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底以来,“协和4 4”事件以及医务人员的“男性确诊子宫肌瘤”论文,包括近段时间仍在网络发酵的有关中部某省一所985高校的舆情,震惊-震撼了全体国人。可以说,中国高校学术环境问题极其严重,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唯论文论”到了非死不可的时刻。
问deepseek“唯论文论”的弊端是什么?deepseek回复说,“唯论文论”指在学术评价体系中过度依赖论文数量、发表期刊等级等量化指标,而忽视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社会贡献以及学者其他能力(如教学、实践等)的现象。这种评价模式存在以下主要弊端:
1.催生急功近利的学术氛围;
2.诱发学术不端行为;
3.忽视教学与社会服务;
4.抑制创新与高风险探索;
5.评价标准单一化导致人才流失;
6.资源错配与学术泡沫;
7.国际学术话语权失衡。
deepseek还贴心地给出了改革方向:
全球多国已开始探索多元评价体系:中国推行“破五唯”政策,英国REF评估纳入“科研影响力”指标,荷兰试点“团队考核”取代个人论文计数。未来趋势可能包括:
代表作制度:以少数高质量成果替代数量考核
分类评价:区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教学岗等不同赛道
社会贡献评估:将技术转化、政策建议、科普成效等纳入评价
长周期考核:延长评估周期(如5-7年),鼓励深耕重大课题
Deepseek的回答,是无数人——尤其是学术界人士认识理解的汇总及优化,说明对“唯论文论”或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的弊端,全社会已经取得了一些共识。但是,归纳的7条弊端固然存在,却基本属于在学术内看学术,“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对当前中国学术的问题认识并不全面和深刻。这种全面和深刻,甚至不能建立在“田野调查”获取巨量的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而是既要置身于学术之内,又能超越于学术之外,才可能达到。
一、“唯论文论”乱象丛生
针对“唯论文论”,理工科和文科要分开研究。理工科的“唯论文论”不合理很明显,做了科研,但没有发论文,比如做出量子通讯、空间站、东风导弹、六代机的人,谁能否认他们的工作不是科研?相反,像疫情三年,全世界发了无数如何治疗新冠病毒的论文,最终却没有研发出对症药,这就是对“唯论文论”最大的否定。但文科不同,它不像理工科科研,论文后面往往还有实在的东西,比如一台新设备、一种新工序等等,文科的
科研成果就是论文(课题、专著归根结底还是论文),文科的科研就是写论文,成果就是发表了的论文,论文后面什么也没有。因而,论文在理工科和文科这里,不仅在科研人员心目中的比重不一样,甚至性质都不同。
理工科的“唯论文论”问题容易看清楚,解决起来也相对不那么复杂。“唯论文论”在文科这里则比较麻烦。对于一个文科人来说,既然写论文就是科研,科研就是写论文,论文即“成果”,否定“唯论文论”,那不是取消了文科科研?所以,破除“唯论文论”,最大阻力就在文科学术界。因此这里谈“唯论文论”弊端,主要围绕文科展开,不排除有些地方是文理一起说。
在我们看来,“唯论文论”的弊端,除已有共识的那些之外,还包括这些方面。
一是制造了巨量的文字垃圾,污染了学术空间和精神世界。
有文科人针对“北方人团结还是南方人团结”问题做了学术研究。一篇论文认为,北方种麦子不需要灌溉,不会因灌溉而产生纠纷,所以北方人团结;南方种水稻必须灌溉,由此产生纠纷,因而南方人不团结。恰好有另外的人也以种麦种水稻来论证该问题,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北方人种麦子不需要灌溉,北方人不会因为灌溉问题而趋向合作,因此北方人不团结;而南方种水稻需要灌溉,必须进行合作才能全体受益,因此南方人团结。
对于搞自然科学的人来说,一是一二是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有中间地带。你不能说一加一等于二之外,还可以等于三等于四等于五……。但是搞人文社会科学的人却不这样认为,用他们的说法,就是这个有这个的道理,那个有那个的道理,无所谓对错。在他们眼里,那无数的论文,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他说他的,这叫百家争鸣,这是学术自由言论自由的体现。
但就“北方人团结还是南方人团结”这个问题,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北方人团结还是南方人团结?这个问题解决了吗?“北方人团结还是南方人团结”,仅仅从种什么及需不需要灌溉来论证就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吗?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这是圈内人的调侃。但是调侃归调侃,他们又实实在在地在这样做。用了很高级的模型,论文中夹带很多一般人没见过或看不懂的术语、概念、理论,一脸严肃滔滔不绝地展开论述,这样出来的就是“学术论文”。但是如果只要看起来“颇有道理”、能“自圆其说”,就可以发表,就算作成果,人们就免不了要质疑,为什么普通老百姓无处可说,只有你们专家学者、博士教授们有资格胡说,还可以发表,然后堂而皇之当作成果?实际上,即便在文科学术圈里,年轻的、没有名气的人也为此感到气恼。因为那些圈内权威大佬说的未必比自己高明,却能发在核刊或权威期刊,而自己只能发在普刊或垃圾刊物上,甚至发表不了。
在文科圈有一个普遍接受的认知,做现实的、应用性的研究,是“不够学术”的,或曰不是“纯学术”。比如写教育教学(这可是学校和老师最核心的工作)方面的论文,一般称为“教学论文”,而不是“学术论文”;评职称的时候必须有一两篇“教学论文”,但更重要的是有多少篇“学术论文”,尤其核刊论文。这些“学术论文”脱离现实脱离实际,然后还特别强调要新颖要创新,要发别人所未发、所不能发,于是各种标新立异的观点层出不穷。既然脱离实际,那么观点意见是否正确,写文章的人是否实际检验过,这些
问题就得以回避了。只要一大堆的范畴、概念,从头到尾引经据典,显得很有“学理性”“很学术”,符合刊物及其审稿专家的口味,就可能用稿刊发,就有了学术成果。
也不是说没有论文专门研究现实领域的实际问题。但是,研究现实问题的这些学者们,为何不能凑在一起开开会,商讨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和路径?而非要各自写论文发论文,各说各话,不管有效无效,论文发表了就有了成果,至于现实问题是否真正解决,没有人关心。这样制造出来的论文,焉能不多?但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能有几篇?
