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说点“镇”事儿|端稳“果盘子”,过上“甜日子”

发布时间:2025-08-08 16:11:24

原标题:说点“镇”事儿|端稳“果盘子”,过上“甜日子”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洁 通讯员 位采风 长沙报道

盛夏的浏阳,群山如黛。走进大围山镇,山风裹挟着清甜的果香扑面而来,漫山果树在阳光下舒展着枝叶,黄白套袋的累累硕果缀满枝头……这里的一树一果都在诉说着一个甜蜜的故事。

从传统耕作到科技赋能,从单一品种到多元布局,大围山的水果产业正在经历一场由内而外的美丽蜕变。近年来,大围山镇立足生态禀赋,通过科技赋能提质、多元布局增效、农旅融合延链,加快水果产业发展,带领村民端稳“果盘子”,过上“甜日子”。

大围山镇水果产业发展示意图。(大围山镇供图)

15年前的一次转身,让党员黎永勤的人生与水果结下不解之缘。“看中家乡生态好,游客多,我就果断辞职,回来种果树了。”从城市打工者到500多亩果园的主人,枝头沉甸甸的果实里,藏着他对“甜蜜事业”的满满信心。这信心背后,有科技赋能的坚实支撑。

“以前,果树存活率低,产量也上不去。”黎永勤说,“专家来实地考察之后,指导我们采用Y形种植方式,可以让果树更快结果,实现丰产。”如今,在专家的帮助下,水果品质持续提升。

科技兴农的种子,正在大围山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在这里,通过镇党委政府精心组织和牵线搭桥,果农们不再只靠经验摸索,而是走进课堂学技术,外出考察“取真经”,带着问题请教专家。去年,镇水果科技协会邀请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团队深入果园一线,成功破解了“冬天开花影响来年挂果”等技术难题。

同时,大围山镇始终将做强特色现代农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引导镇水果科技协会积极提供技术服务;支持村级党组织对接种植大户,为农户讲经验、送技术。通过推动合作社、种植户和科技员紧密协作,有效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

采摘水果。(大围山镇供图)

得益于山区独特的小气候——好山好水、海拔高、日照强、昼夜温差大,大围山的水果色泽鲜艳、香脆清甜。

但大围山人深知,仅靠“老天爷赏饭”远远不够。

“30多年来,我们前前后后引进了300多个桃、梨品种。”大围山水果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汤建回忆道,“经过反复试种和市场检验,最终保留下来的不过一二十种。”

经过多年筛选培育,“大围山梨”凭借皮薄多汁、甘甜可口的独特品质脱颖而出,成为大围山水果的“明星产品”,先后于2014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8年成为湖南首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

为不断提升水果行业竞争力,果农们不断推陈出新:成功引进阳光玫瑰葡萄、东红猕猴桃、奈李等受市场青睐的小水果,填补了品类空白;依托避雨设施栽培,科学布局早、中、晚熟品种,有效延长采摘期,规避集中上市的风险。

从五月的早桃挂枝,到九月的晚梨飘香,大围山镇的采摘季几乎纵贯夏秋时节。目前,全镇特色水果种植面积约2万亩,年产值1.2亿元,带动3000余户果农增收致富。

大围山第十六届水果文化旅游季暨“城乡对接·村社互进”主题活动。(大围山镇供图)

果子种得好,更要卖得俏。

“朋友们,我们大围山桃子品质绝对顶呱呱,颗颗饱满,香甜多汁,这一口鲜千万不能错过!”手机屏幕前,乡村CEO谢仁杰正热情洋溢地推介果中珍宝。

这样的“云端吆喝”,在大围山镇已成新农事。依托本土电商平台“围山公社”,一场场直播助农活动,让山里的鲜果“飞”出大山,香飘万里。

走进大围之珠果园的打包间,党员廖建新正忙而不乱地工作着,她一边熟练地将精选梨果装箱封好,一边通过手机直播实时展示整个过程,“大家放心,每颗果子都经过严格筛选”。不一会儿工夫,一箱箱满载着甜蜜的梨子码放整齐,即将开启它们的千里之行。

这热火朝天的景象,正是大围山镇“红色引擎”发力的生动写照。大围山镇以特色小水果为核心,创新打造“支部果园”,党员、邻长率先垂范,化身新农人主播,架起手机开启直播,让大围山的小水果搭上“云端快车”,打开了畅销新路。

而在线下,举办了16届的大围山水果文化旅游季,更让“甜蜜事业”持续释放活力。大围山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探索出“春赏花、夏漂流、秋摘果、冬踏雪”的四季旅游模式,“水果 旅游”的农旅产业链不断延伸,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青山不语,果香自溢。从山间野果到致富金果,从零散种植到全链发展,如今的大围山,甜在枝头,更甜在心头——这份甜蜜,是鼓起来的钱袋子,更是乡村振兴路上越来越清晰的美好未来。(杨洁 位采风)

责任编辑: 小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