、管理粗放等难题,全面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水平,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稳定向好,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甘河村的民主监督日。陈伍邦 摄

筑牢根基,规范管理“数据账”

翻开西宁市湟中区甘河滩镇甘河村的“三资”台账,看似简单的四个文件盒里,大到资产、资金、资源档案的分类,小到环保设备、应急物资、办公用品等类别的划分,清楚的项目底数、规范的资金管理,能够看出这个村子发展的脉络。

“尊敬的各位父老乡亲大家好:今年村‘两委’在两个地方实施了公共基础建设,一是……二是……这两张表是村委会广场东西围墙、排水管网铺设、广场地坪硬化施工、旧办公室一楼地板砖铺设和防汛期间出工等费用明细……在此欢迎广大群众对村‘两委’工作进行监督,若发现贪腐现象,还可以通过‘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等渠道进行举报。”这是甘河村两个500人微信群中的一则公示信息,信息之后村党支部书记陈伍邦还将实施单位和小量工程的卖方商家、工人、经办人的联系方式和费用明细一起拍照发到微信群,对于甘河村的村民来说,这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村里所有的‘三资’变动都会让每一个人知悉。”陈伍邦告诉记者,“一切民主决策、‘三资’管理先在村委会广场公示栏小范围公示,再延伸到村级公众群公开,不管是会议决策、基础设施建设、‘三农’惠民补助,还是水电网资金使用,只要关系到‘三资’账目,全部在甘河村各大公众群里公开公示,让每一笔资金支出详细到实施方、经办人、购买方的姓名、联系方式,让存在质疑的群众直接打电话考证是否准确。”

农村集体“三资”底数不清是制约基层监督的一个堵点,摸清家底后,找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漏洞是制定治理对策的重要一环。“村民对我们的不信任是最大的短板。”对于陈伍邦来说,信任度低,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就很难开展,“建立信任的第一步就是做到‘事务公开化,财务透明化’。”

除了微信群的事无巨细,陈伍邦还带领着甘河村“两委”对实施的项目工程等大小事,以录制、编辑小视频的方式,让村民依据财务公示数据比对视频中实施的工程量,考量是否相符。同时坚持开展民主监督开放日活动,汇报近期工作开展情况、三务开支情况,让大家听取村干部汇报,翻阅财务档案资料,进行监督。

如今的甘河村,以“三资”整治监管为笔,村民对村“两委”建起了坚固的信任之墙,推动这里的乡村治理顺利进行,在乡村振兴画卷上书写着集体增收、群众受益的生动篇章。

近年来,甘河滩镇通过创新“理论 实操”培训模式、“制度 科技”双轮驱动的方式,大力提升基层“三资”监管能力,打造规范化监管新样板。该镇聚焦农村集体“三资”的精细化管理,扎实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治行动,在推行“线上 线下”双公开模式的基础上,镇纪委张贴监督举报公告,确保信息透明与公众参与,增强监督力度。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全面构建农村集体‘三资’全要素监管体系。”据省农业农村厅政策与改革处处长吴庆猛介绍,针对“三资”领域监管力量薄弱、政策执行偏差等问题,省级层面进一步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各市州配套制定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收益分配细则等文件,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项目招标等关键环节流程化、透明化,从源头防范“一言堂”“暗箱操作”等问题。搭建“三资”管理智能化平台,截至今年5月,动态监测显示全省4149个行政村的集体资产总额达334.3亿元,并实现资金流动、资产变动、合同履行等全流程数字化留痕,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筑牢制度“防火墙”。

事务公开。陈伍邦 摄

构建闭环,“触网”完善“制度账”

摸清农村集体“三资”底数后,如何管理好“三资”,决定了能不能用好“三资”。

不久前,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青石嘴镇石头沟村的会计通过青海省“三资”管理数字平台的银农直连资金支付审批系统提交了一笔村集体资金支付申请,系统内,村级申请、乡镇审批、线上支付的流程环环相扣,资金流向全程留痕,不到两天就完成了这笔支付。

“过去村干部拿着存折、公章、资料跑银行,现在用鼠标或者手机点几下就能完成支付。资金使用程序更便捷,但资金监管更严格了。”青海门源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三资”中心会计曹文杰说。

让数字化监管成为集体资金的“安全阀”,“银农直联”只是数字化赋能管理的一部分。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和青海省农信联社合作建设的青海省“三资”管理数字平台包含了“三资”记账、银农直连资金支付审批、产权改革、阳光村务等四套系统,从对资金、资产和资源进行日常管理和核算,到对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进度、完成质量的监督管理和在线审计,再到为村民提供政策法规、办事流程、村务信息的查询服务,平台的运用实现了农村集体“三资”账目清、产权明、管理严、监督实,不仅保障了集体资金安全,还能让村民参与监督,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一股股“廉动能”。

管理方式创新带来的直接变化是实现了农村财务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管转变。

“我们整合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数据,完成96%行政村的政经分离改革,70%行政村引入第三方专业记账服务,实现村级财务透明化。充分运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系统,进一步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信息化水平。”据省农业农村厅政策与改革处工作人员黎增存介绍,目前,通过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开展精准化资产管理,实现了全省行政村全覆盖,2904个行政村由农商银行委托第三方免费代理记账,数字化监管屏障全面筑牢。