以上种种交错在一起,导致这几十年中国产出论文数量之巨,无法估量。但写到纸上的就是知识吗?不一定!更可能是垃圾!十几年前就有学术界达人说中国百分之八九十的论文都是垃圾(这还是包括理工科论文在内的。其实非独中国,中国之外不也如此?)学术界同侪都笑而不语。靠着主观臆想出来的垃圾论文不仅充斥着废话空话,还制造了很多谬论和谎言。如果“学术”变成了脱离现实社会的一块飞地,“搞学术”的人抄来抄去,转来转去,这也罢了(有学术界大拿认为学术的东西就是“无用”的,是“无用之用”;国家社会养着这样的“学术人”,显得这个国家和社会才有文化的样子,才显得高雅,意思是他们代表了这个国家和社会的文化,他们负责扮高雅。说实话,国家强大了,民众富裕了,这么做也不是不行,但前提是“学术人”不要自诩精英,高高在上地时常出来教训民众,恶心大家),但是现在是AI飞速发展的时代,普通人有个问题找不到解决办法,就去问deepseek,结果deepseek就通过海量论文逻辑生成答案,这就成了降智,成了愚民。AI的语料库已经被污染了,我们的知识空间精神世界变得浑浊混乱了,连带着社会公序良俗也解体了。这是近几十年“文科学术”带来的最大“成果”!
二是主动沦为西方学术殖民地,为西方霸权添砖加瓦。
1840年以来,西方帝国主义凭借坚船利炮撞开了中国的大门,让中国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在偷盗掠夺财富的同时,还大肆宣扬是他们给中国带来文明。在展开“学术研究”后他们宣布,中国没有历史(没有进步,只是不断重复);没有科学,至多只能说有过技术;没有数学,只有算术,九九乘法表也是其他人发明的;没有哲学也没有信仰,只有道德伦理。水稻小麦是西边传来的,西红柿、辣椒、花生等等各种农作物经济作物也是外来的。总而言之,西方就是自由民主文明进步,中国就是专制野蛮愚昧落后,必须跟他们学,必须西化。他们之所以来到中国,也是来传播科学和民主之类的普世文明。
说实话,在那个被别人摁在地上摩擦的时代,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对方的强大。人家强大肯定有强大的道理,我们被揍,肯定是自己出了问题,是我们不如人家,这样的认知再正常不过。既然人家强,那就向人家学习——其中有些人是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有些人则是希望完全变成人家。
有人指出:过去的四十多年,中国学术界以美国和西方世界“小学生”(胡适语)自居。在这些年里,中国主流历史学界暂时搁置传统中国严谨求实的历史研究和考据精神,对西方历史教科书采取“尽信之”的全盘采纳态度,其“学术活动”主要限于翻译和传播西方历史教科书和学术观点。偶尔有一些“批评”,也因为不掌握西方历史原始资料,
只能属于隔靴搔痒。(简无思,参见:https://mp.weixin.qq.com/s/iiMM613pbhTXiCOfNYMwTg)
的确如此。近几十年,靠着翻译和介绍西方学术成为国内学界明星的,只要混迹于学术圈的人,都能数出几位。如果捷足先登者把欧美主要国家的学术翻译介绍完了,后来者就去其他国家或地区翻扒,只要第一个或较早把外国的学术引到国内圈子,就会带来名气和影响力,甚至成为某方面的首席专家、权威人士。而不管引介欧美的还是其他国家的,既然你的研究对象是这个东西,如果这个东西没有价值,那么你的研究也就毫无意义。如此,翻译、介绍和传播什么国外的学术,相应地就会把什么学术的重要性无限拔高。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外国人宣称他们先进、优越,然后一堆中国学术人也帮腔附和,内外联动,然后潜移默化为共同认知,追捧西方学术渐成普遍风气。
开一个学术会议,即使只邀请到一位西方人,会议也马上升格为“国际学术会议”。外国学者一定是要主旨发言的,每位参加者都洗耳恭听;如果会议期间和西方学者交流了几句,那更是自己随时可以拿出来炫耀的学术资本。
