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从“晾晒难”到“烘干易”

发布时间:2025-08-10 01:11:04

原标题:从“晾晒难”到“烘干易”

早稻收割时节,记者走进会昌县小密硒谷烘干中心,4台烘干机正轰隆运转,金黄的稻谷通过传送带源源不断涌入设备。操作台前,工人凌家华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温度和湿度数据,不时调整参数。厂房外,满载新收稻谷的货车排起长队,村民和工人合力卸粮,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以前收稻子就怕碰着连阴雨,200多亩田的谷子堆在屋里,夜里都睡不安稳。”小密乡莲塘村村民王红英说起过去的“心病”,仍有些感慨。那时场地小、人手少,遇上坏天气,谷子发霉长芽是常事,一年的辛劳往往会打折扣。

如今,这样的担忧已成历史。小密硒谷烘干中心里,3个湿谷仓可暂存刚收割的湿谷,4台烘干机连轴作业,3个干谷仓则稳妥存放烘干好的粮食。从进仓到烘干,全流程实现智能化操控,10多个小时就能将稻谷含水率降至12.5%的安全标准。4名工人24小时轮班值守,确保稻谷随到随烘,不耽误农时。

“现在把谷子送过来,等着拿烘好的粮就行,卖价也公道,心里踏实多了。”王红英的话道出了众多农户的心声。让她格外满意的,还有中心的“一站式”服务——不仅负责烘干,还能帮忙联系销路,省去了中间环节的诸多折腾。

这背后,是小密乡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不懈努力。去年7月,乡里筹资建成这座烘干中心,配备智能化设备,采用生物质颗粒燃料,既环保又高效。烘干中心负责人刘荣生说:“烘干中心日烘干量能达120吨,不仅速度快,还能保证品质。”

从“晾晒难”到“烘干易”,烘干中心精准补上了水稻生产“耕、种、管、收”后的关键一环。今年以来,小密硒谷烘干中心已烘干湿稻谷700多吨,预计全年将突破2000吨,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刘兆春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艺松(刘兆春 侯艺松)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