全数据无缝共享、全资金在线监控、全流程电子监察、全方位廉政监督、全过程阳光公开,我省创新搭建的“五全智慧监管”平台,实现资金流、业务流、数据流“三流合一”,实时监测各村的资产动态、合同履行等12项核心指标。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构建了智慧监管的闭环。

池汉村服务中心。何宗先 摄

持续深化,办好盘活“实事账”

“从2018年的41.5万元到2024年的185万元,我们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长足的增长。”近日,谈起村里的变化,西宁市湟源县大华镇池汉村党总支书记何宗先满怀欣喜。

曾经的池汉村,因铁路、公路建设导致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1亩≈0.06公顷),人地矛盾突出,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村子的发展,同时村里很多农房低矮破旧,村庄内脏、乱、差的现象普遍存在,群众收入低,村集体经济为零。

如何管好用活农村集体“三资”,让阳光交易释放资源产能、让规范管理激发资产活力、让共创共享发挥资金效益,池汉村“两委”探索着适合本村的改革路。

从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向村民晒出“明白账”,到建新村、建小区、改善居住条件,池汉村的这场改革不仅托稳了本村的发展,也带动了周围村子的乡村振兴步伐。

2018年,池汉村利用新村建设、交通便利等优势条件,盘活现有存量土地,以地生财、筑巢引凤,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建成商贸物流园和家具建材市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就是赶上了村里发展的好时候,我们一家人不光住得好,收入来源也很稳定,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池汉村村民何玉斌、何玉麟两兄弟在村里建设的物流园扶贫车间里做起了加工钢结构、网围栏的生意,不仅自家年收入近百万元,还带动村里30人就近就业。

“我们物流园的商铺基本全部出租,有了集体经济,村里的基础设施改善、新入学大学生奖助学金、职业技能培训等民生工程才有了不断完善的可能。”何宗先介绍,在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辐射带动周边大华村、何家庄村发展产业,增加农户务工就业渠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农村“沉睡”的资源资产被盘活,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助推当地农业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在青海,池汉村已不是个例:西宁市湟源县东峡乡新民村,运用“政府主导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 社会资本参股经营”的发展模式,盘活23亩撂荒水塘,打造“渔家乐”主题户外露营地,切实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造血”功能;西宁市城东区林家崖街道办事处路家庄成功盘活闲置资产,截至今年年初,增加收入49.5万元,推动村集体从“单一增收”向“多元致富”转变;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以“保底 分红”等模式统一托管经营青稞、小麦等种植,既稳定了农业生产,又增加了农村居民外出务工收入……

“家底”盘活,“家业”做大,以盘活农村“三资”为核心,截至目前,全省已培育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4177家,村集体年收入突破20万元的村占比超57%,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37.7%。同时,创新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策”产业策略,建立村级经济项目库,并通过土地流转、闲置宅基地盘活、资产资源整合等多种途径,显著提高闲置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增强村级资产整体效益,全省实现收益分红的村庄覆盖率达70%以上,集体经济薄弱村比例降至3%以下,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能,有效破解村集体底子薄、基础弱、资源有限的发展难题。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关键支点。以专项整治为突破口,从摸清家底到规范管理,从破解难题到激活效能,青海正以“三资”整治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集体增收、群众受益的生动篇章。

手记:让“三资”监管更密更实

农村集体“三资”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关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关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在此次有关青海农村“三资”监管的深入采访中,无论是家底摸清后,通过规范管理破解基层治理的短板,还是资产管理“透明化”带来的村民信任度提升,抑或是被“盘活”的闲置产业不断激活新动能,不难发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关键支点。

“没有公信力,就得不到群众支持;没有支持配合,基层组织就谈不上乡村治理。”西宁市湟中区甘河滩镇甘河村党支部书记陈伍邦说,为了重新建立起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信任,在摸家底、建台账、明管理后,他们把群众关注的三务公开落到实处、落到每个村民心里,摸索出了适合本村“三资”监督管理的模式。

直面问题,陈伍邦把重新建立与村民间的信任作为目标,以“三资”严密监管为手段,让村子的乡村振兴路越走越顺畅。

从微信群里事无巨细的三务公开,到通过短视频记录乡村项目的全过程,再到民主监督开放日活动的日常化,作为农村“三资”监督体系建立的中坚力量,基层干部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基层监管的同时,乡村干部主观能动性的创新也不断推动着乡村治理的发展。

在持续推进村财乡管的过程中,我省重点从队伍建设、银行账户管理、报账审批制度、财务公开程序、合同管理、监管平台运行等方面,通过界定范围、规范流程、强化制约,逐步实现“村财乡管不越权,村民自治不失序”。

晒清明白账,民心更敞亮。村集体经济能否发展好,找准路子是前提,开对方子是关键。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闲置资源不断增多。空闲的老屋、撂荒的田地,是一笔沉睡的巨大“宝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青海各地乡村从盘活“三资”入手,因村施策培强集体经济,采取出租、改造和引进社会资本等方式,多元转化盘活闲置资产,发挥存量资源最大效益,把村里的“包袱”变成财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青海日报)

(王臻)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