外国人很先进,外国站在学术前沿,表现在外国学者不断发明新理论,不断抛出新概念新范畴。作为“小学生”的中国学者们追随解读西方新思想,围着那些新名词写论文。当年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来中国讲学,出了一本《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不知孳生了多少中国学术名家、大家;“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等等新名词,至少二十多年里,都是中国学术界的时髦词儿。
论文题目或研究对象,最好也是西方的。抓住西方理论中的某个概念,就可以洋洋洒洒写几万字长文。长期只研究某一种西方理论,也足以在中国学术界安身立命。论述西方某一种学说或流派的合理性,然后反观中国为何不能产生这样的理论,脚下这块土地存在什么问题,再讨论引进过来就会起到什么作用,这种打着“我是为你好”旗号实则自贬自黑的论文思路和框架,演化成了固定模板,在中国学术界大行其道几十年。
即使研究对象不是西方而是中国的,那也不妨文中时不时出现几个西方理论家的名字,引用一些西方学术著作,最好是国内还不怎么熟悉的西方新锐、先锋理论家。例如研究庄子,就从西方抓一个海德格尔来说事。其实海德格尔和庄子八竿子打不着。注释或参考文献最好直接是外国原文,甚至在国内申报各级各类课题或项目,参考文献也必须有几条外文的,不然就显得比较“土”,缺乏国际视野。
论文写出来了,当然要努力发到西方的学术“顶刊”上,因为那意味着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认证,进入了“主流学术圈”。至于谁要拿到了西方人的颁奖,圈子的头把交椅都会自动在他屁股之下冒出来。
曾经有人提出中国学术的“失语”问题,很快就不了了之。因为很多人真的认为西方就是比我们先进,是文明的方向,我们还得继续接受西方的启蒙,所以跟着西方跑没有错。这样一来,“以西为师”的风气也就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此时此刻了。
有人或许会问,我们现在快要全面超越西方了,怎么还有那么多人对西方满怀崇拜和敬仰?原因一是文化、精神方面的变化其实是滞后于现实、物质的东西发展的。我们现在国力上来了,主要还是“硬”的方面,还要很多年“软实力”才会跟上趟,就这么回事。
原因二是,我们确实只是最近这几年才开始赶上并超越西方,但前面的百余年我们是落后于西方的。那时候我们的学术前辈真的只能虔诚地努力去弄懂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之处。因此,他们把西方的学术搬过来,把西方的教育制度搬过来,编出教材,教育培养学生。他们来不及反思西方学术的对错,他们把自己认为“先进”“正确”的知识传输给了下一代,一代又一代。而后面投身学术的那些人,他们轻易敢去怀疑他们的老师?怀疑教科书吗?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观念一旦生成,是很难打破的。何况,很多人就此获得了名利,他们舍得放弃吗?总之,西方人在用层累的方式强化他们的学术话语权和文化霸权,而中国的学术人则以一种皈依者狂热主动地去为之服务,把西方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当成了无可置疑的政治正确,丝毫不敢反思和怀疑。
三是浪费巨额公帑,养殖了无数沽名钓誉之徒。
十年前有人发文称“(中国)学术界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论文版面费”,五年之后这种情况据说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变本加厉,“在SCI发文上每年花费300多亿”。
这些钱当然不是学者掏自己工资,而是项目或课题经费就已经设定的“出版费”里出,也就是最终还是来自国家,来自全体人民的税收。
社会大众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你做出成果了,发不发论文成果也在那里;发什么刊物,成果还是那个成果。这真就是一种“外行”话。一者,发在什么刊物上,单位给的奖励,差别大得很。二者,光做出成果,没有发论文,很可能照样不算绩效;或者成果转化算一次绩效,论文另算一次绩效。何乐不为?三呢,前面说了,文科的科研就是论文,论文后面可没有什么所谓的成果;你不让他发论文,他何来绩效?
300亿仅仅是发SCI,其他外刊一样要花钱,发内刊也如此。反正级别越高,花钱越多。但关键的是花钱远不止于发表论文这个环节,甚至可以说真正的大头还在后面。
每个高校都搞科研绩效。一个老师每年发了多少论文,转换为多少绩效分值,然后每一分奖励多少钱,每个学校都是这样做的,区别就在于计分的方式和奖励的额度。如果发在《自然》《科学》,或者国内的《中国社会科学》,很多高校就是1篇奖10万(甚至更多)。所以即使发表时花了5万,那么还是赚了5万,何况那5万也不出自自己的腰包。所以谁都不心疼,反而从学校到个人都很高兴。
发表了论文,项目或课题也结项结题了,这又有奖。如果拿论文去评个自科、社科奖,又得一份钱。在外拿了奖,回头学校又要奖励。奖上加奖,挣钱不寒碜。那么花在科研或学术上的钱,到底有多少是不必要的、“冤枉的”?2023年某省(区)对一所综合性高校进行了审计,结果显示该校1.31亿科研经费成果转化率为〇。“成果转化率为〇”,意思就是“没有一点现实价值和实际意义”,钱都白花了,浪费了。那么,一所学校即如此,全国所有高校加起来,浪费了多少?可以说,这方面的数字谁也统计不出来,教育部或科技部也算不清楚,因为这方面的花钱方式太错综复杂了;不是某所高校要保密,而是它自己恐怕也整不明白。但这方面的花费一定是巨大的,这一点倒是毫无疑问。
评价标准就是这样,对于个人而言,既然能带来名利,何乐而不为?管他对国家对社会对老百姓有没有用,只要我论文多了,我就是“科研大牛”“学术大咖”,各种好处纷
至沓来。评了职称当了领导,我继续推行这种政策,反正于我有益无害。
学术领域的问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愈演愈烈。
二、“唯论文论”及高校学术评价体系问题之根源
中国学术何以变成天怒人怨的样子?一言以蔽之:内外联动的结果。就是西方构建了它的学术霸权,而我们内部很多人则主动皈依,甘做西方的“学术分店”。
所以有必要先谈一谈西方学术。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关键词,一个是“学术的资本主义化”,另一个是“资本主义的学术化”。
所谓“学术的资本主义化”,指的“学术研究”已经变成资本主义的一个“生产部门”,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高校,地位等同于福特汽车公司(Ford Motor Company)、苹果公司(Apple Inc.)一样。福特汽车公司的产品-商品是福特汽车,苹果公司的产品-商品是苹果手机,而西方高校的学术研究提供的“产品-商品”就是学者们的论文、专著,就是他们创造的理论、观点、概念和学术范畴。毕竟西方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每个人都得凭“自己的”本事吃饭,律师靠法律条文,医生靠手术刀,黑社会靠拳头,学者就靠笔杆子,总之就是要为自己谋财谋利,无可厚非。
西方学术界有个说法,“不出版就出局”,意思就是一个学者长期发不了论文,没有出专著,那么就会失去学者头衔,被挤出圈子。这在西方的“公司化”“商业化”社会当然也很正常。你一个公司不能不断推出新产品,迟早被消费者遗忘。同理,学者也要不断发论文出专著,不时抛出新理论、新观点、新概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权威、大师。即使完全对立的观点,也会被理解为“言论自由”“学术自由”,而没有人去质疑这其中如果有一个对,那么必然意味着另一个是错的——因为西方强大,拥有话语权,第三世界的人根本不会去这样思考,反而认为这体现了西方学术繁荣进步,走在前沿。各国学者争相跟着他们的屁股跑,盯着西方人发明的一个新概念就可以发一系列论文。他们就是西方学术商品的最大消费群体;然后他们又来“批量生产”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一代又一代的西方学术商品的消费者……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中提出了“文化资本”“象征资本”概念。推论下去,占有文化资本、象征资本的那些人,不就是文化资本家、学术资本家吗?不就是那些成名的艺术家、文学家,那些权威期刊主编、著名高校里的学术大拿们吗?
曾经马克思指出过,“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灵光。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诗歌和艺术相敌对。”他还预言“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文学艺术以及学术领域,迟早也会资本主义化,变形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马克思没有想到,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群体中,也是可以孳生出资本家的。
所谓“资本主义的学术化”,是指西方国家用学术来包装、美化自己。如果说“学术的资本主义化”还有些许“被动性”,是学术研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生产链条中,那么“资本主义学术化”则体现出更多的自觉和主动。从18世纪开始,西方学者就开始给非西方世界贴上
“野蛮”“愚昧”“落后”“专制”等标签,西方则代表着“文明”“先进”“发达”“现代”。可以说,“西方种族优越论”“西方中心主义”是西方用两、三百年文化运动和学术研究打造出来的幻象,而非一种自然的、真实的历史场景。二战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美西方进入了如日中天的高光时刻,以至于有人大声喊叫“历史终结”了。西方学者更是信心满满地认为,西方确实文明、先进、发达、自由、民主、平等,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中国及第三世界传统、封闭、落后、贫困,必须以西为师,全盘模仿甚至复制西方才能走上现代化道路。这已经成为西方学术界的潜在共识,同时给非西方学术界打上了“思想钢印”。
在一定程度上,西方确实是有“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的,只要你不宣扬共产主义,那么你鼓吹什么观点,都可以被容忍。甚至你在一定范围里谈论马克思主义,只要你不从书斋走到大街上,那仍然被允许——原先极具批判锋芒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就慢慢自己歇菜了嘛。说什么都可以,写什么都行,这也恰好符合了西方知识分子——文化资本家、学术资本家制造“学术商品”的需求。不管对国家、社会及广大民众是否有益,只要造出一种新理论新观点,能够引起反响和争议,就可以给学者带来名气和影响力。各种奇思妙想、胡思乱想,只要示之以“学术研究”的面孔,用论文的方式严肃地说出来,或者以厚厚的专著的形式抛出来,就是“理论”,就是“知识创造”。你说一套,我说一套,即使相互对立,即使互相攻讦,也仍然属于学术论争,无所谓对错。你也有名,我也有名;你是大师,我也是大师,都有一大批拥趸,都能吃肉或喝汤,何乐不为?这样一来,西方学术焉能不“发达”和“繁荣”。
对于西方的幕后统治者来说,学术界制造各种乱七八糟相互矛盾的思想,他们会怎么看?会担心吗?完全不会,因为即便可能引发自身社会混乱,他们也不在乎——恰恰是大众的撕裂,对于他们的统治才是有利的(美西方国家时时都发生示威游行、零元购、种族矛盾,但他们的政府根本不在乎,该怎么做还怎么做)。但关键是,他们知道,把种种混乱思想推到他们想要影响的其他国家,则一定会催生各种动荡。而这对于他们的全球殖民,对于他们想从其他地区获得超额利润回报,更是一件大好事。总之对于他们的全球霸权,实在是百利而无一害。
可以说,西方就是“唯论文论”的源头。而中国学术界为何以及怎样把“唯论文论”及西方学术评价体系移植过来的呢?
其一,这主要是由拥有西学背景的一批人主导完成的。改开之后,很多在东西方差距巨大的情况下去西方留学、访学或交流的学者,他们真心认为西方各方面都先进发达,真心觉得西方学术环境客观公平公正(反过来说就是中国太讲人情,发文章都得讲关系),成就斐然,推动了西方社会发展进步。按照西方的宣传,西方的强大,源自于西方的学术研究推动了科技的快速发展,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出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观。在他们看来,中国也必须做科研,搞学术,像西方那样做研究,发文章,而且要以西方评价标准作为衡量标尺。
由于这些人从西方学成归来,他们熟悉西方学术圈的套路,甚至已进入了“主流学术圈”“国际学术界”,他们能把论文发到西方顶级刊物上,他们当然乐于推崇“论文为上”,以及把西方接纳与否当作评价标准。表面上看,这种标准因为来自“第三方”,避免了内部“王
婆卖瓜”型的争论,似乎也显得更客观更公平。即使放在国内来说,他们就算只是把他们当初在西方跟随的学者或学派介绍过来,他们也很轻易地就在某一领域取得“舍我其谁”的学术地位。
曾经的那个时期,只要是海龟,就是香饽饽。这些人回国后要么进入头部高校,要么进入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建立起来的学术制度,实际就是对西方的照搬,以西方为师,树西方为裁判者。
既然头部高校推行这样的科研管理制度,全国的各级各类高校也上行下效照着做,谁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几十年就这样过来了,至今很多人也不觉得有何不妥。
其二,各种考评的需要所催生。一是高校评估,一是教师评职称。高校评估主要包括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全国高校学科评估,前者针对本科,后者针对硕士点、博士点。应当说,评估是必要的,不然各个学校自己爱怎么搞就怎么搞,不知道会随便到什么程度。然而,评估虽然设置了很多指标,要整的材料方方面面,要填的表格复杂繁多,但归根结底看你这个学校发了多少核刊,立项结项了多少高级别的科研课题或项目,这才是考评的核心要件。任何其他方面都可以虚,只要能说会道,就可以把学校吹成一朵花。不能量化的东西总归不好比,不好评。但是论文和项目,那是实实在在的数字,一比较,谁第一谁第二谁摆龙尾,清清楚楚、无可辩驳。
按理说学校不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吗,学校最重要的职责不是培养人才吗?评估不应当是看每所学校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多少优秀人才吗?道理是这样,评估指标体系里也不是没有这方面的设置,但问题还是上面说的难以量化,不好评比。另外就是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要多少年之后才能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时间太长,也不易展开跟踪和评比。相反,出个规定,统计前面5年,共发表了多少论文完成了多少项目课题,这就让各个学校都具有了可比性,结果也更显得“公正客观”。由是之故,高校评估固然每一轮都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但根本的东西其实没有变。一所高校要是它的教师核刊论文一大堆,国家级科研课题一大堆,那么他们的学生搞LGBT运动多么夸张,也不影响它是985双一流。
职称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来说都是一道坎,只有极少数人会放弃——这也意味着自我边缘化,在领导和同事眼中属于“不思进取”。评职称关键就是看论文,虽然也有师德、教学等方面的要求,但其实都属于点缀。只要核刊论文够硬,师德和教学就会自动达标。只有因为论文不够而不能晋升的,极少因为师德和教学而评不上职称的。
评上教授是不是就能缓口气了呢?不行,因为教授还分四、三、二、一级。一级教授太难了,努努力二级还是有可能的。除此之外,为了保住职级,为了每年的科研绩效考核合格,每个老师都还得拼命卷论文。如果是研究生导师,那么每隔三年又要考核一次看看是否有资格继续带研究生,不合格的就停招甚至取消导师资格。总之就是生命不止,论文不断,只不过,教学就应付式对待了。
其三,为很多人开辟了一条“科研致富”捷径。当老师做学问,这在以前世人眼里都是一副清贫-清高的形象;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耻于谈钱,因此又有“象牙塔”之谓。但是自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向前看”被解读为“一切以搞钱为中心”“向钱看”之后,社会风气变了,高校老师们的心也躁动起来了。
看着社会上很多下海经商很快荷包鼓起来的“个体户”,老师们充满了羡慕嫉妒。老师又不许搞兼职从事第二职业(偷偷办培训班是有的,但明面上不允许),只有个别勇敢的老师辞职出去开店办公司做生意,但绝大多数胆子小的只能继续乖乖呆在学校里。
形势比人强。度过一段“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时间后,搞理工科的老师开始变得有钱起来。有拿到国自科项目的主持人,经费一下拨,春节前就给课题组成员每人发一笔过节费,其中的博士生都有50万。医科大的老师呢,立项通知下达后不到一个月,就买上了汽车。这都是快三十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候科研经费管理确实是很松的,因为还没有积累经验和教训。文科老师一看,那不行啊,不能丢下我们啊。他们嚷嚷:我们也要搞科研,我们也要做项目,我们也要发论文——是的,以前数学物理化学这些才称为“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不配沾“科学”二字,所以搞自然科学研究的称为“搞科研”,而历史政治文学艺术之类,只能用“做学术”来自我标榜——说白了就是我们也要挣钱,挣大钱。文科项目经费少,二十年前即使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也就10万而已。但人是有创造力的。国家拨10万,学校也对等配套10万,这钱就翻倍了。然后拿着课题写论文发论文,又计绩效拿钱,又给奖励补贴,种种方式,一鱼多吃……“科研富翁”就从大学校园诞生出来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现在高校老师们安心呆在象牙塔里,也是能发财致富的。即使是文科学者,厉害些的,一年几百万科研奖拿到手,也大有人在。而高校领导层,绝大部分都是特别能拿项目发论文的“科研大户”升上来的。他们主导下的科研管理制度会是什么样,不难想象。
一方面是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学术界的“帮扶”“教导”,一方面是中国学术界对西方学术的唯马首是瞻,几十年下来,中国学术已经沦为西方学术代销点,已经被动吸入资本主义学术熔炉,在里面翻滚摔打,死去活来。都已经主动-甘愿做西方学术殖民地了,都已经自觉为西方辩经了,那里盛产恨国党、公知、土殖人,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广大民众看得牙痒痒,但是圈内又有人乐颠颠。
三、多重路径破解“唯论文论”,重构中国学术生态
要走出西方学术殖民地的困境,必须下狠药。有人提出“换人”策略,即把所有文科人解聘开除,或者让理工出身的人转行文史研究,这都不现实,不可能做到。但能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局面改观将会是很快的;当然这么做也需要魄力和勇气。
(一)取消高校的科研绩效考核。
简单说就是学校不搞科研奖励,不对发论文做项目发钱了。对此有人会发出疑问:是不是不要高校搞科研做学术了?不是的。首先,这世界上每一个领域都需要人做,但肯定不应当全部人都跑来做。像现在这样高校全员搞科研,社会全民写论文,难道不觉得荒谬吗?单讲高校圈子,他们写论文就等于搞科研做学术了,论文就是成果了,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发表,有些人得不到发表?为什么发表还需要掏版面费?而如果每个人写的论文都要发表(因为那就是他的成果),所谓的学术刊物能容纳得下吗?其次,每个人的禀赋、才能不同,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搞学问写文章,为什么逼迫一个擅长教学或者能画画会唱歌让大家欣赏的人,也非要来写论文?再次,真正热爱学术研究的人,你给不给钱,
他都愿意做。所以,不发钱了,很多原来无奈写论文的人会退出,而真正喜欢学术的人将涌现出来,所以一点不用担心。
论文,又称“理论文章”。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实践,就产生不出理论。理论不能用之于实践,那就是空谈甚至是废话。文科研究的是人,是社会,相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客观自然事物,人和社会的变动不居的,所以首先需要的是去调查走访,了解现实,发现问题,然后研究解决的办法,进而把办法用于现实,看看问题是否能很好地解决。关在校园的围墙内,闭门造车,自己捏造一个题目,写成一篇所谓论文,这是自娱自乐,对社会对他人毫无意义。
不经过大量的实践,是不可能产生理论的。恰恰现在文科多的是拙于实践,只会耍嘴皮子的人。你研究电影,在你的论文指导下能不能拍出好电影?不如你自己去做,“你行你上”就是。拿着一部摄影机,连开关都找不到,用得着你来指导别人拍电影?
文科充斥着理论,文科人摇头晃脑讲这些理论,显得很高深很有知识的样子。但是这些理论并不是知识。比如艺术学里一开头就讲“艺术起源论”,就有“模仿说”“巫术说”“剩余精力发泄说”等理论或观点。问题是,艺术起源,仅仅是艺术领域的问题吗?艺术如何产生,这不应当去研究历史,去考察文物吗?艺术起源论,本质上不是艺术学本身的问题,而更应该是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的问题。所谓“模仿说”“巫术说”“剩余精力发泄说”,说好听些只不过是一些“理论家”的“猜想”“假说”“个人观点”,说不好听就是脱离历史事实的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这些东西怎么能作为“知识”,在课堂上堂而皇之教给学生!
有极少数人——尤其拥有高学位高职称的人,喜欢宣称理论有独立的价值,比如启发别人的思考,提升别人的智慧,丰富别人的精神世界。就别自作多情自高自大了吧,你那论文里表达的只是你“自己的思考”,你的“个人意见”,都没有检验对错,你就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可以启蒙别人,别人就不长脑子不会思考似的。
实际上文科没有那么多理论(不如说所有学科都如此),或者说没有太多纯粹属于文科的理论。真正文科的理论,深入到底层,恰恰是自然科学的知识。比如《礼记·乐记》中说“乐由天作”,我们文科人就解释说古人没有知识,不理解自然万物,于是就把一切创造都归之于天;这是迷信,是原始时代自然崇拜的体现。这种解释简直就是以己之昏昏欲使人昭昭。事实上,这句话说的是声音(乐音)是天体相互运动,带动“气”流动而产生出来的。这是天文学、物理学、气候学物候学,以及数学研究的结果,与迷信崇拜有何关系?据此而论,认为应该让有理工科基础的人转行文科的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所以,以这种理解能力写出来的所谓文科论文,少一些,就少污染一点人们的眼睛。取消科研绩效考核,不给论文发钱,不是坏事是好事!
(二)取消高校职称评聘。
如果不是评职称有论文要求,百分之九十的高校老师都不愿写论文。而因为要评职称,很多老师只能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写论文上,相应地上课就应付了事了。弊端尤其体现在医学类的高校。医学类高校往往有附属医院,就是说,医科大学的老师同时也是医院的医生。仅仅作为医生,就已经忙得不亦乐乎,哪有时间写论文,何况作为老师还要上
课。单从他是医生这个角度来说,难道不是看病多治愈率高才应该是好医生才应该职称提上去吗,但现实是论文多的医生才能评上职称。如果忙于看病还要上职称,那很可能就搞论文买卖。所以学术不端的情况,医学领域尤其多,实可谓事出有因。
几十年前还没有风行职称评审,高校里学生像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老师像老师,在广大民众心目中是一副博学儒雅的形象,民众真把他们当作知识的化身,尊重有加。这说明,不搞职称评聘,高校也运转得很好。非要通过职称评审分出个三六九等,其实并不必要。无非少数人觉得自己最聪明最能干,就想扬名立万,要凌驾于其他人头上,于是打着“打破大锅饭”的名义搞出这个东西。应当说职称评聘曾经在中国教育发展中发挥过作用,但今天看已是弊大于利,需要对其反思和变革了。
要保留职称评聘也可以,而且并不需要论文为条件。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育教学是中心工作。一个好老师,要上好课,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钻研,所以他写不写论文,其实他都已经在搞科研,在进行学术研究了。老师和医生有相似之处,就是“越老越香”,当老师做医生的年份越长,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必然越丰富。因此,一定要保留职称评聘,那么可以这样做:教书8年,没有任何教学事故,学生评价好,也没有其他方面的问题,那就评聘为讲师;同样逻辑,讲师8年后评为副教授,副教授8年后评为教授,这不更加简单易行吗?如果觉得这是搞平均主义,那就每年由大家评选推举百分之几的老师为年度优秀,给予重奖,这就有了差距,让个人才能和贡献得到了彰显。
另外,恢复稿费制度,发论文出专著不应当由作者交版面费、出版费,而应该由刊物和出版社付给作者稿费。有学术研究兴趣的教师,可以继续写论文、出专著,拿到稿费,就是对你智力付出的补偿和突出贡献的嘉奖。这样,通过评上高级职称多拿钱的这条路,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三)课题项目实行申请制和派给制相结合,成果以实际效用为主。
现在的国家级、省级纵向课题,基本都是公告发出去,高校教师自由申请。每年各省各高校都能立项一批,很有“排排坐分果果”的味道。从写申报书到逐级评审推荐,最后批准立项,整个过程下来,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这些项目课题题目,都是从高校征集的。自己出题,自己申报,最后结题成果也是自己评审。结题成果要么是研究报告,要么是系列论文或专著,基本都是一堆文字。批准结题之后,管理部门将其束之高阁,或者研究者出版书籍,就形成了闭环,但要说对国家、社会的作用,实在不知道体现在哪里。
应该怎么改?首先,各级各类课题项目,都应该由国家相关部门和高校以及实业界联合出题。其次,可以自由申报,但是限定高校类型、资格,规定每校申报的数量;也可以直接把相关项目或课题直接分派给某高校,指定给某学者为主持人的课题组,按要求完成课题项目研究。最后,结题必须有现实运用,能看到实在效果,解决实际问题,取得显著社会效益,而不是交来厚厚一沓文字,就评审通过。
再多的论文,再长的研究报告,与袁隆平让天下人吃饱饭,吴明珠让大家吃上甜西瓜相比,都显得毫无价值和意义。
有没有“纯理论”的问题?当然是有的。可以这么办,相关部门发出问题研究公告,
然后一定时间后召开学术会议。学者们都可以写论文参会。会议上每人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讨论、争论,直到最后大家就这个问题形成共识,得出结论。该写进教科书,还是据会议共识对某些场合的观点、表述做出修改或调整,必须有个明确的结果。研究不出来怎么办?那就继续研究,研究透彻了再说。不要为了用完经费,时不时举办一场学术会议,让一堆人带着论文来念了一通,最后什么结果也没有。
总之没有必要像以前那样,学者们头脑风暴想个题,然后写出一篇论文,各说各话,自言自语;或者大家就某个问题写了一大堆论文,发在刊物上或编个论文集,就完事了。这既非研究,也不学术,纯粹就是在玩在烧钱。
(四)加强高校教师培训,专项学习中国传统知识。
高校教师逐渐“博士化”,博士学位已经成为当高校教师的第一要件。但是,社会上“硕士不硕,博士不博”的讽刺事实上是很有几分道理的。硕士博士论文研究的都只是某一学科的某一方向的某一问题,自以为深入,其实是钻牛角尖,狭隘片面而不自知。拿到了哪个学科专业的博士,便以为自己就是专家;谁也不服谁,就是高校同行之间的常态。外人看来其实是一群偏执狂、自我中心主义者。
比如研究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以及叙事学,就觉得“文本中心论”最科学、最理性、最有深度,时常把“本体研究”挂在嘴上。但这种人就不想想,难道“文本”长嘴巴会自己说话?所谓“文本中心”,揭开伪装,不就是理论家、批评家垄断作品解释权吗?另外,作者辛辛苦苦写了一部小说,怎么会没有他的“意图”?是作者意图不重要,还是你批评家能力低解读不了?一首16字的《公无渡河》,你写出洋洋万言的分析文章,这是用文字篇幅来掩盖你无法简明到位阐释作品,还是你在借题发挥、“六经注我”?而作者有作者的意图,读者有读者的理解,批评家有批评家的阐释,这实在只是一种“常识”,却发明出作者中心说、文本中心说、读者中心说这种种各自独立又相互攻伐的理论,还自以为深刻,可谓荒谬至极。这些理论的产生,不仅不是学术发达思想先进的表现,恰恰说明这些地区对文学艺术的认识理解还刚刚起步,尽管用无数论文和厚厚的学术专著装点,讨论的却是一些基础的常识性问题,有何高度深度可言!然而我们很多文科生偏偏视其为圭皋,实乃荒唐而可笑。
文科生必须学一点自然科学。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因为文科生不讲对错,没有是非。就如前面举的例,在理科生看来,一加一等于二是正确的;而一加一等于二之外,又可以等于三、四、五、六……,那是不对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真理是唯一的,谬误才会是多种多样。你说“横看成岭侧成峰”,既是岭又是峰,但你必须看清楚前面的条件“横看”“侧看”,你不能不讲时空完全抽象地“既是……又是……”。理科人看文科人的论文就是不讲逻辑,思维跳跃混乱。因果关系中的相关性,在文科生的论文里能被他们论证为单一决定性,然而他们自己完全认识不到问题出在哪里。
现在的教育制度,包括学科体系、教材内容,不说是全盘西化的,大致也可以说已经被西方思想全面渗透。书上都是西方人的名字,学的都是西方的理论,培养出来的人当然会认为西方才有科学,知识都是西方人发明的。如此一来,尽管很多人口头上反对“西方中心主义”,但实际教学和研究中,其实都已经自觉不自觉地维护西方中心,进而贬低、矮化、抹黑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发生这种事情并不难于理解。
事实上,无论理工科人还是文科人,甚至包括研究所谓“国学”的,都对我们自己的历史和知识传统不熟悉、不了解。这样说一点不夸张。比如你问太极图是怎么来的?表达了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不说百分百,恐怕也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所谓学者答不出来,其中更有人会不耐烦地直接斥之为迷信。这真的很可悲。又如,我们都知道,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几千年不间断的历史且传承至今的文明;我们也都同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当西方人说中国没有科学,没有哲学,中国人缺乏创新没有创造力时,我们很多人却也相信和接受。这就等于说在这些人眼里,在这个至今仍然盛行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的地球上,中国之所以几千年活下来,原因恐怕只能是周围蛮戎夷狄看中华民族太蠢,什么都没有,于是心生不忍,懒得予以褫夺灭绝。从这里既可看出文科人的思维链之短、思维力之弱,也表明他们关于中国的历史,中国古典的知识,是多么的匮乏!
结语
2020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之后,每所高校口头上都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但行动上则坚决不改,直至今天,一切如故。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高校学术群体已经结成“利益共同体”,而高校领导层(那些校长、院长们)是最大的受益人。让他们不要“唯论文”,等同于让他们割肉!
也因此,上述措施,绝无可能奢望高校自觉主动采纳和施行,而必须靠其他部门、机构来强力推动。同时,这些措施并不是完备、充分的,必须在实践中调整、补充和完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前段时间网上有过热议。为天地立心,讲的是要研究宇宙自然(自然科学-文明);为生民立命,就是要让普通民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人文社会科学-文化);为往圣继绝学,说的是我们有很伟大的知识传统,必须继承下来;为万世开太平,则是指明了一种目标,一种高标,它不是为了眼前的名和利,而是有一种更高更远的追求。如果我们的学术界同仁们把这句话理解到位了,认真照着去做了,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或许并不久远,大概10年就会初具形态和规模!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